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内去外引”解毒法刍议
2020-09-12蒋祖玲庞宇舟
蒋祖玲 庞宇舟
【摘 要】 通过阐述毒邪在壮医病因学中的涵义、分类及致病特点,认为毒邪是壮医毒病的始动病因和致病机要,提出“内去外引”解毒法新学说,同时概括解毒法在不同毒病中的运用要点。
【关键词】 壮医;毒邪;解毒法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6-0001-03
Abstract: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concept, classification and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toxin in the etiology of Zhuang medicine. It considers that toxin is the initial factors and cor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Du disease in Zhuang medicine. At the same time, it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points of detoxification method in different Du diseases.
Key words:Zhuang Medicine; Toxin; Detoxification Method
“毒虚致百病”是壮医学特色的病因病机论,壮医学科带头人庞宇舟教授率领其团队全面而深入地挖掘、梳理了“毒”的文献资料,并结合实地调查和临床实践,进一步拓展、丰富与提升了这一理论的学术内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壮医毒论核心理论,形成了“毒论—毒病—解毒法—解毒药”的壮医学术思想体系,突出了壮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庞宇舟教授认为,“毒邪”是壮医毒病的始动病因和致病机要,“解毒”为壮医第一治病大法,并提出“内治解毒去其病因,外治解毒引毒外出”的壮医“内去外引”解毒法新学说。现将“内去外引”解毒法追本溯源, 系统阐述如下。
1 壮医“毒”的概念
《说文解字》云:“毒, 厚也, 害人之草。”古代“毒”之本义是指毒草。在壮医药相关文献记载和论述中,“毒”内涵丰富,可指有毒之物或毒药,也可作为致病毒邪(病因、病理产物),还可用作疾病名称等[1]。其中,致病毒邪是壮医毒的核心内涵。
2 壮医毒邪及其致病理论
2.1 壮医毒邪的概念 自古以来“岭南多毒物”,毒邪被认为是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对于壮医毒邪的概念,壮医药专家覃保霖指出“寒、热、风、湿、痧、疫之气过盛则化毒伤人,变生病”[2],明确毒邪乃自然界之气过盛所化,机体不能受之而发病。正如国医大师班秀文强调,“毒气”侵犯人体能使人气血紊乱,脏腑不和,引发疾病。壮医学理论奠基人黄汉儒教授提出,所谓毒,是以对人体是否构成伤害以及伤害致病的程度为依据和标志[3],高度凝练了毒邪的病因学内涵。庞宇舟教授认为毒邪贯穿于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全过程,全方位概括了“从毒求因,以毒论病,辨毒设法,解毒施治”的识毒、明毒、辨毒和解毒“四位一体”应用理论[4]。
2.2 壮医毒邪的分类及其致病特点
2.2.1 传统分类 毒邪为病,往往对机体造成毒害,而壮医毒邪种类较多,伤人表现各异。传统壮医将毒邪分为痧、瘴、蛊、毒、风、湿六大类。其中:
痧,又称痧气、痧毒,是最常见的一类毒邪,壮族民间有“万病从痧起”之说。“痧”是一种暑湿、痧雾、秽浊之气夹杂而生之毒邪,其致病具有全身胀累,倦怠无力,恶心厌食,胸背部透发痧点,或吐或泻,或唇甲青紫等临床特点。
瘴,又称瘴气、瘴毒,为古代嶺南特别是壮族地区的常见的一类毒邪。从“瘴”之成因来源和临床特点看,“瘴”可归为疫气、疠气之类毒邪,瘴毒毒性强烈,其致病发病急骤,症若伤寒或疟疾之类热病。
蛊,又称蛊毒、巫蛊。壮乡素有“蛊毒之乡”的称号。蛊毒之症状,多见于一些危急病症,如急慢性血吸虫病,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菌痢;食物、药物、毒物中毒等。
