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注释的探究
2020-09-12吉文义
摘要:对六年级语文课本下册中出现的注释不当之处进行探讨。涉及的诗句是:雨雪霏霏,当春乃发生,花重锦官城,绝胜烟柳满皇都,应怜屐齿印苍苔,休将白发唱黄鸡,寂寞无行路等。
关键词: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注释;雨雪;发生;花重;绝胜;应怜;休将;唱黄鸡;寂寞;无行路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语文》下册在课本的“古诗词诵读”部分收录了十首古诗词,但是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注释并不十分恰当。在此提出和大家共同商讨,或许有益于教学。
1. 《采薇(节选)》开头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课本对“雨雪”的注释是:“雨雪:指下雪,‘雨,这里读yù。”
我认为,‘雨,还是读yǔ,是名词。“雨、雪”和“杨、柳”,这两个词语四个字都是并列的关系。古文一字一意,“杨柳”指杨树和柳树,“雨雪”分别指雨和雪。这两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将“雨”解释为动词,破坏了这种严整,削弱了诗的行文美。
雨雪交下,更显出环境的严酷。浸湿而冰冻,人何以堪。如果只下雪,不下雨,便没有了严酷天气带来的彻骨寒冷与神形的狼狈,反而有了几丝不合时宜的浪漫。这也是对诗文意境美的削弱。“雨雪”在古文中的其他使用又如下:
风沙悲久戍,雨雪更劳师。——出自唐·皇甫冉《雨雪》
风霜迎马首,雨雪事鱼丽。——出自唐·卢象《送赵都护赴安西》
风沙去国远,雨雪换衣频。——出自唐·姚合《送少府田中丞入西蕃》
2. 《春夜喜雨》的首兩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发生”,课本中解释为“使植物萌发。”我认为应该这样解释:“生:酝酿,产生。发:这里指春雨从空中倾泻而下。不按先后顺序说‘生发,而说‘发生是为了与后文的‘声‘城押韵。”
那么这两句诗就可以翻译为“真是一场适时的好雨啊!正当春天的时候,在天空中酝酿生成,倾泻而下。”
还有末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花重”在课本中的解释为“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据此,“重”的读音应该是“zhòng”。但是我认为应该读作“chóng”。解释为:“重重叠叠的意思。”
首先,雨后的花朵是茁壮直立的,不会有下垂的沉重感。
其次,露水盈花,是局部的近景,所见寥寥。而层层叠叠的花丛是整体上的远景,更显壮观。诗句的末尾用这一张总体远景图定格,给人印象深刻。
再次,从平仄节奏上说,上句“晓看”为“仄仄”,下局“花重”应为“平平”,读音为“chóng”刚好相符。但若发音为“zhòng”,则打乱了平仄节奏。
有人大概会质疑整句的平仄,我们来看一下。“晓看红湿处”为“仄仄平平仄”,“花重锦官城”应为“平平仄仄平”。“官”现在读“guān”,但是,当我们观看古代流传下来的戏曲秦腔的时候就发现,妻子称呼她们的丈夫都叫官(guàn)人,读去声。那么,这种平仄关系在当时就是严格对应的。这更加证明“重”读“chóng”的音。
破晓的时候,去看被雨水打湿的红花。啊,你看!锦官城里的花丛,一重又一重,层层叠叠,好不壮观!
“重”的这种用法又如: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南北朝·郦道元《三峡》
3.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末两句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对于“绝胜”二字,课本上注解为:“远远胜过”。我认为应该这样解释:“绝:极、最。胜:优美的风景。”又如:
会稽山水,自古绝胜。——唐·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入庐山回归沃州序》
竹杖芒鞵俗网疎,每逢绝胜更踟蹰。——宋·范成大《与同僚游栖霞》
众莫不尤余好奇之过,而余亦笑其恇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明·高启《游天平山记》
故而最后一句应该翻译成:“如烟的柳树形成极美的风景,笼罩着这座皇家都城。”
如果将“绝胜”解释为“远远胜过”的话未免不当。论规模,哪有自己所居之处的几根遥看似有,近观却无的小草,胜得过满城的烟柳。论地点,“天街”与“皇都”都在天子脚下,哪有优劣之别。
4. 《游园不值》的首两句是“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课本上对“怜”的解释为:“怜惜。”我认为不妥,应为“爱,可爱。”以前我们学过“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其中的“怜”,就是可爱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多么可爱啊,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水如珍珠,明月似弯弓。”这里也可以如此翻译:“多么可爱啊,木屐踏过青苔上的脚印。轻轻地叩击柴门,园主人却迟迟不来打开。”
另外,有些资料上对这两句这么翻译:“大概是害怕木屐踩坏青苔吧,园主人在听到敲门声之后久久不来开门。”这就太有伤大雅了。如果园主人如此小气,哪有去拜访的必要。再者,题目中已经点明“不值”,主人不在。这样翻译,与题目有违。
“怜”的这种用法又如: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5.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下阕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课本中这样解释:“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老去而悲叹。唱黄鸡:比喻时光流逝。”
我认为未尽作者之情。末句应该是一个浓缩的句子。可为:“休再手持白发而兴叹,且振奋精神,听雄鸡高唱!”“休:不要。”“将:拿着。”断句应是:“休将白发,唱黄鸡!”雄鸡高唱,正是少年勤读苦练、为理想奋斗的时候。就是说,不要再因年老而悲叹了,你看,清泉寺门前的流水都能西向回流,我辈当再学少年之时,侧耳倾听雄鸡高唱的声音,奋发图强!这样也与苏轼的另一句诗文“老夫聊发少年狂。”相映成趣。又如:
试呼白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宋·苏轼《与临安令宗人同年剧饮》
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唐·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
解释说: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生易老。
6. 《清平乐·春归何处》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课本上注释为“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我认为应该这样解:“寂,无声。寞,心情落寞。无行路,是说向日春在时,踏遍芳踪,处处游赏。今日春已归去,无处再骋游怀。”整句翻译为:春天去了哪里啊?我静静地待着,心情落寞,想要游玩却不知何处可去。
课本安排“古诗词诵读”部分,是为了让小学生接触中文里最精粹的部分,提高其语言修养和思想感情。但是我们在讲授时必须严格考证,力求得到古文之原意,作者之初衷。在注释的时候,务必使诗句更铿锵有力,诗意更浓厚,诗情更豪迈。继承而发扬光大,使每个小学生感受到汉文字的优美。古人虽逝,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却寄留在华丽的诗篇中,等待我们后辈去仔细体味。
作者简介:
吉文义,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党家岘乡庙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