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水池养殖模式下投喂频率对杂交鲟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020-09-11赵振新张美彦

贵州农业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鲟鱼幼鱼鱼体

杨 星, 赵振新, 赵 凤, 赵 飞, 张美彦

(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水产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25; 2.贵州省特种水产工程技术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25)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规模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人工配合饲料成为鱼体生长发育的营养来源。配合饲料的营养含量、粒径类型、投喂量、投喂频率、饲料沉稳性均是影响鱼体生产发育的重要因素,其中饲料投喂频率是影响饲料效益、鱼体生长及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受到广泛研究[1]。冷澜等[2]研究发现,日投喂5次对松浦镜鲤的生长性能有良好的影响,与日投喂1~4次相比,其鱼体特定增重率为2.31%,平均增重256%;孙晓锋等[3]研究发现,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最佳投喂频率是日投喂2次,多或少于2次投喂对鱼体生长及饲料利用率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适宜的日投喂率可提高鱼体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力、减少饲料浪费,增加养殖效益;否则会导致鱼体营养吸收不充足、抵抗力低、污染养殖水体、饵料系数高、养殖成本过高。

鲟鱼是我国现有淡水水产养殖品种中最古老的一种特种鱼类,其形态优美、体型巨大、寿命长,同时肉质鲜嫩可口、全身软骨无肌间刺、营养价值高,并具有抗衰老、抗氧化、抗癌等奇效,集观赏和美味于一身,被称为“水中熊猫”[4]。杂交鲟(俄罗斯鲟Acipensergueldenstaedti♀×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是人工繁育出的亚冷水性鱼类,其具备2种亲本的优良特性,因具有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等优点[5],深受消费者和广大养殖户的青睐,是当前市场鲟鱼销售品种中最常见的品种。目前杂交鲟养殖模式主要有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及池塘养殖等,而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山区较多的地方主要采用流水池养殖[6]。国内外研究学者已开展了俄罗斯鲟鱼、史氏鲟鱼等日投喂率的研究[7-8],任华等[9]也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杂交鲟幼鱼摄食率及生长的影响。但有关流水池养殖模式下不同投喂频率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却鲜见报道。因此,在流水池养殖模式下,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杂交鲟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确定最适日投喂频率,以期为山区鲟鱼的高效养殖提供理论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杂交鲟幼鱼由贵州省特种水产工程技术中心惠水鲟鱼养殖基地提供,选择初重为(5.5±1.2)g的健壮幼鱼进行试验。

饲料采用北京汉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2#饲料,主要营养成分为水分3.52%,粗蛋白43.56%,粗脂肪12.48%,粗灰分11.37%。

养殖系统:采用15个流水模式的水族箱(30 L),进水通过45°PVC弯头形成侧向射流,水族箱底部中心设置1个圆形排水口,安装PVC排污装置,可将试验过程中产生的残渣粪便排出。

养殖用水为天然水库水,自然光照,养殖期间水温15~16.5℃,溶解氧>6.0 mg/L,pH 7.4~7.8,氨氮<0.5 mg/L,亚硝酸盐<0.1 mg/L。

1.2试验方法

1.2.1试验设计试验为期10周,投喂频率设为1~5次/d,共5个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投放30尾杂交鲟,单因素试验设计。每处理的投喂时间见表1,不同试验组按其鱼总重2%的投喂量进行投喂,每7 d 称重1次。

表1 不同处理杂交鲟幼鱼的投喂频率和时间

1.2.2测定指标养殖结束后将鱼饥饿 24 h后记数并称重,每个处理随机挑选 10尾鱼,使用 MSS-222麻醉后测量体长和体重用以计算肥满度,随后取肝和内脏称重,用以计算肝体比及脏体比。其余指标按常规方法测定。

增重率(WGR)=(Wf-Wi)/Wi×100%

特定生长率(SGR)=(lnWf-lnWi)/t×100%

饲料效率(FE)=(Wf-Wi)/IT×100%

成活率(SR)=Nf/Ni)×100%

脏体指数(VSI)=WV/W×100%

肝体指数(HSI)=Wh/W/×100%

肥满度(CF)=W/L3×100%

式中,Wi为鱼初始体重(g),Wf为鱼末体重(g),t为试验总天数(d),IT为鱼总摄食饲料干重(g),Nf为初始鱼尾数,Ni为终末鱼尾数,WV为鱼体内脏质量(g),Wh为鱼体肝重(g),L为鱼体体长(cm),W为鱼体体重(g)。

1.3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用 Duncan 氏多重比较分析组间的差异显著性。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投喂频率杂交鲟幼鱼的生长趋势

由图1看出,不同投喂处理鲟鱼的体重均随喂养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相同生长时间内各处理间差异明显,表现为F4>F5>F3>F2>F1。

2.2不同投喂频率杂交鲟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

由表2可知,不同投喂频率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投喂频率高的处理(F4、F5)显著高于投喂频率低的处理(F1、F2、F3),F4与F5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饲料效率以F4的最低,其次是F3,F1和F2的较高;F3和F4、F1和F2间差异不显著,但F3和F4显著低于F1和F2。

表2 不同投喂频率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2.3不同投喂频率杂交鲟幼鱼的成活率和形体指数

由表3可知,不同投喂频率杂交鲟幼鱼的成活率均为100%。肝体比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影响,以F3的最高,F2的最低。脏体比和肥满度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上升,F1与F2间差异不显著,均显著低于F3、F4和F5。

表3 不同投喂频率杂交鲟幼鱼成活率和形体指数的影响

3结论与讨论

饲料投喂是整个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投喂量不足会导致鱼体营养不足,抵抗力低。投喂量过多则会增加鱼体肠胃负担,降低饵料吸收利用率,导致饵料的浪费和损失[7]。研究表明,当日投喂频率在3次以下时,鲟鱼幼鱼生长缓慢;而日投喂频率在3次以上时,鲟鱼幼鱼生长迅速,表明鲟鱼幼鱼饲料投喂频率至少需3次/d。而随着投喂频率的不断增加,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也随之上升,到4次/d时达到最大,但5次/d时反而有所下降,与周歧存等[10]的研究结果相似。

饲料利用角度分析也发现,饲料效率在投喂频率为4次/d时最低,过高或过低的投喂频率均会导致饲料效率上升。即投喂频率为4次/d时可满足鲟鱼幼鱼的生长营养需求,各生长指标均达到最佳状态。投喂频率过低,鱼体不能摄取足够的饵料而导致营养不能满足生长需求,而投喂频率过高,鱼体在摄食的同时加快了消化速度,导致肠胃负担增加,能量消化过快,用于生长的能力随之减少,从而影响了鱼体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

在鱼体形体指数研究中,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是衡量鱼体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鱼体摄食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增加会使此3项指标上升[11]。研究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鱼体脏体比和肥满度指数也显著上升,这与褚志鹏等[12]研究结果相似。

在试验设定条件下,结合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形体指数,实际生产中杂交鲟幼鱼投喂频率为4次/d较佳。

猜你喜欢

鲟鱼幼鱼鱼体
三维鱼体参数化建模
历史时期长江上游鲟鱼资源的开发研究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
购买锦鲤幼鱼有诀窍
100岁的鲟鱼
购锦鲤幼鱼有诀窍
投喂频率对网箱养殖长吻鮠幼鱼生长的影响
让鲟鱼活下去
鱼为什么有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