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素养、风险态度对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共同影响*
2020-09-11周弘夏鸣
周 弘 夏 鸣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言与问题提出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家庭的财富水平,使得家庭对于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些环境和社会问题,导致居民家庭面临的风险因素变得更加复杂以及不可预测。在此背景下,社会保险渐渐不能满足居民家庭的需求,而商业保险不仅给予了居民生命和财产更多的保障,也提供了新的财富管理方式,成为对传统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但根据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全国仅有7.9%的居民投保了商业保险,即使占比最多的商业人寿保险,也仅为3.9%。说明我国居民家庭在参与商业保险方面仍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对于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以往学者也从人口统计特征、家庭经济特征以及居住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因素进行了探究(张强和杨宜勇,2017)[1]。但并未考虑到居民的个体特征之间存在的交互影响,而这种相互作用很可能导致家庭的商业保险参与行为出现较为极端的情况,使原有的理论无法解释。
事实上,商业保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金融产品。居民在购买商业保险时,首先需要一定的金融素养才能清晰地理解保险合同中的条款,其次,因商业保险具有保障和投资的双重功能,居民在根据自己需要的保障力度以及预期收益选择不同类型的商业保险时,要对各种各样的产品信息进行筛选分析,这也对个人的金融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吕兵静,2019)[2]。同时,传统理论认为,风险厌恶的居民更愿意购买保险来增加自己的安全保障,但秦芳等(2016)[3]研究发现,风险态度与家庭参与商业保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既能增加居民对于虚假信息的甄别能力,也增加了对于自身金融行为的自信度和把握感(朱涛,2016)[4]。基于此,需要重点关注金融素养的提高能否显著改变居民的风险态度,并且进一步考察金融素养和风险态度两者是否会对家庭商业保险的参与行为产生联合影响,期望基于研究结论促进家庭有效地参与商业保险,进而推动我国商业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参与商业保险作为家庭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开展。在影响家庭参与商业保险方面,赵青和段笑娜(2018)[5]根据CFPS中对受访者主观态度的调查,将人格分为五类后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向型人格特征的居民能基于其良好的人际关系产生较多的正向情绪,从而更愿意参与商业保险,而其他类型的人格在参与商业保险方面并无显著差别。魏金龙等(2019)[6]从家庭异质性和互联网使用的角度入手,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家庭金融素养水平、增加社会互动、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三个渠道促进了家庭参与商业保险。而就具体社会互动而言,内生互动主要是增加了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而情景互动主要是增加了居民对于商业保险的信任度,情景互动相对于内生互动而言对于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促进效果更加明显(李丁等,2019)[7]。此外,刘金华和吴静(2019)[8]引入社会信任变量,进一步将社会互动进行了深化,发现社会互动能显著增加社会信任程度,而居民社会信任度的提高,一方面是使居民有“遭受风险时能得到他人帮助的”预期,增加了社会人群之间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居民对于商业保险的期望收益,两个因素均提高了居民参保商业保险的意愿。
在金融素养和风险态度影响家庭商业保险参与行为方面,以往学者已经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在以金融素养为自变量的研究中,吴雨(2017)[9]采用2013年的CHFS数据,研究发现家庭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增加其家庭制定养老计划的多样性,包括社会保障和购买商业保险等多种方式,其中影响商业保险购买的渠道主要是金融素养增加了家庭对于商业保险的信任度。而何学松和孔荣(2018)[10]研究了农民参与商业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发现金融素养在政府推广促进农民购买商业的农业保险的渠道中扮演着中介的角色。故认为,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得到提高后,能促使居民对于商业保险的认知更为深刻,增加其对于商业保险这类金融产品的信任度,故愿意参保商业保险。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金融素养与家庭商业保险的参与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越高,其参与商业保险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当以风险态度作为研究视角时,段军山和崔蒙雪(2016)[11]研究发现,家庭对于风险厌恶的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通过参与保险来增加安全保障。而孙瑞婷和熊学萍(2019)[12]研究发现,风险厌恶程度越高的人,制定养老计划及购买养老保险的意愿越低,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风险偏好的居民更可能制定养老计划和购买保险。胡振和臧日宏(2016)[13]的研究也支持了此结论,发现风险厌恶程度与居民参与商业保险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如果同时对风险持有偏好态度时,就会相应减少家庭对于商业保险的配置,更愿意配置股票等收益率更高的风险资产,而由于保险的功能以及参与强制性的不同,居民风险偏好的影响效果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商业保险作为一种非强制性且具有一定投资功能的保险,可能更加受到风险偏好者的青睐。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风险偏好与家庭商业保险的参与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居民的风险偏好程度越强,其参与商业保险的可能性越大。
