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族滚龙连厢在学院派民间舞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2020-09-12卢精文

黄河之声 2020年13期
关键词:作品

卢精文

摘要:以作品《龙腾连厢》为例,分析研究土家族舞蹈滚龙连厢从民间搬上舞台,经过动作回归本源后的再创造,以及对舞蹈形象的挖掘刻画这两个阶段,为深入挖掘土家族舞蹈元素搬上舞台,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法和价值导向。

关键词:土家族舞蹈;滚龙连厢;作品《龙腾连厢》

土家族滚龙连厢产生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滚龙连厢最早是民间艺人流浪时乞讨卖艺为生的一种手段,来自湖南花垣的民间艺人杨云清是滚龙连厢创始人之一,他携儿子杨华华靠打“莲花落子”为生,在贵州与宣恩县李家河第一代滚龙连厢传承人周树庭相遇后,杨父子便像周树庭学习打连厢,为了使动作更加欢快,更具有节奏性,赢得观众赞赏,便将莲花落子与连厢结合在一起。他们三人将莲花落子和连厢这两种民间技艺结合在一起表演,为后续的滚龙连厢的形成构建了基础。

大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新中国老一辈民间舞蹈工作者深入民间收集、整理民间舞蹈素材,迈出了民间舞从民俗走向专业化领域的第一步。1954年,中专体制的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在教学摸索中,主要是将采风搜集的民间舞素材进行整理加工,按照规范、系统、科学的原则进行的,先后提出了“主干教学法”和“元素教学法”,“元素教学法”是将主干动作进一步提炼,抽取其中若干点,称为元素,再以元素为基础形成组合,以组合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训练,并将重点放在了舞蹈文化和精神层面,努力寻求舞蹈动作的文化意蕴和精神特质,而不再只是强调动作本身。

武汉音乐舞蹈系群舞《龙腾连厢》挖掘、整理、提炼了土家族原生态民间舞蹈“滚龙连厢”的基本动作元素,通过连厢的击打和抛接、绕等技术技巧营造一个龙的腾飞意向,展现土家族人洒脱、豪迈的精神特质。最终入围第十二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并于2019年8月14日进行了展演。

一、动作回归本源

作品《龙腾连厢》是在土家族“滚龙连厢”教材的基础上,对动作进一步分析,抓住最原始的动律,并寻找有可能的动势,由编导对舞蹈动作进行时、空、力的处理后得以呈现。

对动作进行时间的处理体现在节奏的变化中。滚龙连厢的一大特色就是节奏上的变化,复杂多变的节奏为舞蹈增添魅力。《龙腾连厢》作品中的舞蹈动作除了拥有复杂多变的节奏外,编导对其节奏进行打破重构,使之呈现出一种新的效果。例如动作“仙女摘花”,教材中的“仙女摘花”动作平缓柔和,而作品中“仙女摘花”动作节奏则是快速的,最后接上一个“二拍花”动作造型结束,这段动作出现在作品中是编导赋予了一定情境的,仿佛是大家在“老大”带领下朝“小不点”炫技,并嘲笑“小不点”动作做的不好看,因此节奏的加快能更加的贴合这种情境。

对动作进行空间变化的处理,使动作更加流畅,更加丰富。在作品许多的调度动作中得以体现,例如三人斜线调度的动作,是从基本动作“肩肘四拍花”中发展而来,加上旋转和不同方位的变化,使整个调度看起来既流畅、又丰富,而且大大加强了动作的难度。右连厢的击打,左手快板的配合,身体方位的变化,以及快速的旋转,让观众目不暇接,为“滚龙连厢”高超的技艺性所折服。

作品的每个动作都是编导经过“力”的处理后所呈现出来的。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两个方阵对舞,大散点调度到舞台后区形成左右两个方阵,右侧方阵正对观众,左侧方阵则背对。对舞以“力”一强一弱的形式交替进行,左侧方阵在“强”后,右侧方阵迅速跟上与之对抗,于是左侧方阵则缓慢低重心后撤,呈现“弱”的态势,之后再“强”与右侧方阵对抗。力的变化即体现在“一强一弱”的对比中,同时也体现在两个方阵后撤时的发力方式中。左侧方阵后撤时力的变化是平缓的.强调内在的“撑劲”,而右侧方阵后撤则使用刚猛的力,强调力的爆发和造型的瞬間形成,让人在感受力的变化的同时也感受到编导深厚的技术功底。

二、形象的创造

群舞作品《龙腾连厢》开场就给观众营造了一个土家汉子潇洒炫技的画面,一根根连厢从舞台侧幕飞出,演员们从侧幕奔上舞台,一个帅气的跳跃腾空抓住连厢落地,然后自如的舞动手中连厢。一股热闹、潇洒、震撼的氛围瞬间铺满整个舞台,一开场就让观众感受到土家族“滚龙连厢”的魅力。编导设计这个动作正是回归了抛接连厢动作的本源:炫技,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同时也能将土家汉子那股潇洒豪迈、朴实厚重的精神气质充分的体现在舞蹈动作中。编导在作品中使用的高难度连厢技术,不仅仅是为了达到炫技的目的,而且试图营造一个龙的腾飞的意象。例如舞蹈中有一处调度,演员在舞台下场口侧斜线队形上做流水式的高空抛接连厢,然后迅速走大弧线调度到上场口前区,由线变点,往里收缩卷动,仿佛是龙在腾空后下落,继续缠绕为下次腾空积蓄力量一般。

除了塑造龙的形象外,该作品还塑造出了两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即“小不点”和“老大”。“小不点”活泼、贪玩,而“老大”稳重、威严。“小不点”的三次出场动作皆使用的是原生态舞蹈动作“矮子步”,将连厢扛在肩头,配合非常急促的“矮子步”,将“小不点”的那种活泼玩闹的性格体现的淋漓尽致。“小不点”的动作大都出现在低空间,而且动作中带着一股俏皮可爱的感觉。相反,“老大”比较威严沉稳,有许多腾空的高空间动作,并且舞蹈动作幅度大、调度大,比较洒脱豪迈,与“小不点”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小一大”的人物形象为作品增添了浓浓的趣味性。

从课堂站上舞台,离不开编导多年对土家族舞蹈文化研究的积累与总结。回归动作本源,对动作进行时、空、力的处理,在塑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的同时,还营造了一个龙的腾飞的意象。将土家族“滚龙连厢”的舞蹈文化以作品的形式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为深入研究土家族民间舞蹈、提炼原生态舞蹈动作元素及剧目创作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法和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赵新哲,土家族滚龙连厢的形态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17-18.

猜你喜欢

作品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意味深远
沈从文作品中的山水画意识
浅谈舞蹈作品与服饰的关系
巧用比较分析方法突破诗词鉴赏难题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浅谈近现代合唱的发展及作品特征
沁州三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