毒,此处为狭义之毒,泛指具体有毒、有害之物。主要包括:有毒食物,如野菜、野果、野生菌类等,误食后可致恶心、呕吐、肚痛、屙泻等一系列症状;有毒植物,如钩吻、夹竹桃、曼陀罗、见血封喉等,伤人常出现呕吐、腹泻、抽筋,甚至呼吸困难、昏迷、七窍出血等症状;有毒动物,如蜈蚣、眼镜蛇、金环蛇、竹叶青、马蜂等,不慎被咬伤,毒素直接侵入人体,出现过敏、溶血、呼吸麻痹等各种中毒症状;痰浊,为外毒损伤“三道”致谷道消化失常、或气道津液不敷、或水道水液停积所致,表现出腹胀、呕吐、便溏、咳嗽、气紧、胸闷、水肿、身重、尿闭等症状;瘀毒,多起于有形或无形之毒、跌打损伤等,表现为肌肉萎缩、偏枯不用、唇指甲青紫、目诊“勒答”上有黑龙斑、或局部疼痛等。
风,壮医称为风毒,是壮族地区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风毒为病症以抽搐、昏迷为主,可出现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鼻塞、流涕,或肢体麻木、强直、痉挛、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皮肤瘙痒等。
湿,又称湿毒。壮医认为,很多疾病皆与湿毒有关。湿毒致病,伤人多隐,发病部位弥漫,若滞留于肢体骨肉,可见肢节疼痛,头身困重,倦怠,关节酸痛重着、头重如蒙。若滞留于三道可见食少、胸闷腹胀、泛恶呕吐、黄疸、水肿、腹泻、痢疾、小便清长等。
2.2.2 病因学分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致病因素的种类有所改变,毒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如瘴毒、蛊毒已较为少见,郁毒(情志毒)引起的毒病越来越常见。从病因学角度而言,病因总体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其中:
外因是指自然界气物所化,从外而入直接侵袭机体,并对机体造成毒害的邪气,即是“外源性毒邪”或外毒。常见的外毒有两种形式,无形之外毒,如痧毒、风毒、湿毒、热毒、寒毒等,其致病特点如上所述;有形之外毒,如蛇毒、虫毒、食毒、药毒、矿毒、水毒等,均来自自然界之中,伤人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肚痛、腹泻、抽筋、过敏,甚至呼吸困难、昏迷、七窍出血等一系列症状。
内因系由毒邪侵袭人体,或内伤形成病理性毒质,对机体造成毒害的继发性毒邪,亦称为内毒。常见的内毒可分为两种形式,无形之内毒,如郁毒(情志毒)等,多由情志不畅所化。郁毒致病多表现为失眠、情绪低落、多疑、疲乏、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自残或伤害他人等表现;有形之内毒,如痰毒、浊毒、瘀毒等,多由外毒损伤三道两路或跌打损伤所致。痰毒致病多表现为咳嗽、胸闷、呕吐等症状;浊毒致病多表现为头昏、四肢沉重、肢体关节漫肿、便溏等症状;瘀毒致病多表现为肌肉萎缩、偏枯不用、唇指甲青紫、目诊“勒答”上有黑龙斑、或局部疼痛等。
3 壮医解毒法的作用机理
毒邪作为壮医学重要的致病因素,其侵袭人体后,可致机体天地人三气不同步,或人体三道(谷道、气道、水道)、两路(龙路、火路)运行不畅,功能失调而发生毒病,故毒邪是为毒病的始动病因和致病机要,治疗应重视祛毒,以解毒为大法。临床上根据毒邪的性质、轻重、侵犯部位不同,解毒法可分为内治祛毒法、外治排毒法两大类。内治祛毒法根据据痧、风、湿、寒、热等不同的致病毒邪又有祛痧毒、祛风毒、祛湿毒、祛寒毒、祛热毒等之分;外治排毒法通过药物或非药物的途径排毒又有药物外治排毒、非药物外治排毒之不同。但毒邪为病,病象有寒热虚实,轻重缓有急及复杂多变之分。因此,临床上应用解毒法治疗毒病,必须掌握其治疗机理,方能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而勿致失误。综合以上各种解毒法,其作用机理大致可归纳为“内去外引”两个方面:
3.1 内治解毒,去其病因 从壮医对毒邪概念、病因学分类和致病特点的认识,毒邪并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由自然界气候、环境、毒物、饮食、情绪等异常或损伤而化生。当机体不能抵御外邪,则风、寒、湿、热、痧等无形之外毒乘虚而入发为风毒病、寒毒病、湿毒病、热毒病、痧毒病;当受蛇、虫等毒物攻击或误食毒药、毒水等有形之外毒侵害则发为相应毒病;当情志内伤,郁毒内生,则致郁毒病;当三道两路受伤,形成痰饮、秽浊、瘀血时,则变生痰毒病、浊毒病、瘀毒病。总之,病因不同,形成的毒病亦不相同。故针对毒病之“因”,消除其病因,则毒病的发病机制自然就被阻断,毒邪既是致病原因又是发病机要。因此,内治解毒,以去其病因为重要机理。如湿毒病患者,感受湿毒后头身困重、倦怠乏力,可通过内服方药,去除湿毒之邪,使毒去病愈。