金融素养是通过何种渠道影响了家庭参与商业保险,以往文献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但张号栋和尹志超(2016)[14]研究发现提高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是减少金融排斥和降低居民风险厌恶的重要方式。同时朱涛等(2016)[15]研究发现,金融知识水平越高的居民,对自身参与金融活动的自信越强,从而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也越强,并最终对其金融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研究,认为金融素养的提高增强居民风险偏好的同时,也让居民更理性地分析这些高风险经济活动,从而会购买更多的商业保险增加自身的风险保障能力。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风险态度在金融素养影响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过程中充当着中介的角色,即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通过增强风险偏好进而增加了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的可能性。
通过回顾过往文献可以发现,因学者们对于金融素养和风险态度变量指标选取的差异,导致其对于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的影响效果不尽相同,同时在因变量的选择中,大部分文献中都是以商业保险这一整体作为因变量,并没有将商业保险进一步按照其功能进行细分讨论。此外,学者们在考察金融素养对家庭商业保险参与行为的影响时,并没有进一步明确金融素养影响家庭商业保险的参与行为的作用机制。故将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创新:第一,选取更科学的指标来测度家庭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态度,然后分别考察金融素养和风险态度对于家庭商业保险参与及参与程度的影响。第二,将商业保险进一步细分为商业医疗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探究金融素养和风险态度对于家庭参与不同类型商业保险的影响效果。第三,探究金融素养与居民的风险态度之间的关系,将居民的风险态度作为中介变量,考察金融素养提高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的意愿是否是通过增强风险偏好这一渠道来进行影响的。
三、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使用数据源于2014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的样本覆盖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25个省份,总共包括了13946户家庭及其全部家庭成员的信息。
因研究金融素养和风险态度对于家庭商业保险参与行为的影响,故筛选样本的思路如下:基于问题“家庭购买保险由谁说了算”,找出每个家庭的保险购买决策人,根据其个人信息匹配其家庭信息,再剔除丢失或者无效的数据最终得到样本2094个。
1.因变量
参考魏金龙等(2019)[6]52的做法,选取商业保险参与、商业保险参与程度两个主要因变量。
(1)商业保险参与。如果家庭中成员参保任意一种商业保险则取值为1,没有则取值为0。此外,还结合CFPS问卷的特点,将商业保险按照保障类型进一步细分,得到两个变量命名为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和商业医疗保险参与,体现家庭对于不同类型商业保险的参与情况。
(2)商业保险参与程度,参与程度用商业保险支出总额和商业保险支出比例来衡量。商业保险支出变量是指过去一年内家庭购买商业保险的总金额,将商业保险支出比例定义过去一年家庭用于购买商业保险的支出金额与家庭总收入的比值。
2.自变量
选取的自变量为金融素养水平和风险态度。
(1)金融素养水平。金融素养水平是指居民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情况,参考尹志超(2014)[16]的做法,通过对正确回答金融知识问题的个数进行加总得到。具体在CFPS问卷中,通过受访者对“利率”“投资风险”等方面问题的回答情况来衡量,计算回答正确回答问题的个数,取值范围为0-3。
(2)风险态度。CFPS专门设计了关于居民风险态度的问题:“在投资中,您愿意承担的风险是怎样的?”将四个选项:“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低风险低收益”“适中风险和保本收益”和“高风险和高收益”分别视为四种不同的风险态度,依次取值为1-4,值越大,代表对风险越偏好。
3.控制变量
选取的控制变量是性别、年龄、年龄的平方项、婚姻情况、主观健康认知、政治面貌、住房状况、家庭年收入和生活幸福感。
4.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样本中仅有9%的家庭参保了商业保险,其中8%的家庭参保的是商业养老保险,2%的家庭参保了商业医疗保险,家庭年均商业保险支出约占总支出的3%。说明我国家庭对于商业保险这种金融产品的需求度不高。在金融素养水平方面,均值为1.67,而风险态度的均值也仅为2.06说明我国居民的金融知识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对风险的厌恶程度较深,金融知识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普及。此外,样本居民的平均年龄为48岁,且82%的家庭的婚姻较圆满,男女比例为1∶1,体现了样本选择的合理性,也符合我国家庭的现实情况。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
(二)模型设计
首先探究金融素养对于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影响,因商业保险参与为0-1变量,用Probit模型估计,如下所示:
然后,在考察金融素养对于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程度的影响时,因存在未参保商业保险的家庭,使其商业保险支出为0,故用Tobit模型估计,如下所示:
(2)
Yi=max(0,Insurance_ expenditurei)
四、实证分析
(一)金融素养和风险态度对家庭参与商业保险意愿的影响
