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写作之“选好角度”的案例演练例举

2020-09-12毕人柱

考试周刊 2020年76期
关键词:作文

摘 要:在作文写作中,“选好角度”就是要学会提炼主旨,学会代入式思考。只要有一点写作经历的人都明白,角度的选取事关文章质量。一个好的角度,是写一篇好作文的开端。考场作文也是如此,文章要“立意”,立意有高低。立意“高”的基本条件就是“切合题意,角度准确,立意新颖”。否则,就像“盲人摸象”,角度不准确,答案令人啼笑皆非。因此,“选好角度”与其说是作文要求,不如说是写作提示,写作指引。找到了好角度,写好作文就有了坚实的保证。文章通过若干实例,就“什么是作文角度,一道作文题有多少角度,哪个(些)是‘好角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作文;实例演练;选好角度

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7年全国卷Ⅰ)。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中国,“你”要“呈现”中国的哪一个方面?“政治、经济、外交、美食、民族风俗、精神风貌”这里的任何一个方面,就是一个“角度”。由此,作文角度一=“方面”。一个“方面”就是一个角度。“选好”是根据“你”的认知,就是“对这十二个词的内涵有所了解”;也要根据你的阅读对象——“外国青年”。因此,选题时,就要可以将自己代入外国青年的角色,想象自己如果是外国青年。因为是外国青年,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具体,文章在写作的时候就要明确主题,确定写作的方向和意义,选取好一个方面后,就要针对整个方面展开介绍。

例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015年重庆高考)。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角度1——写作材料涉及的对象、范围。

事件(实)类材料中的每一个人,寓言类材料中的每一种动植物都分别是一个角度。

本材料角度1有:①小男孩,②残疾的母亲,③乘客,④司机,⑤综合(所有人)。

角度2——对“对象”的看法。

其实,现在很多材料并没有规定阅读视角,从不同人物去解读同一则材料,所得到了的观念并不一致。所以,这类材料题理解时,可以从不同的人物角色去揣摩和分析,这样就可以跳出阅读误区,更好地提炼主题。

作文角度二=角度1+角度2

如果作文是对角度1的“褒”,或“贬”,或“中”,那么,本次作文至少就有15个角度。

哪个是“好”角度呢?根据一般的论述,一则写作材料的角度可能包括中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我们很容易判断,本材料角度1,中心角度是③,重要角度是④,次要角度是①,沾边角度是②。

如果选择角度⑤,也就是综合“乘客”“司机”“小男孩”的角度,表达“‘乘客埋怨,似乎不够关爱,不够和谐,其实他们不缺同情心。减少、消除‘埋怨,让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在于‘知情”“相关的人要主动、及时承担起应尽的义务——让公众获得知情权,社会会和谐很多”的见解呢?

例三: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主命题,写一篇议论文(笔者自编)。

北京時间1月14日消息,在几天前结束的一场日本爱知县高中新生杯篮球预选赛中,出现了可能在漫画中才能出现的残暴比分:高中女子篮球霸主樱花学园以268∶0的超悬殊比分战胜对手丰明高中。

角度1:胜方,败方,双方,无方

角度2:真伪、善恶、美丑、是非、对错、好坏、褒贬

从胜方+“褒”的角度,可立意:团结,齐心,刻苦的训练;强大的实力是取胜的根本;心理因素是大胜的重要因素;实力加运气是获胜的保证等。从胜方+“贬”的角度,可立意:残酷、残暴;不见好就收,不留面子,赶尽杀绝;传统“善”文化的缺失等。

从败方的角度(略)

从无方的角度,可立意:是奇迹,奇迹是存在的;一切皆有可能,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等。

从双方的角度,这是一个“好”角度。

“268∶0”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268分,约投进134球,平均0.3分钟(17.9秒)就要投进一球,攻守双方必须抓紧一切有效时间来回奔跑。强队的认真,没有一刻的放松;弱队的顽强,没有一秒的放弃。

双方的表现,算不算真正的“胜不骄,败不馁”,是不是具有“人”最需要的品质?据此,这样的立意,作文写好是不是有了基本保证。

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放松,也绝不放松;有绝对放弃的因素,也绝不放弃。

例四:“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根据这句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2014年福建高考)。

