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动物生产类专业疫情期间在线教学调查与分析
2020-09-12肖金华蒋思文
丛 萌,柴 进,肖金华,蒋思文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2019年12月以来,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国各地蔓延,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1]。2020年2月4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号),对疫情期间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管理提出了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为了及时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问题,为疫情结束后继续开展相关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教与学变革、配套机制建设提供具体的指导性建议,动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39所涉农高校共计47个动物生产类相关专业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教学情况开展了调查与分析,为各高校在线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1 在线教学情况
动物生产类专业主要包括动物科学、蚕学、蜂学等相关专业。本次调查共选择了39所涉农高校47个动物生产类相关专业作为主体,分析在线教学开课门类、课程来源、教学平台使用、参与师生人数、问题与建议等。47个相关专业共开设1 460门在线课程,1 429位教师参与在线教学,参加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达46 299人次。
1.1 开课门类样本情况
各个高校的课程分别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通识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图1。1 460门在线课程中公共基础课208门,专业课936门,通识课316门;其中共开设理论课1 357门,专业实验/实践课103门。在所开设理论课程中,公共基础课208门,通识课316门,专业理论课833门。
1.2 在线课程来源情况
图1 在线开课门类情况
在线教学课程来源丰富,见图2,主要包括国家精品课程54门、省级精品课程40门、外校在线课程160门、本校教学资源571门,有些高校还开设了全英文课程11门和利用国外教学资源5门。此外,也存在部分教师因对网络教学资源不熟悉,利用自己的PPT上课;或者有些课程缺乏在线课程资源,两者合计619门,占比42.40%。
图2 在线课程来源分布情况
1.3 线上教学平台选用情况
教学平台是线上教学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力量,目前市面上的教学平台门类众多、功能各异,但都不是很完善[2]。因此,受在线教学平台的选择局限性影响,各高校教师首选QQ群聊作为在线教学平台,占23.14%;其次是超星学习通,紧随其后的是腾讯课堂、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钉钉和腾讯会议等。
图3 在线教学平台选用情况
2 整合多维资源
自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各涉农高校高度重视,在各高校疫情防控指挥领导工作组的指导下,纷纷成立在线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现代教育技术保障部门、教学质量监管部门、各院系教研室等多部门协同参与的线上教学保障团队,统筹多维资源,切实保障“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指示精神的落地落实。
2.1 多方合力,做好精心筹备
信息技术普及运用,网络学习平台与教学资源的共享,为“不停教、不停学”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实现可能[3]。各相关高校积极响应,结合动物生产类专业教学实际,制定了在线教学培训计划和网络教学工作指南。在线开学前,通过线上会议、网络培训等形式,举办教师线上教学培训,为教师分享经验,答疑解惑;建立课程学习群,提前开展在线教学试运行,为正式开展在线教学做好预演,使教师和同学们提前适应在线教学,熟悉在线教学平台使用,并及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确保线上教学顺利有序开展。
2.2 多元护航,切实保障质量
为保证在线教学顺利实施,各高校建立在线教学督查制度,对在线教学的资源建设和利用、教学组织、教学进度执行、学生参与以及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进行监督抽查,及时收集师生意见与建议,协助师生解决在线教与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各高校教务部门通过问卷调研等形式对本校动物生产类专业在线教学开展情况以及存在问题进行摸排,从而及时了解现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学指导、监督和评价工作,切实保障在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3 多措并举,创新考核机制
在线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由于无法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缺乏直观的掌握,所以学习效果考核也应当有别于传统教学形式。教师通过在线签到、互动提问、在线测试、分组讨论和翻转课堂等多种举措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师生互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4]。例如,2020年5月10日华中农业大学对《猪生产学》课程组织线上结业考试,考试以开卷方式进行,通过QQ群发放试卷、回收答题纸,利用腾讯会议平台组织考试,学生全程开启摄像头,监考老师对考试过程进行监控。实现在线教学考核体系和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的整合创新,从而因地制宜,更为合理和科学地考查学习效果。
