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秘妙 突显语用教学
2020-09-13林育华
林育华
摘 要:放眼当下小学语文课堂,可谓是流派纷呈,各领风骚,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态。听多了热热闹闹、沸沸扬扬的“语文”课,让语文老师感到了迷茫和困惑:这就是新课程倡导的语文课吗?语文教学的路究竟该往何处走呢?大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之后,大家认定语文是随时随地都要使用的工具,是人的生命行为中须臾不可离的工具,是无论如何也丢不得的。于是,语文课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语文教学岂能忘‘本”的观点,并针对语文课“得意忘言”的时弊,立足现状,勾联历史,对比中外,多方求证,为阅读教学现状来了一番“把脉”。
关键词: 文本 语用 阅读教学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和实验版比较,有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明确地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文的重点在于语言文字运用。贯彻落实课标精神,就应该把落脚点放在语言文字运用上面,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句进行听、说、读、写、思,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语用教学的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敏感度和表达力。”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什么”(语言文字运用)永远比“怎么教”(教学方法)更重要。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就是为了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如果我们的孩子学完一篇课文或者一册课本,不能获得口语交际的能力,不能学到习作的方法,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说是高效的。“语用”,当是语文教学的“本然”,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专属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基于当前高效的课堂建构,在小语教育教学中大力推行“语用”观,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是语文课程标准决定的,是语文回家的必由之路。
二、让“语用”根植于阅读教学
我的“语用”教学主张是让“语用”根植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根植于综合性学习教学。今天,主要来谈谈让 “语用”根植于阅读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明确课标对各年段阅读要求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學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挖掘阅读中学习语用价值点
1.语言。好的语言,往往会冲破其常规用法而凸显人物的心境、心绪和心态,以传达出作者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独特的表现力。如,《猴王出世》一文中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段话中,整句的灵活运用,平仄的交替互换,偶句的频繁使用,使语言丰富多彩,越读越起劲,越读越爱读。石猴在山涧生活的自在,超凡脱俗的感觉,让人感受颇深。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何在?这就是吴承恩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人无不称之为一绝!
2.写法。小学语文课文采用了多种写作方法,如叙述、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想象、联想、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排比、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 如,《穷人》最后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行文至此,亦是嘎然而止,让人浮想联翩……而这些语言文字运用元素,都是需要我们在言语训练中必须敏锐捕捉的和适时训练的。
3.结构。文章的结构主要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谋篇布局,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段式关系。 如,《桥》这篇小小说,文章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前面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在这里并没有交代,只有读到文章结尾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样安排,文章就产生了更加感人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
4.文体。“写法决定教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等体裁,因为体裁不同,表达风格不同,所以,教学策略也不尽相同。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讽刺小说,其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在常理与现实的矛盾中突出“讽刺”的艺术效果。小说中众人对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根手指的几种猜测颇为有趣,有的猜测是两个亲人,有的猜测是两笔银子,有的猜测是两位舅爷。结果都没猜到,把严监生急得直摇头。直到善解人意的赵氏说中了严监生的心事,挑去了一茎灯草,严监生才安心离世。临死前本应挂念亲人或家财的常理,跟挂念两茎灯草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冲突,这矛盾尤其发生在家财万贯的严监生身上,让人感到既可怜又可笑。而造成常理与现实巨大反差的,恰恰是“两根手指”的动作细节,将小说的悬念一步步推向高潮。读明白了这点,也就读出了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
三、审读文本时巧抓语用训练点
如何从众多的语用点来决定属于本文的语用训练点呢?从这三方面进行审读文本。一看哪个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最具个性。也就是说,最能鲜明地代表这篇课文的个性特征,而这个特征是这篇课文所独有而其他课文所少见的。二看哪个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最为核心。也就是说这个价值点本身有统领全文的功能,又符合学段的目标要求,体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抓住它也就把握了单元训练重点,达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三看哪个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最能迁移。只有把学到的最有用的价值点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用教学”的确开启了我语文教学的新门。有了想法不去运用,那就成了纸上谈兵。打开语用教学的心门,不做纸上谈兵的老师!
参考文献:
[1]许友兰《新生代语文名师核心教学主张》2014.4
[2]刘仁增《我的语用教学观》2019.6
[3] 曾佑平主编《有效教学27法》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