从单个“有人”的角度,“悬崖”可理解为:“风景”“险境”“问题”“困难”等;“栈道桥梁”可看作:“求生之路”“途径和办法”等。

从两个“有人”的角度,“悬崖”+“栈道桥梁”,可表达“看到问题困难,也要找到提出解决克服问题困难的途径和办法”的见解。

例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2年全国卷Ⅰ)。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角度1:①船主,②修船工,③船主和修船工,④孩子们。

角度2:几乎没有“贬”的可能。

④孩子们,只是沾边角度,不必考虑。

选②:做好事不留名,习惯成自然做好事,养成做好事的习惯。

选①:知恩图报,懂得感恩。

社会更缺少哪种人?所以,我认为选③是相对“好”的角度:和谐社会需要做好事的人,也需要对做好事作出积极回应的人;对做好事的人,能给以真诚的回应。

例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议论文(某练习卷作文)。

收藏家请品酒师到家里品尝他收藏的酒。品酒师品尝了上等美酒,一言不发;而当他尝了一小口普通酒时,却大加赞赏。收藏家不得其解。品酒师说:“对于第一种酒,不需要说什么,它本身就是证明;但第二种酒,却必须有人赞扬它,不然它就会受挫。”

角度1:①收藏家,②品酒师,③上等美酒,④普通酒

角度2——褒、贬、中

角度3——不同的行为(原因)

作文角度三=角度1+角度3+角度2

也就是比如,本次作文的写作角度,可从对②品酒师的“一言不发”“大加赞赏”“解释”等不同的行为,分别“褒、贬、中”中等确定。

这样,这次作文的角度就很多,具体如下:

从品酒师“一言不发”(不赞美上等美酒)的角度,可立意:真正的好东西是无须赞美的,因为它的存在就是一种美好;对无须表扬的表扬,就是对不应批评的批评,要保持冷静,理智看待。

从品酒师“大加赞赏”(赞赏普通酒)的角度,可立意:善于赞美,勇于赞美。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人人都需要,人人都具有,而又人人都不愿给予的话,那么这种东西就是对别人的赞美。

从品酒师“一言不发”与“大加赞赏”的全面角度,可立意:懂得运用赞美;不要滥用表扬;对需要表扬的表扬,才是真正的表扬;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要特别关注需要关注的普通群体(上等美酒是少量的,普通酒是大量的)。

从品酒师“解释”的角度,我们先设想:假如品酒师不作“解释”会怎样?答案是明了的,若是不解释,就会让人怀疑其专业性——无法分辨上等美酒与普通酒,让人可能怀疑其专业水准,或者怀疑其别有用心。我们也就可据此立意:让人了解是困难的,被人误解是容易的;对不太理解的不要轻易说理解,更不要随意妄加评说;品酒师是勇敢的等等。

从收藏家“不得其解”的角度,也先设想一下:品酒师怎样的表现,收藏家就不会不得其解了?——赞美美酒,批评普通酒。社会上多的是“收藏家”,把赞美好的,批评不好的看成是理所应当的,其结果可能是好的没有因此更好,不好的可能因此就更不好了——做收藏家,更要做品酒师;多做品酒师,少做收藏家。

从美酒的角度,好的就是好的,不会因为外界因素而改变,不受表扬和批评的影响。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真正的优秀,不是来自外界的表扬和鲜花,而是真材实料,对优秀最好的表扬恰恰是沉默。

从普通酒的角度,要听得懂赞美。得到赞美可能不是因为“美”,而是因为需要(提高、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不被“捧杀”(不在赞美中迷失了自己)。

例七: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某试卷作文题)。

一条鱼逆流而上,它以精湛的游技,冲过浅滩,划过激流,绕过层层渔网,躲过水鸟的追逐。它不停地游,最后穿過山涧,游上了高原,然而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很快就被冻僵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角度1:①鱼,②水鸟,③隐形的“我们”

角度2:精湛的游技、冲过、划过、绕过、躲过、不停地游、穿过、游上、冻僵。

有同人在指导写作时分析指出:可从“鱼”的能力(精湛的游技)、努力(冲过、划过)、智力(绕过、躲过)、毅力(不停地游)等不同角度,多数都是以执着坚定、逆流而上等作为自身的立足点,提出的多是注重过程“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逆流向上不可取”等见解。分析很到位。我只想补充一点,我们还可从“我们”的角度来作文。“我们”会对“鱼”“游上、冻僵”的结果,产生怎样的心理?是遗憾、惋惜、悲伤还是高兴、欣慰?“然而”其实已经暴露了我们的内心。然而,我也说“然而”,假如后唐庄宗李存勖在“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之时,“就被冻僵了”,那么,会赢得多少读史者的“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拍案赞叹,又何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凄惨结局。

