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画中飞天形象演变及研究
2020-09-12毕钰
毕钰
摘 要:经历千百年来雨雪的冲刷,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魅力仍然经久不衰。“有龛皆有佛,无处不飞天”,莫高窟中的飞天形象完美呈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历朝历代的飞天形象记录了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诉求和生活印记,是古人留下的独特艺术瑰宝。文章通过对莫高窟中飞天造像的分析,进一步分析飞天形象在历朝历代中的绘画特点,揭示莫高窟壁画中飞天形象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莫高窟;飞天;天人合一
一、飞天形象的由来
在众多的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描绘飞天形象的壁画。什么是飞天?简单来说,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就是飞翔在天空中并手捧各种鲜花、乐器等的仙人。在印度的传说中,有许多关于飞天形象的故事,而与其有所不同的是,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画风受到了当时印度、西域以及中原文化等地域多元文化的影响,是这些元素融合之后的一种艺术形象产物。其艺术形象结合了“天人合一”和“羽化成仙”的典故寓意。
飞天擅长使用各种乐器,神姿轻灵而曼妙,在壁画中往往裙带飘逸,没有翅膀却可以在天空中飞翔,是中国版的“天使”。
飞天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种类:第一类是供养飞天,是专门献宝和散花的歌舞伎。第二类是伎乐飞天,在壁画中又称伎乐天。这些飞天形象一边飞舞,一边手持各种乐器演奏。①
二、不同时期飞天形象的演变特点及造像研究
我们在壁画中所看到的飞天形象按时期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初唐和盛唐)、五代及宋、西夏、元。本文就依次按照不同时期的飞天形象演变进行造型和色彩等方面的分析。
(一)不同时期的飞天造型
1.北凉北魏时期
北凉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有第275窟、272窟、254窟和260窟。这四组洞窟内,都绘有飞天的形象。其中第275窟中的飞天造像,由于受到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绘画风格及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当时的洞窟壁画增添了一些趣味性。
到了北魏时期,我们所看到的飞天形象在造型上有了些许的变化。比如,飞天身上的飘带有所加长,这样可以给我们的视觉感受上带来一些流动的视觉效果,从而减少生硬感。如我们在第260窟中所看到的,飞天形象的身体呈现出“V”字造型,上身半裸,下身有飘带环绕。
2.西魏时期
西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有第248窟、第249窟、第285窟。这一时期的飞天形象大致有十二种类型,他们有的手持各种乐器,有的双手合十在空中飞舞,有的手持莲花。
在第248窟中,飞天的形象全部使用了当时的中原式画风。所谓的中原式画风的特点就是重视线描的刻画,在画面中没有了之前西域式的那种厚重的晕染特点,而体现出另一种特色——眉清目秀。
在第249窟中,出现了两种各不相同的飞天形象。一是“西域式”,二是“中原式”。这一组飞天已由之前的“V”字型转变为“U”字型。飞天身体略显清瘦,不圆润,稍弯,动势舒缓。
第285窟中的窟顶上,飞天的形态较大。体态仍然为“U”字型。在该洞窟南壁的上部,还绘有十二身飞天。这些飞天形象上体半裸,腿部修长,形象都属于中原式的风格。
3.北周时期
到了北周时期的飞天形象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动态类型。这一时期的飞天形象,有的手托供品,有的手捧鲜花,有的飞舞在空中吹箫、吹笙、击腰鼓。他们的姿态优美,长裙飘扬,给人一种富有动感的节奏美。
这一时期的代表洞窟有第428窟、290窟、296窟和299窟。其中第428窟属于中心柱洞窟。该洞窟所描绘壁画中的飞天,形体健硕,动感十足,大多为男性形象的裸体飞天,比例较协调。在第290窟中,所描绘的是几身西域式飞天的形象。第290窟的洞窟顶部,绘有几身环绕在空中飞舞的中原式飞天。
4.隋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飞天形象中西合璧,造型大致以中原式女性造型为主,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样式:一种是西域式,一种是中原式。所谓的西域式飞天,就是在绘画技法上继承了之前北魏飞天造型的艺术风格,主要的变化是:作为香音神的乾闼婆,抱起了各式乐器在空中飞舞;歌舞神紧那罗,作为天宫伎乐,冲出天空围栏,飞舞于天际。第427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洞窟,同时也是隋代洞窟中所画飞天最多的洞窟,共计一百零八身。隋朝时期的壁画风格中出现了两种独特的造型:一是描绘细致,特别重视色彩晕染以及装饰性效果的“细密派”,代表洞窟第419、420窟、427窟;二是注重用笔,色彩较少,甚至在画面中不加晕染的“简淡派”,代表洞窟是第276窟、303窟等。此外,这一时期的飞天形象还大量使用了颜色铺排的绘画技法,具有色彩浓郁、效果极其强烈的特点。另外,飞天多用几种色彩排列出火焰装饰纹样去烘托,显得色彩绚丽。