3.2 外治解毒,引毒外出 毒邪侵犯人体,或毒由内生,往往损伤脏腑,或停滞道路。人体龙路、火路有干线,有网络,遍布全身,内连脏腑,外达体表,既是“嘘”、“勒”、精、津等营养物质输布滋养脏腑骨肉的通道,又是毒邪进出人体的通道。因此,通过药物或非药物刺激的外治方法,直接作用于龙路、火路在体表的网结,疏通龙路、火路之,给毒邪以出路,可以达到直接引毒外出,同时又能调整“嘘”、“勒”、脏腑功能,恢复天、人、地三气的同步运行,从而达到治病目的。如痧毒引起的头晕头痛、胸脘胀闷等,可采用壮医挑法和刮法,直接从体表引毒外出,使毒排病愈。
4 壮医解毒法的运用
壮医解毒法,顾名思义是针对壮医毒病而确立的治疗大法。临床运用解毒法,需要重点着眼于“毒”字,明辨并遵循“毒”之“内去外引”的治疗机理。现将解毒法的具体运用概括分述如下。
4.1 壮医内治祛毒法 壮医内治祛毒法是通过内服给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解毒方法。临床上主要应用于痧、瘴、蛊、毒(伤)、风、湿、寒、热、瘀、痰、浊等毒病,常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内服药治疗,并且主张专病专方专药,药味虽简而精,往往1~3 味,很少超过5味。如对于痧毒引起的痧病,症见高热不退、咽痛者,选用山芝麻、三叉苦、金银花、柴胡配伍;如瘴毒所致之瘴病,用青蒿配以槟榔治之。如对风、寒、热毒引起的“埃病”(咳嗽),常用石仙桃、红毛毡、一枝香、罗汉果、桔梗配伍,或用不出林、鱼腥草、鬼灯笼、七叶莲、翠云草、油桐寄生配伍,以解毒祛邪、顺气止咳。
4.2 壮医外治排毒法 壮医外治排毒法是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方法刺激体表龙路、火路,引导毒邪循两路外出,以达到一方面直接就近排毒外出;另一方面调整“嘘”、“勒”、脏腑功能,恢复天、人、地三气的同步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解毒方法。本法可广泛运用于壮医各科毒病。具体又分药物外治排毒法和非药物外治排毒法:
4.2.1 壮医药物外治排毒法 ①药物薰洗法:是用壮药解毒药煎水洗浴或薰蒸的一种方法,适用症很广,常用于痧毒病、风毒病、湿毒病、寒毒病等;②佩药法:是选用一些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佩挂于人体一定部位的方法,常用于瘴毒病、湿毒病、寒毒病等;③药物敷贴法:是将解毒药敷贴于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的方法,常用于虫毒病、蛇毒病、风毒病、热毒病等;④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经过壮药泡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的方法,可广泛使用于痧、 瘴、蛊、风、湿等毒病;⑤药物竹罐疗法:是用煮沸之壮药水加热特制之竹罐,再将竹罐趁热吸拔于治疗部位上的方法,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风毒病、湿毒病、寒毒病、痰毒病、瘀毒病等;⑥壮医热熨疗法:是借助热力,或热力配合药力,熨烫人体一定部位的方法,常用于寒毒病、或虚寒性毒病等。
4.2.2 壮医非药物外治排毒法 ①针刺疗法:是使用针具针刺体表一定部位,疏通道路,逐毒外出的方法,广泛使用于痧、瘴、蛊、毒、 风、湿、瘀等毒病;②壮医刮法:是使用特定的器具(如瓷碗、骨弓)在人体上进行刮动的方法,常用于痧病治疗;③壮医点穴疗法:是医者用手指在患者体表一定穴位和刺激线上施行点压、掐、拍、和扣等手法治疗的一种方法,可用于风毒病、湿毒病、寒毒病等;④壮医滚蛋疗法:是用蛋在患者身体上有关部位来回滚动的方法,常用于痧病、风毒病、寒毒病等治疗。
5 结语
综上所述,“毒邪”是壮医毒病的始动病因和致病机要,治疗应以“解毒”为第一大法,“内去外引”解毒法新学说的提出可为解毒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完善壮医毒论理论奠定基础。然而,解毒法作为壮医临床常用治法,其丰富的内涵及临床运用规律值得更进一步研究和充实。
参考文献
[1]庞宇舟.壮医毒论浅議[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1):2810-2811.
[2]覃保霖.壮医学术体系综论(续二)[J].内蒙古中医药,1985(4):21-24.
[3]黄汉儒.中国壮医学[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4]庞宇舟.壮医毒论四位一体应用理论刍议[J].广西中医药,2012,35(2):46-48.
(收稿日期:2020-01-10 编辑: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