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班主任的学生沟通路径与技巧
2020-09-13吴昊
吴昊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思想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中职班主任来说,他们肩负的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的责任和义务,更多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态度,让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也就是要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但中职班主任要真正与学生实现良好的沟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对中职班主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只有把握好沟通路径、掌握好沟通技巧,才可以有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本文主要谈谈中职班主任的学生沟通路径与技巧。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沟通路径;技巧
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不同,中职学校中的学生是没有能够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中职学生不仅仅是在学科知识上落后于普通高中,更甚者有部分中职学生常常会出现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会影响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由此看来中职班主任在其中的作用非常巨大,不论是社会的偏见,还是父母的偏执,都应该作为中职班主任迅速把握沟通路径、掌握沟通技巧的原因。因此,下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一是尊重理解学生,二是掌握沟通技巧,三是讲究沟通方式,四是进行多元沟通。
一、尊重理解学生
中职班主任与学生之所以不能很好的沟通,主要原因是中职班主任把自己的位置没有摆正,班级中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班主任说了算,“一言堂”现象在当前很多中职学校仍然存在,就算班主任决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实际上很多学生都体会不到班主任的良苦用心,所以沟通路径和沟通技巧决定着班主任和学生能否共同成长、共同發展,那么基于此中职班主任首先就要尊重理解学生,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不能“端着架子”,要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把心里的想法告诉班主任,而且学生也能够体会到班主任的亲切感,从而可以产生倾诉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自卑感就会越来越薄弱,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班级活动,逐渐变得自信。
二、掌握沟通技巧
要真正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还需要中职班主任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多,沟通也变得越来越方便,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却越来越少,很少会有人把手机放下,静静地坐在一起聊聊天,所以基于此中职班主任要多创造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不过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沟通地点、沟通语言都会影响最后的交流效果。比如班级中的一位学生有口吃,并且常常会因此感到自卑,不与其他学生聊天,也不主动回答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那么为了让这位学生感到轻松,班主任就要选择较为空旷的场所去与之沟通交流,例如操场,然后从侧面提出自己的想法,鼓励这位学生要多说话,久而久之这位学生就会变得开朗。
三、讲究沟通方式
因材施教的沟通方式会让中职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优点,也就是说学生会真正拥有自信心,但中职班主任在批评或者表扬学生时也要讲究方式,不要过于批评学生,要不然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当有学生犯错误时,班主任要就事论事的批评学生,不要上升到学生的人格。比如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平时比较自负,在回答老师问题时顶撞了老师,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这时班主任就不能先劈头盖脸的指出这位学生的不对,因为这位学生还处于被情绪化控制阶段,要先让这位学生冷静下来,然后从事件的根本出发,指出这位学生这么做影响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其他学生,最后这位学生真正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可以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进行多元沟通
每个中职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中职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单一的沟通路径和沟通技巧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中职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去设计和制定沟通方法,进行多元沟通,比如对于美术班级的学生来说,画笔就可以成为他们说出心里话的手4没,基于此中职班主任不能再采用传统的书面沟通方式,要让学生画一幅画表现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可以突显出中职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颖的沟通方式会使得学生产生分享、倾诉的欲望,有利于促进中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中职班主任通过学生画的这些画能够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内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沟通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如今的中职班主任来说,他们要真正意识到把握沟通路径、掌握沟通技巧的重要性,并且可以结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特点,设计和制定适宜的沟通方法,例如我担任的美术班级,学生的艺术天赋和困惑苦恼成正比,更加需要班主任的理解与开导,所以中职班主任在沟通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关心,以此保证中职学生顺利度过容易叛逆的青春期,从而实现每个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芬.中职班主任与学生沟通艺术探析[J].中国培训,2016(24):106.
[2]苏艳艳.中职班主任和学生的沟通技巧[J].才智,2016(13):41.
[3]罗文政.中职班主任与学生沟通艺术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