3 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3.1.1 网络教学支持不足。面对此次疫情期间全国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网络大考”,教师和学生均遇到了网络硬件条件不足的问题。因家庭条件、地域等原因,设备不足、网络覆盖和信号问题等成为了部分教师与学生在线学习的困难之一。此外,学习平台不稳定、网络卡顿、信号中断等现象也时有发生。疫情防控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规模群体的在线教学,需要打造一支或多支系统提供共性支持服务的专业团队,以让教师专注于教学,提升组织效率和教学效果[5],这对网络教学平台支持和网络营运服务单位等均提出了要求。
3.1.2 教学资源支持不足。动物生产类专业网络教学优质资源储备不足,从在线课程资源使用情况可见,各高校可选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资源较少,大部分高校均采用本校教学资源和教师自主资源进行授课,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均显不足。
3.1.3 教师网络教学能力不足。在线教学不是传统教学的在线化,更不是线下课堂到线上的“搬家”,而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创新要素,深入融合到教学活动的一种全新模式[3-4]。而部分教师对线上教学的认知和技能储备尚未建立[6],网络技术能力和网络教学组织能力均显不足,教师应当从课程资源选择、授课技巧提升和自我状态调试等方面进行及时调整。
3.1.4 学生身心适应存在障碍。从熟悉的线下课堂到陌生的线上课堂,每位学生都会经历一个从陌生到逐渐熟悉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网络课程因需要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对学生的视力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变化导致诸多因素的干扰,注意力无法集中;各类课程学习平台、学习软件使用存在操作上的差异,学生需要在不同的学习媒介之间进行切换;学习群太多而造成消息接收不及时和刷屏等现象,均对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困扰。此外,网络课程学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控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缺乏教材,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预习和做笔记,存在课程预习量、作业量、测验量“三高”的现象,学生学习压力大,身心适应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3.1.5 实验/实践课程开展存在困难。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动物生产类专业需要大量的动手实验、实践课程,除少量课程利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资源开展线上教学外,绝大部分实验/实践课程均无法有效利用在线形式开课。虽然仍有部分高校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开展了线上实验教学,如华中农业大学《猪生产学》实验课程充分利用《猪遗传育种关键技能虚拟仿真综合训练》、中国计量大学《生猪屠宰检验检疫》等虚拟仿真在线教学资源,使得实验教学在疫情期间得以顺利开展,但目前可供动物生产专业在线开展实验课程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十分有限。此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通过网络开展教学和操作练习,终究无法完全替代实际操作,与实验/实践教学质量要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3.2 建议
本次大范围的动物生产类在线教学实践不仅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首次探索,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试验。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进入教与学过程,改变了教师的“教”,改变了学生的“学”,改变了学校的“管”,改变了教育的“形态”[2]。动物生产类专业在“停课不停学”时期积累的在线教学经验和实践都十分宝贵,值得认真总结和提炼,为后续在线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
3.2.1 加强公共支持服务。各地信息化基础、能力水平不一,技术环境与资源作为在线教学的基础,应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充分重视。地方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健全相应管理制度,加强对配套的公共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设,以应对日后各种突发状况。
3.2.2 加强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各高校相关专业应立足长远,系统谋划,加强优质在线课程建设和资源储备,加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尤其应当加强线上虚拟仿真实验/实践课程资源建设,着力推进线上、线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
3.2.3 加大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分享力度。目前,全球教育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艰难时刻,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疫情期间向世界各国援助了口罩、试剂盒等抗疫物资,而中国高等教育也应当在危机时刻支持世界高等教育共渡难关,用中国优质课程资源服务全球学习者[7]。动物生产类专业应当加强精品课程资源的分享力度,推出能够代表中国水平、中国质量的英文版国际平台和课程资源。
3.2.4 加强教师的线上教学培训。线上线下教学存在差别,线上教学不等于直播教学,应当加强教师的线上教学的系统性培训,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此次线上教学经历让我们意识到,线上教育正改变着传统教学方式,应加强在线教育教学培训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有效考核线上教学效果的长效机制,提高教师在线教学的实施水平和实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