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沁州三弦书

2016-04-16张盛

戏剧之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作品乐器

张盛

【摘 要】沁州三弦书系民间地方口头说唱文学,因说唱者多为盲人、文盲,故传统曲目皆为师徒口传心授,无文字记载。旧时师傅为养家糊口,传徒时有“留一手”风气,导致流传下来的曲目文词粗糙、书目章回残缺,失传较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民间曲艺经过不断创新或改编,优秀曲目不乏其例,说唱者也不限于盲人与文盲。本文从沁州三弦书的源流、乐器、作品分类及现存状况、保护措施等方面探讨这一民间说唱文学。

【关键词】沁州三弦书;乐器;作品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26-02

一、沁州三弦书的源流

沁州三弦书最早由佛教变文、道教道情演化而来。据《沁州志》载:“从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沁州,州治于沁源,到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州城移到沁县城,辖沁县、沁源、武乡三县”。沁州虽贫瘠,但古来宗教活动盛行,信仰宗教的人也很多,因此早在隋唐时期,佛道二教为宣扬其教义,就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广泛传唱。早在晋、魏时期,佛教就传入县境,北魏流布极广,发展也很快,隋唐达到鼎盛。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寺、禅教先后兴起,并建有龙山寺、圆通寺、大悲寺等。道教于唐宋时期传入沁县,并建有张果老庙、清和观、伏牛山龙泉庙。孔子更是家家必供,沁县古有耕读传家之风。音乐方面,寺庙音乐有“禅门日诵”“三昼夜本”,曲牌有“大鼓三曲”“大开门”“小开门”“孔子哭颜回”等。多少年来,沁州三弦书盲艺人门身背三弦,手拄木棍,走在山村古道上。他们走进民间院落,走到树荫下,走到打谷场上,弹起三弦,放开喉咙唱古今、劝善良,给人们带来欢声笑语;而乡民听了三弦书,不仅得到了快乐,而且知道了历史,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三弦书养育了盲艺人,盲艺人又发展了三弦书,沁州三弦书就这样日益发展壮大,并走向成熟。因州三县盲艺人都唱一个调,又归“三皇会”[]领导,盲艺人说唱书段以三弦书为主要乐器,行书时又叫“老州会”,沁州三弦书由此而得名。

二、沁州三弦书乐器演进与唱腔

沁州三弦书在明末清初时已经兴盛。民间一个叫卫明生(今沁县丁家山人)的艺人,行书中,在原乐器三弦、二把、笛子的基础上,把二把52弦(称反二把)。原小铙放在桌面上挑打,后绑在罗圈椅把上。这样一人可操三件乐器,即弹三弦、击打小铙、左腿上踩摔板,三位一体,悦耳动听。

沁州三弦书刚开始行书时,为一人怀抱三弦,游走四方。后随人数增加,四弦、笛子、二把、二胡等配器相应增设,后又加进反三弦、反二把、反二胡。一般三弦书伴奏的主要乐器有:二把、二胡、反二把、反二胡、四胡、笛子、摔板、铙子和醒木等。摔板起节奏作用,演唱起来曲调流畅、唱词通俗易懂、乡土味浓。

沁州三弦书的唱腔有平调、月调两种,源于沁县,传于武乡、沁源、襄垣、榆社、左权、安泽等地。平调古老,现时少用。月调普遍,具有多种板式:有平板(二韵)、垛板、战板、哭板。月调演奏曲目,起始演奏曲牌,四句题纲后叫场,奏过门,过门音乐叫蹬板。紧接着大起场即“上场来……”,随后是一个固定单句(上下句)、双句,称平板二韵,这是必唱的。以后就根据唱词所表达的感情情绪,分别用平板、垛板、战板、哭板交替演唱。每段后一句叫落板,全书说完后结尾一般以三个字重复一次即结束。垛板分小垛、大垛,小垛,七字式,曲调舒缓,中速。大垛五字式,曲调稍快。哭板,四乐句组成,在头尾声中加重哭腔,以渲染悲痛气氛。

