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2016-11-03孟丹
孟丹
【摘 要】本文主要从中风病的理论溯源和发病机制等方面来阐述临床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和发病规律,并结合现代研究,找到中西医论治的结合点进行分析,相信对临床诊治中风病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风病;理论溯源;发病机制;现代研究
本文论述的中风病不同于《伤寒论》所指的“伤寒中风”,而是基于机体素虚,气血不足,加之饮食劳倦、七情内伤、感受外淫等,使脏腑阴阳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直上犯脑,导致脑络瘀阻或者脑发溢血,西医在临床上通常表达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临床上病患常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偏身麻木等主症。在现代研究中认为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同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低治愈率和高复发率等特点。
1 理论溯源
1.1 外风论
唐宋以前,“内虚邪中”学说确立“外风论”。《素问》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灵枢》云:“虚邪偏客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因而《内经》认为中风病的发病机制是机体正气虚,邪气偏中,打破脏腑阴阳而致病。
1.2 内风论
《素问》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发为大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到金元时期,“内风论”就取代了“外风论”占据了理论主导。后来,出现如刘完素的“心火暴甚”学说、朱丹溪的“湿痰生热”学说以及李皋的“正气自虚”学说,清代王清任的“气虚血瘀”理论,其后叶天士提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又有如“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的辨证思路,“内风”论成为中风病的主要病机。
2 病因病机
2.1 正虚邪中,中伤机体
《内经》认为“气虚邪中”是中风病的根源。《素问》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近代医家张山雷指出“古之中风皆是外因,治必温散解表”。中风病的治法来看,温散解表可以驱散在表风邪,扶助卫阳,恢复卫气“温分肉,充肌肤,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增强机体抗邪能力,在现代医学中作为增强免疫力的一部分。
2.2 大怒伤肝,肝火内盛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肝在五行之中属木,主升主动,肝体阴而用阳,若因大怒等原因导致肝火旺盛,耗伤阴津,就会导致阴不制阳,阴虚则阳亢,阳盛则化火,阳盛则风动,所化之火则炼液为痰,风与火相博夹痰上冲于元神之符,导致脑部脉道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或者灼伤脑络,血溢脉道之外,脑部发生溢血,瘀血内阻与脑络,诱发中风病。此实为“怒则气逆伤脑”之病机,而肝气横逆起中介作用,脑系靶器官。即“怒—肝气上逆—脑”轴[1]。
2.3 痰、瘀互结,损伤脉络
2.3.1 因热有余导致的痰瘀互结
《内经》中认为火热亢盛,热有余可以扰及神志,出现神志不清等的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可见火热炽盛可以引起气机逆乱,如肝火旺盛导致肝气上逆或肝阳化风,又如火热引动心火旺盛,心肝火旺上充于脑,火热炼液为痰,痰阻脑络,瘀热互结阻于脑络,诱发脉道出血,正如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制,出现昏不识人,促发昏倒等症状。
2.3.2 厚味伤脾,痰湿阻络
《内经·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此观点认为,长期饮食肥甘厚腻之品,会增加脾胃运化的负担,引起脾虚,引发脾胃运化障碍而生发痰湿之证,此内生之痰郁积于机体,是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受损,引起津液精气的代谢障碍,发之为病。
2.3.3 气虚血瘀,脉络瘀阻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气虚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清代王清任认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强调了元气内需,脉管不充,血道无气的推动,郁滞生瘀。临床上认为中老年急性脑梗死证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其中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的改变与血瘀脉络关系成因果关系。西医学中认为血栓形成与血小板的活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静态状态下的血小板并不粘附于内皮细胞形成聚集,在病理状态下,血小板与血管壁相互作用,损伤的血管壁上的胶原和其他血小板诱导剂促使血小板形态变化[2]。
2.4 肾气虚弱,精气内夺
2.4.1 肾虚易生风动
清代叶天士提出,中风病的机制在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在中医认为,肝与肾的关系是“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肝肾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肝木需要肾水的濡润,如若肾水不足,就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肝火旺盛,出现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
2.4.2 肾虚易生虚火
肾气不足累及肝,则精血缺乏,阴津缺乏,脏腑官窍、四肢百骸失去濡养,导致虚火上炎,火热之邪上至于脑,炼液为痰,蒙蔽清窍;也可导致阴不制阳,化风内动,均诱发卒中。
2.4.3 肾虚易生痰火
《医贯》云:“痰者,水也,其源发于肾。”若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发生阻滞,聚液为痰,痰蒙清窍。再者,如果机体脾肾阳虚,脾失去了肾阳的温煦作用,则会致使脾运化失调,痰湿内生,痰浊上扰神明,诱发中风。
2.4.4 肾虚易生瘀阻
《医林改错》记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此为精气内夺所致的瘀阻脉络,而成为中风病的诱因。由于肾气虚弱,血行于脉道失去了气的鼓动,也失去了肾阳的温煦,导致血行缓慢,瘀阻于脉络,诱发中风。
2.4.5 纵欲易内夺精气
《景岳全书》曰:“凡此病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泛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聩,卒然仆倒。”
2.5 现代研究
王永炎院士提出的“毒损脑络”学说在中风病的现代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毒损脑络”病机学说认为,由于脏腑虚损,阴阳失衡,内风从起,风火上扰,鼓荡气血,气血逆乱,上充于脑等,或风火夹内生瘀血,痰浊上泛于脑等,终至营卫失和而雍滞,则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形成神昏闭厥、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2]。当机体功能失调,内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得到及时清除,积聚在机体内就会演化为具有毒素性质的病理产物,对机体会造成巨大的损害。
3 小结
综上所述,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研究是不断发展的,导致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是复杂多样的。临床上对中风病的诊治应注意全面综合的考虑,才能达到良好的治愈效果。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我保护,多加运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才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参考文献】
[1]金栋.《内经》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J].2009,7:457.
[2]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4):196.
[责任编辑:王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