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导入
2020-09-12包常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尤其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导入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时,需要做好相应的调查,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课前充分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导入时还要注重自己的方式方法,将课程中的知识通过教师真情实感地表达出来。本文主要研究在物理课程中进行课前导入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导入
在整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开端往往会使得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且一个合适的开端也是课堂前后的过渡性阶段,能够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在对初中物理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提前做好导入准备,并且用好适当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打造优质的物理新课堂。
一、 在初中物理中导入的重要性
(一)进行灵活的课程导入
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来说,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对物理学科有一个整体化的了解,并且教会学生们将物理知识代入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在物理学科本身相对于其他学科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上课之前进行导入,能够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物理世界,并且还能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意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二)帮助学生克服对物理的恐惧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物理是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生进入初中之后才开始接触这门学科,物理相对于语文、数学来说接触时间短,并且在学生的升学考试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这也导致学校和教师对于物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而对于学生来说,升入初中之后,其他课业压力也相对增加,此时再学习一门更加抽象的物理,学生便很难对物理产生好感,学生的物理基础本就不牢固,时间长了,学生在物理上没有收获到成就感,便很自然地就对物理失去了兴趣,甚至恐惧害怕物理。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进行合理的导入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能够与学生进行互動,还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当教师在教授“光的折射”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三棱镜来制造彩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来引起学生对三棱镜原理的探索,从而提高课堂质量。
(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
初中生年纪还尚小,对世界仍然还存有好奇与探索精神,因此教师在进行导入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优势,例如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这样既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又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与思维能力。并且通过提问,学生更容易掌握该课程的重难点,也有益于学生后续的复习。
二、 在初中物理中进行导入的常见方式
(一)直接导入法
初中物理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版块,一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也比较感兴趣;二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内容,理论偏多,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比较费劲。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直接导入法,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结合相关故事进行导入
当教师所要教授的课程难度较大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来进行导入。就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有趣的故事往往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并且当物理相关知识点穿插在故事情节中,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教师在讲解“相对运动”时,可以在课前导入一个小故事:飞行员在高空驾驶飞机飞行时,突然发现自己的脸上有一只“小昆虫”,飞行员顺手抓住之后,才发现是一个颗子弹。当学生不懂其中的物理知识时,会以为教师在胡编乱造,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当学生们有疑惑的时候,教师在及时讲解运动的相对性,让学生明白这其中的原理。这样学生便会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氛围。而在学习“电磁”关系的时候,面对这一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从电磁的关系开始讲述,即奥斯特发生电与磁的过程开始讲述,通过奥斯特的事迹,学生既能够重新认识道奥斯特,也能对电与磁的关系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采用故事导入法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能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识在教师的深加工作用下变得趣味横生,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师生感情交流。同时利用故事导入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故事导入的时候,一定到格外注意对故事材料的选择,只有选择与所要教授的知识点相关的故事,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起到正面的作用。
(三)利用实验进行导入
一般而言,在刚上课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是相对比较高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呈直线下降的趋势。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做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枯燥的学习中穿插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比如在教师在讲到“大气压强”和“浮力”这些内容时,为了更直观地将这些概念表现出来,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三个杯子,并且在杯子中装上密度不同的水,然后在杯子中放入鸡蛋,学生便能够很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有的鸡蛋下沉,有的鸡蛋悬浮在水面上,此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实验现象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给学生们讲解浮力的相关知识。通过直观的实验体验,既能让学生们明白原理,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利用旧的知识进行导入
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一般都会对上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回顾,在将两节课的内容穿插起来,做一个自然的过渡,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对旧知识的记忆。比如在学习“功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上节课“功”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并让学生对相关计算题进行再次复习,当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计算时,在开始进行功率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节奏比较慢,但是能够让学生更快的接受新的内容,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
(五)利用相关情景导入
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来说,最重要的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忘却学习的疲劳。例如在教授“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模拟声音,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并且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带一些乐器,通过不同的乐器传出不同的声音来讲述声音的传播原理。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中能够具有很强的参与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利用问题导入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题,师生之间很少在课堂上上进行互动,对于教学效果,教师大多数是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与学生的考试情况来进行考察,这其实是非常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时,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提问来对知识点进行导入。但是教师在选择问题时,应当循序渐进,并且要适当地联系生活实际,例如在讲到浮力时,教师可以就物体形状对浮力的影响让学生们结合实际进行讨论:为什么橡皮直接放在水里会沉没,而将想皮皮改成船形,就会漂浮在水面?通过这些在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优化课堂质量。
(七)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虽然很多的知识点看上去是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但是,只要我们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其实物理早已存在我们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选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进行分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热情。在导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举例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并鼓励学生分享其中的物理原理,一方面能够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不再惧怕物理;另一方面也能让學生更加细心的留意生活,热爱生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三、 结束语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注重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而在初中物理课堂进行导入教学,能够使物理这门学科化难为易,使枯燥的物理知识通过联系生活变得趣味横生。此外,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对不同的物理知识,不同的学习群体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以此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只有这样,教学导入才能够发挥它真正的作用,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0):121.
[2]张洁.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0.
[3]徐四春.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J].才智,2013(36):110.
[4]张定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7):173-175.
[5]王绍鹏.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7):180.
作者简介:
包常文,福建省福鼎市,福鼎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