例八: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某练习卷作文题)。

意大利某城市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该市有个药剂师,研制了一种治癌特效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只有200美元,但他要价极高,每剂要价2000美元。为了买到这剂药,海因茨变卖家产,并且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美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药剂师拒绝了他,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在一个晚上潜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结果警察发现,把他抓进警察局。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其实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讲的“道德两难故事”。材料的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海因茨偷药”,而“药剂师不卖药”和“警察抓海因茨”都是由“海因茨偷药”这个部分引申出来的。那么这篇文章应该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海因茨应不应该偷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和原因分析自然就是最核心的立意。

海因茨呢?他的故事与遭遇,并不是一出两难的悲剧吧!他爱妻子甚过爱自己,只要能治好妻子的病,他甘愿承受别人的指责、法律的惩罚。若果偷来的药能医好妻子的病,纵然受点牢狱之苦,他的心里也是甜的。所以,面对“情义”与“法律”的选择,他没有“两难”,而是很干脆地盗药去了。

相对的,药师也不能以对错去评价他。他所作的一切符合正常的商贸行为,对他的谴责应该,只能从道德角度入手。

这则材料其实也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事实:不该偷的偷了(海因茨),该治疗的治疗了(妻子),该受到谴责的受到谴责了(药剂师),该受到惩罚的受到惩罚了(海因茨),该履行职责的履行了(警察)。可是“娜拉走后怎样”——出狱后的海因茨会有怎样的处境?

设想一:妻子的病好了。海因茨庆幸、忏悔、反省,努力赚钱,夫妻恩爱,家庭美满。

设想二:妻子的病好了。海因茨一贫如洗,工作丢了,又因有污点而难就业。

设想三:妻子死了。海因茨工作丢了,铤而走险,迁怒药剂师、警察,报复社会。

问题好像解决了,又好像留下了新问题的隐患。难怪有思考者反思社会问题时说:“社会问题多且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根本的原因,都只求自己没有问题,而不把解决问题当作目标,所以问题越来越多,一开始是微不足道的问题,可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就是因为我们解决问题的人都在注意自己没有问题。”

从此入手,文章是否能写得更具思想性?

例九: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自选角度,自主命题,写一篇议论文(笔者自编)。

普朗克是19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得奖之后,他每天奔波于各个学府及社交场合,演讲他的理论。讲了一段时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听得熟烂。就对他说:教授呀,你每次都讲一样的内容,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动的。我都听熟了,这样吧,下次到慕尼黑,就让我替你讲吧,你也歇一歇。普朗克同意了。于是慕尼黑的演讲台上是司机,而普朗克坐在车里。司机登台,对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的大讲一番。讲得跟普朗克一样,非常完整。演讲后一个教授请教一个专业的问题。听完问题,司机笑说: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这样吧,我让我的司机回答一下。

写后的反馈,学生大多从普郎克“每天演讲”“不改动演讲内容”“让司机替他演讲”的角度,或立意“勤奋”,或批评、指责“不严谨”“轻率”等,也有几篇从司机“大讲一番”“应对提问”的角度,或赞赏“好学”“潜移默化”“机智幽默”,或抨击“大言不惭”“自不量力”等。写作者完全一副旁观者、点评者的面貌。讲评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最像三人中的哪一个?”再从“司机”能够“大讲一番”,却不能回答“教授”的“请教”的角度,联系我们的自身,认识到我们其实就是“司机”,我们大多时间的学习,就是简单、机械地记录和接收,从而表达“我们只是记住了,不是学会了,难以解决真正的实际的问题”“记住是必需的,仅仅是记住是远远不够的”等见解。

作文角度,可能是某一个“方面”,可能是“角度1”“角度2”,也可能是“角度1”“角度2”“角度3”的叠加。材料作文角度的“好”,在于联系材料,选取好的角度解读,“反向求取”的,“综合”的,能紧密联系实际的。按照“选好角度”这一写作要求,写作提示,写作指引,是能够写出成功的作文的。

参考文献:

[1]李彬,李正浪.在细读教学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25):59-62+2.

[2]肖家芸.新课程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及精彩实例(三)“活动式”作文教学探索[J].語文教学通讯,2008(8):29-36.

作者简介:毕人柱,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

猜你喜欢

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