APP下载

贯穿学习环节,提升解决能力

2020-09-13蔡琪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七年级预习语文

蔡琪

摘要: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方法、内容等的改变,预习能力越来越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一大因素。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意义也显得尤其重要,着重在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文学常识、掌握生字新词、了解文本内容、做好存疑记录等方面加以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预习

分类号:G623

如何尽快脱离小学時的学习模式,通过有效的预习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应有作为。那么,教师如何对学生的课文预习加以引导,并逐步培养成学生的一个习惯。

预习是指在课前对将要传授内容的自学。在目前看来,没有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去预习,学生根本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干些什么,那肯定是没什么效果的。很多老师都会在新课前一天布置预习工作,但其实只是一个空虚的程序,在课堂上学生往往连最基本的生字词都没有解决,更何谈课文内容等。所以,教师应该有目的、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自学,避免学生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提高自学效率。那么教师应该怎么样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自学指导呢?

1.明确学习目标,形成预习指导

指导学生的预习,关键一点是要在预习中掌握课文的重点。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预习方向,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要达到此目的,得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课文前面的概述。文章引言的内容,大多是对本课内容的概括,也有提出一些学习要求。学生能注意这一点,预习课文就有了方向,也会变得容易得多。但在课上往往出现这样的无奈:老师在读课文前预习提示时,还有好都同学找不到方向。二是课后的练习题。课后习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果学生对这些习题有深入思考,那么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不难了。而有许多同学根本不会去思考,只是等老师的答案。很多学生对这两块内容不加重视,课前预习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指导老师一定要重视这两方面内容的引导。

2.涉猎文学常识,加强知识渗透

新课文摆在面前,学生往往会有浓浓的陌生感和好奇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横线下面第一个注释去了解作者,有必要时还可以让他们划划线,并去熟读几遍。一般来说,大多数课文没有介绍写作背景,往往对新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都感到陌生而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查找一些资料。好在现在的学生一些参考资料比较多,他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与课文相关的一些信息。在预习中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因为学生往往喜欢一些现成的东西,而不太愿意去好好搜集一些相关信息。如在学《山市》时,学生们对《聊斋志异》有很大的兴趣,但他们只知道其作者是蒲松龄,另外一概不知,就等着让老师讲。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提醒他们去查找一些资料,并还要跟他们说怎么去查找,否则他们又是一头雾水。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后,对于文章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3.掌握生字新词,解决基本问题

这是预习中学生认为较为容易但也是最容易出错的部分。大多数学生都是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注音一下就好了,而且还是凭自己小小的经验注音的,根本不管他是否有错,只是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而已。有少数几个还翻一下词语手册,或查一下字典,但也只局限于注音。还有他们即使他们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注了音,但让他们读课文还有人会读错。所以,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指导学生学会正确掌握生字词语的音、形、意、感情色彩,同时培养学生勤查词典的习惯。

4.粗识文本内容,获得原始体验

这是预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最感头疼的一个环节,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薄弱环节。记得以前自己也很讨厌概括段落大意,分层次,但这部分又是非做不可的,因为这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并且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这个部分我们在上课时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能够完成的。如果学生能在上新课前,就比较好的作好这个环节的预习工作,那上课时就会轻松许多。所以教师要指导这一方面的预习工作时,要给与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如:寻找中心句、关键句,粗略概括每段的内容等。让预习做到实处,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5.做好存疑记录,引领课堂落实

在学生的预习中,势必会遇到一些疑难,有些学生忽而不见,有些选择遇难而退,更有甚者,选择了刻意逃避。特别是在预习一些古文时,经常会碰到比较难翻译的字词句,但学生们总是把它忽略不计,导致整篇文章翻译出来就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的。如《论语》,本身这些句子的翻译就是比较难的,他们还是不去好好思考,一味的以依赖老师。我让他们做上来的翻译预习作业也是一塌糊涂的。因此,教会学生记录预习疑难,便于在课堂中得到良好的解决。这是很必要也很关键的,而且要养成习惯。让学生有多思考疑难问题的学习态度。良好学习态度一旦养成,便能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如果学生能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学习,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那我们老师就不用教了。

预习只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并不等同于提前熟知课文,对于预习的学习掌握程度的要求不宜过高。通过预习,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方法论的指导,而非就课文本身让学生去“猛打猛撞”。所以,预习的作用应该体现在: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目标、解决可独立解决的内容、理出不能解决的问题等上面,教师的预习指导也应针对于此,尤其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只有在教师正确指导的前提下,预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粹;张定远主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10月

2.语文思维培育学;卫灿金著;语文出版社;1994年5月

3.中学语文基础教学论;陈祖楠、王松泉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6月

4.语文教学模式论;刘福根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猜你喜欢

七年级预习语文
浅谈七年级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参与度
足球:脚内侧踢球的教学设计(片段)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