表2展示的是金融素养和风险态度变量对家庭参与商业保险意愿的影响。可以看出,金融素养和风险态度变量对家庭商业保险参与行为的边际影响分别为0.0315和0.0209,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即金融素养越高或者对风险更为偏好的居民更愿意参保商业保险,且通过比较金融素养和风险态度对家庭商业保险参与行为的边际影响大小,可以认为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对于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对风险较为偏好的居民更愿意参保商业保险,该发现与传统理论中认为风险厌恶的居民更愿意购买保险来增加自己的安全保障的预期相反,但验证了假设3,且与秦芳等(2016)[3]143的研究结果一致。对此可能的解释是,由于商业保险给予居民更多的安全保障,从而使居民倾向于参与一些高风险经济活动。此外,还进一步比较了金融素养和风险态度对居民参与不同类型商业保险的边际影响,结果发现,当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和风险偏好增强时,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大于商业医疗保险。
表2 金融素养、风险态度影响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估计结果表
表格的下部分展示的是各控制变量对于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龄与家庭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行为呈倒“U”型关系,而与家庭参保商业医疗保险的行为无显著关系,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参保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商业养老保险的购买为了给予老年生活较为稳定的经济保障,而且在前期需要缴纳较多的保险费用,所以有经济能力的中年人购买的较多,与生命周期相符。同时,还发现性别对家庭商业保险参与行为存在显著影响,购买保险的决策人为男性的家庭更倾向于参与商业保险。最后,还发现家庭年收入的增加也显著提高了家庭参与各类商业保险的可能性。
(二)金融素养、风险态度对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程度的影响
表3给出了金融素养、风险态度影响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程度的估计结果。其中,考虑到存在的异方差,支出总额进行了取对数处理后再进行回归。结果表明,无论因变量是商业保险支出总额还是商业保险支出比例,金融素养和风险态度变量的估计系数均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金融素养越高或者对风险较为偏好的居民,其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的程度也会提高,主要表现为商业保险支出以及商业保险支出占总收入比例的增加,与Pr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一致。
表3 金融素养、风险态度影响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程度的估计结果表
(三)金融素养和风险态度对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影响
前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素养越高和对风险更为偏好的居民参与商业保险的可能性越大。而与此同时,Dohmen(2010)[17]研究发现,金融知识越多的人对于风险更加偏好。为了探究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是否可通过增强风险偏好来提高家庭对于商业保险的参与,以下将建立中介效应模型并进行检验,模型如下:
(4)
Risk_ attitudei=α1+β1Financial_ literacy+φ1Xi+εi
(5)
Insurance_ participatei=α4+β4Financial_ literacy+γ4Risk_ attitudei+φ4Xi+εi
表4 中介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基于2014年CFPS的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素养水平对家庭风险态度以及两者对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独立影响和联合影响。结果发现:(1)金融素养和风险态度变量均与家庭商业保险参与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即金融素养越高或者对风险较为偏好的居民更容易愿意参保商业保险,而按照商业保险类型进行分组回归后,当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和风险偏好增强时,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大于商业医疗保险。(2)金融素养和风险态度变量均与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金融素养越高或者对风险较为偏好的居民,其花费在商业保险方面的支出及其占总收入的比例也会增加。(3)金融素养水平的提升能增加居民的风险偏好,即金融素养越高的居民,对风险的偏好程度较高。(4)风险态度在金融素养影响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过程中充当着中介的角色,即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通过增强风险偏好进而增加了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的可能性。
基于以上结论,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降低居民学习金融知识的成本。掌握金融知识是参与商业保险的基础,为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应主动开展免费金融知识教育,畅通居民对于金融知识的信息获取渠道。通过发展网络视频教育,让居民能基于手机、互联网方便快捷地学习金融知识和了解金融资讯,通过减少学习知识的各种成本来鼓励家庭主动参与学习。同时,考虑到居民接受能力的差异,应尽量将冗杂的知识体系简化从而使居民更易接受。
第二,积极塑造健康的保险市场。一方面积极推广宣传商业保险,使居民对于各种类型商业保险的适用情况与使用规则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居民对于参保商业保险的认知程度,便于居民挑选出合适产品,提高参与商业保险市场的比率;另一方面在居民投保时履行风险告知的义务,使投保人意识到购买保险并不意味着万全的保障,自身在生活中也需要注意规避各种风险,从而避免恶意投保情况的发生。
第三,有针对性地开展消费者金融教育。开展金融消费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金融知识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宣传工作应根据不同教育程度、不同风险态度制定不同的宣传方案,开展不同形式的金融教育,增强金融知识普及的针对性。针对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群,宣传重点在金融基础知识,侧重基本概念的解释、常用金融词汇的普及。同时保险公司在推荐商业保险产品时也应将居民的风险态度纳入考虑因素中,从而使得持各类风险态度的家庭的参保积极性都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