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收藏家孙承泽
2020-09-12张晓敏
张晓敏
摘 要:孙承泽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收藏家,也是一位“贰臣”,仕清后,不得信任,于是他“老病告休”近20年,著书立说,写下了很多著作,其中包括著名的书画鉴藏著录《庚子销夏记》。然而,作为“贰臣”,孙承泽的内心是矛盾的,从小受着儒家思想熏陶的孙承泽,内心始终备受煎熬,背负着“失节”的心理阴影。
关键词:孙承泽;退居;《庚子销夏记》;“贰臣”
孙承泽(1592-1676年),字耳北,号北海、退谷,山东益都人,世隶顺天府上林苑(今河北大兴)。明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后仕清,历任吏科给事中、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孙承泽家中富藏书,如碑帖、书画,工书法,入“二米”一路。晚年得米襄阳墨迹,始悟晋法[1]。却因为题奏保举大学士陈名夏担任吏部尚书而引祸上身,令顺治皇帝猜忌,认为他图谋不轨,他只好“引疾而休”,远离江湖,隐居京城西山樱桃沟。
一、退居生涯
在经历了数次政治漩涡、人生沧桑后,孙承泽看淡功名,寄情于书画文史。余集在《庚子销夏记》跋中写:“先生为胜国遗老,沧桑后摒弃一切,独留情于书画,然亦借潇洒送日月,大要等于太虚之云,飞鸟之声,足以适吾天而不足以累吾神,斯为寓意于物者乎?”[2]
他晚年于北京西山卧佛寺的西北退谷园建一书舍,在北京琉璃厂南,开始了退隐生活。孙承泽一般每年深秋来退谷居住,第二年春回到南书舍。“西山在近三十里内,其间胜地,飘零于荒烟,沉没于榛莽者,非人迹之未至,即至而无远心幽契以发之,虽在耳目前而不知也。卧佛寺固予所时游者,未知其有退谷也,今得孙北海先生以显,此欧阳文忠所谓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欤?愚溪因子厚而名,退谷以北海而著,噫,山水亦知己邪!”[3]
孙承泽在入清致仕后的二十年间潜心治學。“国朝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诸书,俱已著录,承泽晚年思以讲学自见论者多未之许,独其于鉴赏书画则别有专长……”“庚子五月之末,久旱不雨,林居始觉有热意,静坐青藤下,取古石刻翻阅,日以二卷为率,忆丁亥之冬曾著《帖考》,今冉冉十三年矣,旧所见者失去大半,存者重一寓目,聊借以潇洒送日月而已,烟云过眼,宁敢谬执为常有乎。”[4]
他的退居生涯是清闲而有节奏的,翻阅古书,查找资料,著书立说,深居简出。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退居后,他开始编写《庚子销夏记》,完成于第二年的四月到六月,时维夏季,故名“庚子销夏”。孙承泽的退谷逐渐成为文人墨客雅集的重要场所,在朝在野文人、书画商等在此切磋诗文,品评书画。而西山景色幽美,树林荫翳,古树盘虬卧龙,宛如仙境。同时期的大收藏家梁清标有诗描写西山的清幽景色:“昌黎昔日称盘古,泉甘土肥繁草木。高风千载如见之,纷纷尘世谁相逐。如今再睹北海翁,岩栖独蹑西山麓,西山云气和溟濛,阴阴竹树幽人宫。飞瀑潺湲悬素练,老松天矫蟠虬龙。碧苔黄叶林中寺,白乌青萍水面风。一自上书辞凤阙,入山长揖烟霞窟。”[5]
二、孙承泽的收藏来源及收藏态度
(一)收藏来源
1.“得之故内”
随着明清易代,很多原藏于明代内府的书画被清初的收藏家所收藏。孙承泽一部分藏品直接得自明代内府,如《文与可大幅竹》一条后写到:“从故内府得(文同)大幅竹二帧,一题巴郡文同与可戏墨;一题熙宁元年仲冬与可戏墨;一题熙宁元年仲冬与可文同作竹仅一枝。真有月落空庭千万丈之势,今一在余斋,一在吉安李氏处。”[6]
他另在赵昌《菡萏图》条后说:“赵作菡萏图,见于李方叔《画品》,予得之故内,绢已断落而画处一丝不伤。”[7]
“余求关仝画,不可得,忽于故内得一帧……”[8]
孙承泽所收藏的米友仁《白云出岫图》,他明确记载“此图得之故内”[9]。
2.北京的书画市场
明末清初,在北京出现的书画市场是他另一个收藏的主要途径,他曾说:“甲申之变,名画满市。”[10]明清易代,许多人的书画藏品也都在此时转手卖出,孙曾得沈周画一幅,言:“余最爱先生(指沈周)画,沧桑后,世家所藏尽在市贾手,余见辄购之,然亦每为同好者携去,今存者无几,皆真本妙品也。”[11]
(二)收藏态度
孙承泽的收藏态度并不是出于好古、居奇,而是为了使保护书画,有时甚至为此而斥资不菲。孙承泽曾在商人手里看到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宋太宗赐给毕士安本《淳化阁帖》,称其“搨法佳妙,纸色墨色如古漆版,诚海内第一部也”。为了不使这样精妙绝伦的法书散乱,尽管商贾“索值甚命”,但他还是担心商贾将此帖割裂出售,他说:“余与子朴力搜措衣物,一时俱罄,盖恐市贾图例分析售之,使此宝无复珠联璧合之日,非为一人耽清玩也。”[12]
孙承泽对宋以前书画的鉴定,往往依于古人著录,其鉴定方式为画史-传世作品对比-画意。其著作《庚子销夏记》沿袭董其昌“望气派”的做法,他对元明两代的书画收藏中,赵孟頫父子、“元四家”、“吴门画派”为多,这与当时推崇“文人画”的风气有关。
官僚鉴藏家是收藏界的主体人物,他们一面进身为仕,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一面把玩鉴定古书画,在上面钤章题跋,阐明自己的鉴定意见,诸如曹溶、梁清标、宋荦、高士奇等[13]。孙承泽就属于此类。
三、交游
孙承泽与曹溶、程正揆、张学曾、王鉴、梁清标、李元鼎、王铎等人都有交游。其中,与大收藏家曹溶关系密切。孙承泽在曹家看过曹溶所藏的《王右军东山帖》《唐人林纬乾帖》,并借去观看[14]。他说:“嘉禾(指曹溶)与余好尚相若,其应征入京,尽以所携卷册,送予斋,如米老卷、君谟卷及此卷,俱累累千百言,世不多见之珍也。”孙承泽与梁清标也有交往。他们互相赠过诗词,进行过一些书画方面的探讨。