三、沁州三弦书代表曲目内容

(一)反映历史传说的内容。如:《妙庄访贤》说的是春秋时代,庄王访贤途中巧遇孔圣人周游列国。妙庄问及盲人该干哪一行业才可以生存,孔子告诉他,应怀抱三弦走四方,宣传仁义礼智信、三纲并五常。能从这首曲目中找到三弦书的源流与出处。其中唱到:“三弦书本是妙庄留,传于弟子串四方。”再如《宫门挂带》说的是唐王李渊得病在正宫,命太子二千岁唐童李世明前往东西宫搜宫。唐童领旨前去,查到西宫,发现宫内有大哥李建成的声音,仔细一听,原来大哥是在和西宫娘娘鬼混。只听得大哥调情说爱,并说日后得了帝位,要封二皇娘做正宫。唐童越听越恨,有心对父王说实情,又怕羞煞西宫,无奈把红品带挂在门上,叫他二人暗知情。谁知二日天明,奸男淫女见门上挂着红品带,便知是唐童所为,于是定计上殿奏本,诬陷说唐童搜宫强奸了她。唐王不信,淫妃便将事先撕碎的红绫取出作证。唐王大怒,命御林军捉拿唐童上殿,推出午门斩首。唐童本想争辩,又怕西宫皇娘落下臭名,只好含冤去死,不想惊动了众家大臣,个个上朝保本。秦琼要求唐王追问西宫,唐童几更进宫,几更混宫,没弄清楚真实情况,为何斩亲子?唐王一听是理,便传西宫上殿。西宫上殿,说唐童一更进宫,二更混宫。唐王一听,问道:二更鼓唐童还在寡人院,怎就到了你西宫?用手一指骂道:淫妃实实可恨。遂命御林军将西宫打入冷宫,大弟子背在高墙里。后唐童登龙位,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二)反映爱情忠贞内容。如《金镯记》讲的是明朝嘉靖年间,镇京总兵雷公晓与户部尚书贾勇两家指腹为婚。雷妻生男取名宝童,贾家孪生二女,取名桂莲、桂梅。雷家以金镯玉环为聘。贾勇告老携眷回永乐后,雷妻去世,雷公续妻于氏。于氏定计,陷害宝童,激怒雷公晓斩子。家人雷青用自家的憨儿子换下宝童,于氏命人赴永乐抱丧退婚。贾勇将两女许配国舅崔吉、崔娥。宝童用隐语暗诉家世,桂莲、桂梅出示金镯玉环,夫妻相认。贾勇诬陷宝童为响马,送衙定罪。在知县的周旋下,放宝童进京应试。宝童中状元后,徐延昭上奏崔太子横行永乐,皇上命梁子明保状元查办此案,救出桂莲。此书共51回。

(三)讽刺型曲目。如《抢铜钱》:有家财主弟兄仨,五月十三把会赶,路上遇见一铜钱,弟兄三个开了山。官司打到大堂上,老爷那里去公断。三人各诉理由,夸老爷的好处,让把那一文钱断给自己。不想县太爷见钱眼开,便生一计:看你弟兄三个都有钱,老爷我比你们更寒酸,要是我家有钱花,我可不担惊受怕来做官,铜钱留在公堂上,叫老爷卸任回家做盘缠。你弟兄三打架把法犯,每人重打四十板。弟兄三输了官司把堂下,好比哑巴吃黄连。只想上堂赢官司,哪知遇上糊涂官。

四、沁州三弦书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

(一)沁州三弦书的生存现状。1.时代变迁带来的压力。由于如今娱乐方式多样化,沁州三弦书赖以生存的民间土壤发生了变化,沁州三弦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挑战。再加之地方曲艺的局限性,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电视、电脑等媒介的普及使人们心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三弦书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上演,人们对它的痴迷程度降低。2.演艺人员老龄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年轻人再无学习沁州三弦书的兴趣,盲人这一固定的曲艺说唱者来源也转向新型行业。虽然沁县文化馆每年过节时也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但效果微乎其微,同时,创作人员由于文化素养较低,创作不出相对较广的曲目作品,只能临时借鉴其他剧目,但由于与时代产生较大差距,导致相应的观众流失。因此,演艺人员老龄化、专业写作人才较少成为沁州三弦书发展的瓶颈之一。3.听众范围缩小。由于电视、电脑等现代传媒冲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不断充裕,人们更渴望新的、刺激的娱乐方式,年轻人更倾向于互联网、电影、小品相声等竞技节目,因此,地方曲艺如沁州三弦书就慢慢淡出人们视野,听众大量流失。

(二)沁州三弦书的保护。1.社会尤其是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资金上的支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建立专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同时注重民间资本对地方曲艺保护工作的参与,努力使沁州三弦书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成为地方戏曲艺术开放的公益性事业。2.戏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要创新。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化输出,新的曲艺需要创作,需要具备创新的曲艺思维。总之,要紧跟时代步伐,拥抱大众生活,回归民间土壤。3.曲艺相关知识的普及以及新作品的宣传。

注释:

①成立于清顺治十年(1653),属于山西省盲艺人“三皇会”组织的最早年代,以维持生计、保护自己与维护神权为宗旨,敬奉天皇(玉皇)、地皇(阎君)、人皇(国主)。

参考文献:

[1]马留堂.沁州三弦书[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

[2]马留堂,梁建国.沁州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3]王中庆,马留堂.沁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作者简介:

张 盛,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在读研究生,长治学院沁县师范分院教师。

猜你喜欢

作品乐器
学乐器
乐器
巧用比较分析方法突破诗词鉴赏难题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乐器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