5.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的飞天形象,我们可以再细分为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我们所看到的唐朝时期飞天,大多都集中于经变画中,造型独特,色彩丰富。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经变画。经变画是用画像来解释某部佛经中的思想内容,是佛画种类之一。莫高窟中存在有许多的经变画代表作品,比如,第321窟佛龛两侧绘有双飞天,第320窟《西方净土变》绘有四飞天,第158窟西壁《涅磐经变》中也绘有飞天。
6.五代时期
我们所看到的五代时期的飞天形象,不同于以往。这一时期,飞天数量在逐渐减少,且在造型方面比较单一,变化少,但是,画风仍然沿用了晚唐时期的风格。这一时期壁画中比较常见飞天造型有散花飞天等,壁画中飞天人物面相丰满,双手呈散花状,衣着朴素。
7.宋、西夏和元时期
在宋代时期,飞天形成呈程式化的趋势,代表洞窟有第327窟、207窟和第97窟。這一时期出现了童子飞天形象,如在第97窟内部,他们身系长长的飘带,在彩云的环绕下,富有一定的韵味。第207窟内,绘有对称式样的飞天,面相丰圆,具有时代的气息。这一时期的代表飞天式样还有捧珠飞天、佛宝盖飞天等。
(二)不同时期飞天的绘画表现技法
1.北魏时期风格
北魏时期洞窟壁画中飞天的造型,出现了最早的裸体飞天形象,其中,第257窟是代表洞窟。我们所说的裸体飞天,在之后的壁画当中很少看到。这是因为创作受到了当时中原地区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北魏时期,由于敦煌的地理位置离西域很近,又远离当时的中原地区,受到的约束较少,所以才会在一些洞窟内出现了裸体的飞天形象,这也是有趣的一个发现。
2.中原式风格
上文提到西魏时期的飞天形象与北魏时期有所不同,其中使用了独特的中原风格。所谓中原风格,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注重线描的刻画。画家在描绘这一时期的飞天造型时,通常人物造型会略显清瘦,衣纹装饰较多。飞天的飘带通常会重视形式感。西魏时期的壁画人物造型多运用中原的式样,这一艺术风格在当时被称为“秀骨清像”,代表洞窟为第249窟、285窟。这样的画风有别于西域样式的特点,略显厚重,并且具有晕染画风的特点。从造型上,显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這种风格造像的飞天形象,独特之处还体现在“气韵”方面。我们都知道“气韵生动”是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当中提出的,对于人物画造像方面的评价和标准,而莫高窟壁画中飞天造型的中原式风格又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西域式风格
西域式风格,是指古代龟兹艺术的典型绘画技法,即在画面中人物的鼻梁和眉棱等地方用白色进行打底,只在表层部分进行晕染,层次丰富。这样的表现风格,我们在敦煌壁画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如莫高窟第275窟中的飞天形象,正是运用了此种表现手法进行绘制。在一些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飞天造型形成了线条粗犷和“小字脸”的典型特征。在当时,画家张僧繇的绘画技法表现,正是敦煌壁画北凉到北魏时期壁画中比较流行的西域式画风。
三、结语
敦煌艺术文化主要以人物造型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说,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与明清时期以来传统观念中的“中国绘画”完全不同的思想世界。敦煌壁画的画家们通过对完美的人物造像的进一步描绘,表现出佛、菩萨等佛教尊像,并且通过描绘一些人间现实的宫殿、风景等来表现佛教天国,形成了宗教的想象力与表现的写实性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造型语言。
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之美主要表现在姿态、形式与服饰等方面。飞天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敦煌壁画的飞天形象融入了多元的文化因素,比方说印度、西域和中原文化,绘画技法也融合了多元化的因素,有中原风格和西域式风格等。莫高窟壁画通过这种不同的变化形式来展现飞天的形象魅力,这些不同样式的飞天形象都给观者带来了丰富的视觉盛宴,凭借这种独有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性符号。相信,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还会有许多地方等我们去继续探寻。
注释:
①徐华铛:《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72页。
参考文献:
[1]贺世哲.敦煌图像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2]梁思成.佛像的历史[M].林洙,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3]徐华铛.中国佛教造像艺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
[4]祁志祥.佛教美学新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集宁师范学院乌兰察布市绘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