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效果

2020-09-13罗德君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

罗德君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效果。方法:以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行脑血管介入术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患者预防性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经过预防性护理干预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常规护理,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統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预防性护理应用于行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护理中,能够让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提高,降低病人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行脑血管介入术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8例。研究组男性病人26例,女性病人22例,年龄都在80岁以下,48岁以上,平均年龄为(60.58±4.12)岁。对照组中女性病人23例,男性病人25例,年龄都在79岁以下,最小的也在47岁以上,平均年龄为(59.42±3.89)岁。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本研究,签署了同意书。通过对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的比较发现,数据间存在的差异不大,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对。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行一般护理,主要内容包括: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为患者讲解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介入治疗方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脉搏、呼吸、血压、体温等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予以正确处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饮食、运动护理等[1];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其内容如下:

(1)保护下肢血管,术后尽量避免在下肢输液,尽量避免应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要时稀释后应用,减少下肢静脉输液次数,同一静脉持续静滴不宜>48h[2]。(2)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嘱咐患者平卧位,穿刺侧轻度外展外旋、制动,在此前提下,主动活动踝关节,包括旋转、折屈和背屈等,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可帮助定期挤压目鱼肌、腓肠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对制动侧肢体膝盖上10cm以下从远端到近端均匀有序挤压,以促进下肢的静脉回流,检查患肢动脉的搏动情况及毛细血管的充盈度[3]。(3)健康教育。要给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让病人更好的认识疾病,了解手术完成之后的注意事项。可以将疾病相关书籍发放给病人,也可以采用视频的形式对病人进行积极心理暗示,其宣教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相关知识、饮食、心理及康复等方面,以促进护理效果的提高。根据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打太极、散步等相关有氧锻炼,组织患者之间下棋,注意关心病人,让患者感受到关心与关爱,让病人感受到被重视,给病人传递正能量,让病人用良好的心态去接受治疗[4]。

1.3 观察指标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这里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收集病人信息,该问卷分数在0-100分之间,代表着病人从极度不满意到极度满意,为了更好的分析病人满意度,这里将其划分为三个标准,即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满意就是分数在90-100之间,若调查问卷分数高于70分,且低于90分,则将其划分为满意;不满意就是分数在0-70分之间。护理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率与满意率之和。此外,还要观察病人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做好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文章中所有数据的分析处理,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来进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主要采用X2检验。进行有效的的检验后,如若数据间的P值没有超过0.05,那么就能直接说明数据间存在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方面的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8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7.5%),研究组更加优越,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两组病人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见表2,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文主要研究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效果。给研究组病人实施预防性护理,给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护理,其后发现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研究组患者家属的总满意度(95.83%)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7.5%),组间存在的差异较大,具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脑血管介入术病人在治疗后,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大幅度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在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研究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8%),远远低于对照组的(8.33%),组间存在的差异较大,具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说运用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综上所述,针对脑血管介入术患者而言,预防性护理服务发挥的作用明显,能够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王春祯,李登禄,张江.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2018,17(9):552-553.

陈彩霞,魏俐仪,潘展霞,等.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13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21(8):22.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8,18(23):235-238.

季平英,吕娥,李蕊.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2019,25(6):72-73.

猜你喜欢

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
预防性护理在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预防性护理在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预防性护理在普外科术后患者静脉导管感染中的临床效果
血管超声检查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分析
观察预防性护理措施对减少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临床分析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
比较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发生率的差异
前瞻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分析
四肢循环泵预防脑血管病介入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