程正揆是明末翰林、著名画家,他常与孙承泽交往。程正揆收藏过倪瓒的《清閟阁图》,并且为孙承泽另画了一幅《清閟阁图》。孙承泽记载:“为予临一纸。”[15]
清初书法家王铎和孙承泽也关系不错。在1646年,王铎在孙承泽中看到米元章小字《天马赋》墨迹,并在卷尾作跋。孙承泽请王铎在水亭聚会后,王铎作诗《北海邀水亭同九青》以记其事:“日远平湖淡,京尘得此闲。此时方穆穆,何况对烟鬟。好友逍遥外,苍生战斗间。尧年云尚在,仕醉不知还。”[16]
四、《庚子销夏记》
“始自四月迄于六月故以销夏为名,自一卷至三卷皆所藏晋唐至明书画真迹,四卷至七卷皆古石刻,每条先标其名而各加评价于其下,八卷为寓目记则皆他人所藏而曾为承泽所见者……”此书是孙承泽在退居期间所作,其在著录体例上继承了《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等著录,虽然鉴定有一定程度的误差,大多是古代主观性的鉴定手段,沿袭“望气派”的一贯做法,不过对藏品题材内容的品评有一定的参考意见。
《庚子销夏记》对后来的王澍、何焯、翁方纲等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孙承泽大量收藏了从明宫中散出的稀有字画,为在兵荒马乱之际保存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金库认为:孙承泽本人虽没有成为清初书画鉴定的核心人物,但他是“南画北渡”最早的“贰臣”人物,这与其所受的时代影响有关,更与他个人有关。
五、“南画北渡”与“贰臣”
(一)“南画北渡”
“南畫北渡”,大约发生在项元汴去世的1590年到梁清标去世的1691年这100年间。在明末清初,收藏家大多集中在江南地区,随着明清易代,政治中心北迁,收藏家逐渐集中到北方。“南画北渡”是书画藏品从一部分江南收藏家的手中转到了北方收藏家手上,并在北方收藏家手中辗转了近百年,最终又为强大的清王朝皇室所吞没[17]。
清初以“贰臣”为核心的北方收藏圈子,取代了南方鉴藏圈子。孙承泽、梁清标、周亮工、宋荦、王鸿绪、高士奇、卞永誉等大家和后来的安歧,他们广泛地接触书画家、收藏家、掮客,都是清初北方收藏圈子的重要人物。
(二)“贰臣”
孙承泽等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忠君不二”“华夷之辨”的观念已在他内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侍新朝而如履薄冰,诚惶诚恐,存在道德失节,人格理想受到自责的心结。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十二月,乾隆帝下诏,命国史馆立《贰臣传》,为“贰臣”撰写传记,曰“在明已登仕版,又复身仕本朝者为贰臣”。乾隆帝所立的《贰臣传》,后世修史并不认同。如,民国初年修《清史稿》,未见《贰臣传》。《贰臣传》入传者仅120人。针对汉人而设的《贰臣传》,体现出乾隆帝的民族偏见和对汉人的警惕。而其中“贰臣”皆是开国功臣,这样做也许有“过河拆桥”之嫌,而乾隆帝立《贰臣传》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自己王朝的道统,巩固其统治。遗民与“贰臣”,是清初两种特殊的群体,是对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坚持“夷夏之防”,亮节不仕,忠诚可嘉;而孙承泽等人,审时度势,降附清朝,也无可厚非。
参考文献:
[1][2]孙承泽.庚子销夏记[M]//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卷.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745,222.
[3]王崇简.孙承泽先生行状[M]//青箱堂文集: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71.
[4]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卷四[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772.
[5]梁清标.蕉林诗集:卷三[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七七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0.
[6][7][8][9][10][14][15]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卷一[M]//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763,765,826,768,765,754,760.
[11]张照,梁诗正.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稿[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15:776.
[12][16]刘金库.南画北渡[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49,93.
[13]刘金库.南画北渡[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49.
[17]刘金库.南画北渡[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93.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