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9-12侯凤梅
侯凤梅
摘 要:数学教学要充分运用迁移原理,运用“正向迁移”“负向迁移”“综合迁移”,建构数学新知。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呈现素材,建立并且稳固学生的认知结构,寻找共同要素,搭建迁移桥梁,突出数学本质,提高学生概括水平,提高数学迁移成效。“为迁移而教”应当是教师的教学追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迁移原理;有效应用
所谓“迁移”,从心理学上看,是指“学生在一个情境中的学习对在新情境中学习的影响”。“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负迁移,有时候会干扰学生的迁移。作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迁移原理,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当然,在实践中,教师要让“负迁移”发挥正能量作用。为迁移而教,应当是教师的教学追求。要想做到为迁移而教,教师就必须研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与认知,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迁移,这是教师应用“迁移”理论指导自己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运用“正向迁移”,建构数学新知
从根本上来说,数学教学应当充分地运用“正向迁移”。只有通过正向迁移,才能建构数学新知。正向迁移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助推学生原有经验的内化,可以促进学生新经验的生成,可以完善学生的独特的经验结构。在教学中,通过正向迁移,可以让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得到丰盈、充实,也可以让原有认知结构积极同化学生的新知,将新知顺利地纳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中。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这样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重组”。这种经验的改造、重组,可以指导学生经验进程的形成。教学中,教师要深入解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让学生的学习发生同化性迁移。一般来说,正向迁移的学习都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会促进学生数学新知的积极内化。比如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师就必须进行先行组织,唤醒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能同化新知的知识内核。比如“计算3800×3”时,重要的不是教师“强化书写的格式”,而且要让学生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意义”。事实上,如果学生理解了“3800乘3”,其本质就是“用38个百去乘3”,那么,学生在书写时自然会将乘数3和百位上的8对齐。在计算了38个3后,学生也自然会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因为这里并不是“用38个一去乘3,而是用38个百去乘3”,结果也就不是“114个一”,而是“114个百”。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新知和学生已有知识的共同点、相似点等,让这些共同点、相似点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结合点、迁移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为了掌握单个的知识点,而是为了建构整个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去看待、对待数学知识,从而变学生的“机械学习”为“意义学习”,变学生的“接受学习”为“内化学习”。通过正向迁移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掘学生数学学习的创造性。正向迁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要确定一个迁移是不是正迁移,关键在于教师要研究学生已知的与要学的内容之间的关系,然后从逻辑上进行判断,这是发挥正迁移作用的关键。
二、运用“负向迁移”,建构数学新知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迁移的资源应用认知比较狭窄,甚至片面。比如我们总是习惯于积极运用正向迁移而逃避、规避负向迁移。其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负向迁移”的内容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用来建构学生的新知结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诱发学生的负向迁移,暴露学生的负向迁移,运用对比、变式等,从反面、反向等视角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
一般来说,负向迁移的有效把握更能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所谓“示弱”的教学艺术,“孕伏”的教学艺术,设置悬念的教学艺术,其实也就是教师善于运用、调适学生的负向迁移。比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这一部分内容,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容易发生负迁移的主要内容是末位对齐。为此,笔者巧设埋伏,将小数加减法的两种算法同时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辨析,让学生直面“负向迁移”。这样的埋伏激发了学生探究、研讨的兴趣。有学生认为,应当将小数点对齐,也有学生认为,应当将末位对齐。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说理。比如有学生在小数的后面增加了元,通过元角分说明道理;有学生在小数的后面增加了吨,通过吨、千克等说明道理等。通过具体的、多元的情境,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对齐的合理性。独具匠心的情境,能暴露学生的错误,从而让学生自悟自得。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独特的视角去探索运用“负迁移”的路径与方法。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运用“正向迁移”来进行教学,更可以运用“负向迁移”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教材,引发学生冲突,从而积极发挥“负向迁移”的作用,让“负向迁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独领风骚。总的来说,负迁移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因为相比较而言,负迁移才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尤其是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来说,负迁移往往发生在错误的先前经验的运用上,而学生有哪些错误的先前经验,教师很难完全把握,客观上这也有着一个很大的研究空间。
三、运用“综合迁移”,建构数学新知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原有的认知结构影响的新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数学教学中,有时教师不仅要运用正向迁移,而且要运用负向迁移。将迁移综合运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种策略。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呈现素材,建立并稳固学生的认知结构;要寻找共同要素,搭建迁移的桥梁;要突出数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提高迁移成果。
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既有能促进学生正向迁移的内容,也有能阻碍学生学习的负向迁移的内容。比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学习中的“剪拼法”,三角形的面积推导时的“倍拼法”等,都有助于学生的梯形面积的学习迁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折一折、量一量,从而助推学生的积极迁移。由于梯形面積的正向迁移方法比较多,因而这些方法之间容易混淆,这也是负迁移。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猜想,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类比,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迁移的效果,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迁移的效果。通过迁移性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更要让学生找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有机关联、整合,能让学生建构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的数学知识框架,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具解释力、包摄力、影响力。
综合迁移不是正迁移与负迁移的简单相加,相较而言,综合迁移更需要教师同时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条件,看这些学习条件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教师超越经验,真正从学习机制、学习原理的角度去研究学生,就显得非常重要。现代学习科学研究认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初始效果、动机强弱以及元认知学习情况,是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关键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扎实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类比能力、归纳能力,这些是影响学生学习迁移效能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要将学生数学学习新知和原有知识经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并且通过学习迁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而开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