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悟式阅读教学提升语文思考力的策略

2020-09-12彭念慧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考力体悟生命

彭念慧

《论语》(为政篇)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不言而喻,2017 版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思考力对每一位师生而言都显得至关重要,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通过阅读教学能更好地挖掘师生的语文思考力。

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对文本的感知、体验和感悟过程。体悟式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心思凝聚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阅读教学中收获知识。通过体悟式阅读教学浸润语文课堂,教师思考力与学生思考力同时得到开掘,从而极大地提升师生的语文思考力及语文视野。而体悟式阅读教学可以通过深入解 读文本、分析作家作品、联系作者生命与读者生命、感悟文本内涵主旨、分析作品艺术特色等更好地挖掘语文思考力,促进读者反应批评与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广泛运用。

一、体悟式阅读教学提升师生审美情趣,思考力促进审美鉴赏

体悟式阅读教学与中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相关联,研究其具有的现实意义。

思考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必经之路。文学的审美功能、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意蕴的多元化解读对于初中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和个人创新思维,以及真正地实现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吸引着读者,天然的成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蓝本和人格养成的沃土。语文的体悟式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引导学生培养开放性的评价思维,在品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形成健康完善的个性特征。

例如,古诗词的鉴赏需要通过学生品读诗句,感受诗歌内涵与作者情感,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前提下,能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通过具体诗句的解析感受诗歌的具体内涵。举例说明,王维《竹里馆》,想要了解这首诗,必须首先体悟王维其人、其诗、其创作背景、其诗歌内涵,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力,教师的思维发挥引领作用。通过语文思考力的培养,加以教师的思维拓展点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让审美鉴赏不再停留于教材参考书,而是每个学生都能从作品中解读出属于自己的审美内涵,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加生命的厚度。

二、体悟式阅读教学连接作者生命与读者生命,思考力延续生命意义

通过体悟式阅读教学让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本,深入探讨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感悟文字的生命力量,这是语文思考力的独特作用。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中提出文学批评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讀者。所以,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联系作者与读者,将文学批评理论中的读者反应批评和接受美学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例如:鲁迅是现代文学不可逾越的作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觉得鲁迅是严峻的、高深的、神圣的,从而敬而远之,心生畏惧。如何让当今的中学生走进鲁迅的作品,深入理解作品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寻找鲁迅生命与学生生命之间的契合点。《阿长与〈山海经〉》写的是儿时的鲁迅先生与保姆阿长的脉脉温情,呈现的是普通人之间的信任与关心,延伸开来, 学生的生命中是否也有这样平凡而默默温暖你的人的存在?由此引发学生体悟作者生命与自己的生命。《五猖会》和《父亲的病》写的是作者与自己父亲之间的事, 这就让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记录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的一篇文章,也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师生关系的话题。学生对自己的老师也有不同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思考,更好地将作品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命实际。

三、体悟式阅读教学促进教学反思与学生反馈,思考力引领教育行为

语文教学中的体悟式阅读,注重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和思想上的碰撞,然而课堂上的思想交流往往存在片段的、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却是经典的、重要的、不容忽视的,甚至对学生起着醍醐灌顶作用的细节。这就需要重视教学反思和学生反馈。让思考力起引领作用的同时注重总结与反思。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与反思的总和,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极为重要,教师的全部尊严都在于思考,一个不善于思考的教师也就没有了教育学生的灵魂。

有些时候教师往往被教案与教参束缚而缺乏思考,尤其是缺乏自己的思维。在每天疲惫的工作之余,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消磨,渐渐退却了当初的激情和工作的热忱,疲于应对各种检查等,通常将老师的进取心渐渐吞噬。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忙碌而单一的教学生活让教师的创新意识减弱,注重终极成绩也使学生长时间活在压力和压抑之下,何来思考力可言,所以,当下的教育现状确实令人堪忧。

我们上一代人是不敢想的一代人,我们这一代人则是不会思考的一代人。也许父母在他们生活的年代里被温饱问题困扰,而无暇顾及和思考教育与教学,大多数人都挣扎在生存一线,对于许多家庭而言,教育是一种奢侈,反观我们这一代,有着较为宽裕的物质和文化条件,却往往被考试的枷锁束缚,为了分数而学习,为了成绩而不顾其他,早已习惯了考试的模式,一谈到“头脑风暴”“结构化面试”等词语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望而却步的想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让下一代成为弱者,让我们所犯的错误在下一代身上重演,要用头脑去思考, 不要让你的头脑成为跑马场。

所以,教师注重教学反思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仅仅指的是课堂时间上的有限,同时也指思维上的未完待续,所以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应当成为教学行为的常态。备课组之间进行教学的反馈与点评,促进思维火花的碰撞,更好地打磨一堂课应该成为常态。学生之间就课堂内容课后继续延伸与讨论,体悟式阅读教学是一个常读常新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渗透 反思教学,让思考力引领教学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将语文教学做到教学合一。

四、体悟式阅读教学释放多角度文本解读,思考力展现大语文视野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主旋律。而语文的教学,特别是文学的阅读教学又可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智育与德育互渗,知识与能力并行,文学体悟式的阅读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引发的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及对于文学语言的体悟等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语文教学的外延即生活,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视野显得尤其重要,而思考力是其中重要一环,通过体悟式阅读教学来释放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方式,展现中学语文学习中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例如,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深有体会,在课文《最苦与最乐》(梁启超)一文的教学过程中,课前导入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生命中、生活中、学习上的最苦与最乐。”学生的反应让我大开眼界,一位学生的回答是“最苦的事情是无所事事,碌碌无为;最乐的事情是学有所获,有梦可追”。这是初中生的话语,由此可见,不能小看了学生的思考力,它们往往会在教师的点拨之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文本中的最苦 是未尽责任,最乐是尽了责任。所以,学生的多角度解读显得更有生命意义, 不再拘泥于文本,而是基于文本而高于文本,所以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些例子”有其具体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体悟式阅读教学在提升师生的语文思考力方面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教学观照学生生活实际,提升教师文本挖掘的引导作用。体悟式阅读教学提升师生审美情趣,思考力促进审美鉴赏;体悟式阅读教学连接作者生命与读者生命,思考力延续生命意义;体悟式阅读教学促进教学反思与学生反馈, 思考力引领教育行为;体悟式阅读教学释放多角度文本解读,思考力展现大语文视野。以上四个方面展现体悟式阅读教学和提升语文思考力的作用,展现语文思考力的具体应用与提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建构能力的提升。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昌首义中学]

猜你喜欢

思考力体悟生命
Logic Dots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Logic Dots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做有思考力的历史教育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体悟书法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思考力探究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