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气管哮喘儿童及家长心理行为特征研究 ·

2020-09-13赵学佳李萍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儿童家长

赵学佳 李萍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支气管哮喘儿童及家长心理行为特征,为后续护理干预等提供依据。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宁夏儿童医院呼吸专业病房和哮喘专科门诊诊治的哮喘儿童及其家长8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诊治的肺炎儿童及其家长80例为对照组,Achenbach量表评估儿童特征,症状自评量表评价家长特征;观察组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分析疏导前后心理状况。结果:观察组儿童行为异常性比较明显,家长焦虑和抑郁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及家长的焦虑状态明显缓解。结论:支气管哮喘儿童及家长心理均出现一定程度异常,治疗同时需要强调心理护理,提高治疗依从性,缓解心理压力并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儿童;家长;心理行为特征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asthma)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强度随时间变化。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一些发达国家其患病率高达10%以上[1]。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如2000年的平均患病率为1.97%,比1990年上升了64.8%[2]。由于哮喘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需长期用药、体力活动受限等,可能会影响儿童及家长的身心健康。而不良的心理会明显影响治疗效果和远期预后,因此本次我们分析了支气管哮喘儿童及家长心理行为特征,旨在为后续护理干预等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2.1 基础资料

以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宁夏儿童医院呼吸专业病房和哮喘专科门诊诊治的哮喘儿童及其家长各8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诊治的肺炎儿童及其家长各80例为对照组。支气管哮喘诊断符合2008年全国儿科哮喘防止协作组制定儿童哮喘诊断和分级标准[3]。年龄5-12岁,平均(7.5±1.8)岁,病程1-3年,平均(1.6±0.4)年,男童47例,女童33例,患儿除支气管哮喘外无其他慢性疾病,智力以及认知正常。对照组年龄5-11岁,平均(7.0±1.0)岁,男童42例,女童38例;无严重并发症;病程<2周;无其他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两组患儿及家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位儿童同时问卷调查一位家长,父母均可。

对照组入选条件、年龄性别一般情况;两组家长一般情况。

1.2 方法

1.2.1 心理状况评估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调查两组患儿,根据问卷资料总结支气管哮喘儿童心理特征。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①社会适应能力:好朋友的数目、是否经常感到孤独、是否容易与父母沟通、是否喜欢学校、是否感觉生活愉快、学习成绩很好或中等以下、是否容易结交新朋友;②精神心理状态是否经常有头痛、沮丧、易激惹、精神紧张、睡眠障碍及头晕;③行为:本人及(或)父母是否每天或每周吸烟、是否每周运动1次以上、每次至少20min并出现气促及出汗现象。根据问卷内容,入组患儿只需回答“是”或“否”即可。得分越高说明情况越差。

两组家长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ery SCL90)包含90个项目,共有9个因子分支,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敌对、偏执、精神性。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明显。

1.2.2 心理护理

对于观察组的患儿和家属开展心理护理,对于年龄较大儿童,充分说明支气管哮喘做好自我护理,保持卫生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每次护理过程中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协助患儿树立信心。尽量满足患儿基础需求,缓解不良心理从而提高护理依从性。对于患儿家长护理中,需要开展健康宣教,说明疾病发生一般原因以及治疗和日常护理要点,提升家长对于疾病和治疗认识度。叮嘱家长需要以乐观心态对待疾病治疗,家长不良心理会直接影响患儿,因此家长需要做好榜样。并建立家长微信群,家长可在微信群中互相探讨获得更多来自病友的鼓励以及日常护理方法,提升护理技能。

干预护理前及干预3个月后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评价患儿及家长的焦虑状态,得分越高说明焦虑状况越明显,儿童需要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

1.3 数据处理

采取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比较,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童情况比较

研究组儿童行为异常性比较明显,结果如表1。

2.2 家长状况对比

研究组家长焦虑、抑郁偏执、恐怖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如表2。

2.3 干预前后焦虑状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及家长的焦虑状态明显缓解,结果见表1。

3 讨论

哮喘发作时患儿会出现胸闷、喘息以及憋气等症状,可影响其心理状态,容易出现焦虑以及恐惧,发作时过度换气也会导致脑缺氧以及脑血流减少产生频死感觉,加重患儿恐惧心理。有学者研究显示[4],哮喘儿童平均缺课天数为9.2天,无哮喘为7.9天,因此认为哮喘会影响学习能力,导致成绩下降。

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哮喘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日常行为能力均差于非哮喘儿童,进一步说明哮喘会影响儿童日常行为,并可能会导致其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后续治疗和护理中注意给予患儿鼓励,协助其树立治疗信心。

本次研究中哮喘患儿家长焦虑、抑郁偏执、恐怖得分显著高于非哮喘患儿,由于缺乏对于哮喘了解,加上常常需要前往医院治疗,会加重家长的心理压力。后续治疗和护理中需要对家长开展健康教育,并说明家长良好心态对于儿童治疗作用,通过改善家长心理来改善儿童不良心理,最终达到协助治疗效果。此外本次发现在护理过程中强调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儿及家属的不良心理状态,因后续护理干预中需要注意在疾病护理同时加上心理干预。总之,经本次研究分析笔者认为:支气管哮喘儿童及家长心理均出现一定程度异常,治疗同时需要强调心理护理,提高治疗依从性,缓解心理压力并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黄柳一,沈皆平,余桂源。哮喘儿童行为/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8,36(12):710.

王鸾升,马路一,魏兵.56例哮喘儿行为问题调查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12(6):363.

全國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和治疗常规.中华儿科杂志,2008,17(5):152-159.

徐敏.哮喘患儿及其母亲心理状况和心理行为干预[D].山东,泰山医学院,2014.

猜你喜欢

支气管哮喘儿童家长
家长错了
多索茶碱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Meta分析及治疗策略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观察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犯错误找家长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