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历史
2020-09-12林猛
林猛
墨工艺品
纸的发明促墨锭产生
考古发现最早的人工墨,出土自1975年发掘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代墓葬,是一块圆柱形松烟墨块,直径约2.1厘米,墨色纯黑。一同出土的还有石砚和研石,专家考证认为,这种墨使用时,需要先将墨丸放在砚上加水浸泡,然后用研石研磨后使用。
汉朝纸的发明、笔的改进,墨的模具也随之而生。墨经过压模、倒模等,墨质坚实而且形式规整。由此诞生的墨锭握着直接研磨,研石也就没必要了。
三国时期,制墨家韦诞开创以中草药入墨的先例。在墨中加入的中草药,可以使墨防虫防霉、保持黏性。韦诞在松烟墨中加入中草药,捣上数万杵后,墨香四溢。
北魏的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详细介绍了韦誕的“合墨法”:将上好纯净的松烟料捣好,之后放入缸中用细绢筛出杂质。一斤烟墨要配上五两好胶,浸泡在梣皮汁中。然后,加入五枚家鸡蛋白,再加入筛好的一两真朱(珍珠)和一两麝香。在铁臼中捣上三万杵,杵数多多益善。杵墨时的温湿度都要严格控制,墨成型后每块重量不能超过二两。如此制作的“韦诞墨”,被书画家赞誉为“百年如石,一点如漆”。
制作墨丸
西晋时制墨工艺又有了新的提高,烟料掺胶共同捣制,可增墨的光泽及附着力,使晋墨的条块比汉墨更加细致。
从墨客手书到雕版印刷
文风鼎盛,著书之风极盛,古籍和佛经被大量抄写,以及对前人图书的点校、刊印,这些活动使得对墨的需求大增,从而使专门以制墨为业的“墨工”大量出现。易州墨工奚氏家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唐朝末年北方战乱,大量北人南渡。墨工纷纷来到松树优质的歙州,这里取代易州成为新的制墨中心。奚家父子以黄山松烟为原料,改进调胶、捣松等工艺,制作出的墨品质高超,声名远播,南唐后主李煜将奚式父子纳为墨官,更赐御姓“李”。《四库全书》中《墨谱法式》收录的李廷珪墨谱,左为赐姓前落款“奚庭圭”,右为易姓后的“李廷珪”落款。
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开始普遍使用。当时,朝廷的命令、文告等也开始用墨印刷后发送,时称之为“邸报”。宋朝印刷业更加发达,雕版印刷的书籍,已知的就有七百多种。宋代印刷业在写版、刻版、刷印三个环节上明确分工,专业技术水平极高。印刷业的发达,也带动了制墨技术的提升。
墨工在杵墨
墨工艺品
宋代制墨能采取不同的方式烧取松烟和油烟,并在墨中加入朱砂、五倍子、绿矾等物质以增加浓度,故墨色如漆。沈括还发明了用石油烟制墨。《梦溪笔谈》卷二十四记载,延州境内出产石油,色如黑漆,燃烧后产生浓烟,帐篷沾上变黑。扫取一些石油烟制墨,墨色又黑又亮,胜于松烟墨。墨上刻以“延州石液”字样。
元代的制墨工艺随着印刷业继续发展,发明的朱墨被用于印刷中国最早的套色印本《金刚经注》。
墨汁至今生机勃勃
清朝同治年间,湖南考生谢崧岱进京赶考,深感研墨太费时间,耽误答卷。谢崧岱在自撰的《南学制墨札记》中说,他受同学刘搏万等“于灯上取烟可以掺入墨盒”的启发,而开始学习、研究、实验及总结制墨的方法。他认为,“块而砚,砚而盒,盒而汁,古今递变亦其势”,就是从墨块演变到墨汁,这肯定是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研制墨汁不是一蹴而就的,谢崧岱花了3年时间读尽了制墨的专业书籍,又身历手试,“屡误屡试,屡误屡悟,至癸未冬始渐知收瓶入盒之法”。1882年,谢崧岱研制墨汁成功,结束了研墨的历史。
制墨人员将墨放入模具
现代的墨汁工艺更显成熟,采用工业配套蒸汽发生器蒸汽加热制成的墨汁,亲和力强,不易沉淀。时至今日,墨汁仍是人们书写与绘画的材料之一。
(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