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褐斑的综合治疗及生活指导

2020-09-13王培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综合治疗黄褐斑发病机制

王培

【摘 要】:本文基于黄褐斑皮肤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概述,简要介绍了黄褐斑的病理表现及治疗方式,从外用药物、口服药、激光治疗及治疗里面等多维度全方面解读了综合治疗黄褐斑的方法,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提高诊疗水平。

【关键词】:黄褐斑,发病机制,病理表现,综合治疗

引言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为广大爱美女性带来了很多困扰,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近期也有很多激光在治疗黄褐斑方面有确切效果,激光治疗黄褐斑需要把握好适应症,合适的波长,恰当的能量,激光术后护理及医生的经验在黄褐斑治疗效果方面差别很大。笔者结合自己在黄褐斑治疗方面的经验,希望能为广大医生提供一些参考。

1 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黄褐斑是近几年比较常见的一类皮肤疾病,它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的烦恼。目前国内外关于黄褐斑治疗的研究颇多,但目前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针对黄褐斑的治疗仍然是以综合治疗为主要。黄褐斑虽然对于人体无明显伤害,但是会对患者外观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情绪受到影响,甚至缺乏自信,产生自卑情感。所以当今国内外的医学界对于黄褐斑的治疗也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黄褐斑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及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女性多见,笔者将原因归结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妊娠,某些妇科病,肝病,甲状腺疾病等,精神因素如失眠,熬夜,紧张,口服避孕药等。外因包括日晒,不当护肤方式如频繁按摩皮肤,不当使用洁面仪,家用射频仪,叠加使用功效型护肤品等损伤皮肤屏障功能;某些化妆品成分如氧化亚油酸,重金属,枸橼酸,防腐剂,水杨酸盐,香料等。近年来,女性护肤观念提高及各种化妆品盛行,由于不当护肤引起的黄褐斑日益增多,值得重视。

2 黄褐斑的病理表现及治疗

临床表现:

诱发因素:季节,劳累,紧张,睡眠或以上疾病,某些药物。

发病部位:多位于前额,眉弓,双颧,双颊,鼻部,上唇,眼周,頦部等。

皮损特点:呈淡黄褐色,暗褐色,深咖啡色,斑片形状不规则,或类圆形,条形或蝴蝶型,边界清楚或呈弥漫性。

病理表现:皮损表皮黑色素增加,黑素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胞体增大,树突明显。真皮巨噬细胞,嗜黑素细胞的数量增加。

2.1 外用药物治疗:1)氢醌霜,副作用为表皮刺激,接触性皮炎,炎症后色素沉着等。

2)维A酸:常用浓度0.05-0.1%,副作用为红斑,脱屑,炎症后色素沉着。

3)壬二酸:常用浓度20%,副作用为轻度皮肤刺激。

4)维生素C:抑制黑色素形成,高浓度可引起皮肤刺激及过敏。

5)烟酰胺:抑制黑色素转移到表皮,高浓度可引起皮肤刺激及过敏。

6)氨甲环酸:抑制黑色素形成。

2.2 口服药:

1)谷胱甘肽:抗氧化剂,干扰黑色素形成。250mg,BID,持续四周,可明显变白及均匀肤色。静脉输入风险增加。

2)氨甲环酸:抑制络氨酸酶,减少黑色素形成,可能会降低炎症部位的血管生成。250mg,BID,一个月起效,服用6个月,有效率98.5%。停药后6个月复发率为9.5-72%不等。副反应:胃肠道反应,头痛,月经不调。

3)VC/VE:抗氧化,降低络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形成。0.1-0.4g/d;100IU/d.

黄褐斑的激光治疗:除了传统的外用药及口服药,目前激光治疗黄褐斑也有确切疗效,笔者使用调Q1064大光斑低能量,光斑8-10mm,能量0.3-0.5J,至皮肤微红,皮秒治疗光斑8-10mm,能量在0.21-0.4J,至皮肤潮红,3-5次后顾客诉色斑减轻,部分顾客诉反黑,告知其严格防晒,术后配合医学护肤品,有效率在80%左右。对于血管型黄褐斑,可以使用强脉冲光,也有减轻皮肤炎症,改善毛细血管扩张的效果。以上治疗针对表皮性黄褐斑疗效确切,对于真皮性黄褐斑效果欠佳。

2.3 黄褐斑治疗理念和宗旨

1)人体衰老的一部分:治疗与抗衰的關系密不可分(抗氧化,抗光老化)

2)治疗过程即清理过量的黑色素,降低黑色素细胞活性。

3)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模式及护肤方式,才是防止复发的关键,配合使用医学护肤品。

4)治疗的目的是维护面容的外观,不影响社交,不影响生活,并不是治愈,但自愈是有可能的。

黄褐斑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皮肤色素增加性损容性皮肤病,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目前一些激光治疗也取得确切疗效,但是需要把握适应症,大光斑低能量温和治疗,顾客需结合药物治疗,术后需严格护理,并养成良好的护肤习惯。

结束语

本文基于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说明,简要介绍了诱发因素、发病部位、皮损特点和病理表现等特点,对黄褐斑常见治疗手段包括外用药物治疗、口服药、激光治疗及治疗理念进行了全面阐述,对于黄褐斑的综合治疗及生活指导具有较强的借鉴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雷万军、崔磊,皮肤美容学基础与应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M],2013年12月.

张信江、鲁东平,皮肤性病基层医师诊疗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M],2014年4月.

顾汉江、曾维惠,黄褐斑发病机制中黑色素相关的信号分子及通路,中国美容医学[J],2019(05).

时悦、谭城,黄褐斑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J],2016(01).

马淑然、杨阳,专家帮您解读痤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M],2017年12月.

猜你喜欢

综合治疗黄褐斑发病机制
面对黄褐斑,中西医治疗有方法
黄褐斑的病因与治疗专栏
肝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带状疱疹后遗痛23例临床分析
综合疗法治疗井下煤矿工人功能性消化不良47例临床观察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治疗的128例效果观察
空气污染与面部黄褐斑形成有关
社区康复对婴幼儿精神发育迟缓的疗效及父母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