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2020-09-10惠娟萍
惠娟萍
摘要:利用体验式教学,通过创造与实际生活相似或重复的情境或机会,将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等的过程中,去主动地理解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在对学习过程的生动活泼的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的效果。因此,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的应用策略探究为例,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内涵和意义;应用策略;探究
1 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1.1 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就是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参与、观摩、体会、感受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官感受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完成其认知过程的初步积累的过程。知识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个体对学习内容的独特的体验获得的,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语言不是最能够凸显意义的内容,反之,语言甚至有可能对知识的信息传递起到干扰的作用,因此,将知识通过学生的个体体验来呈现,在体验中通过促进学生的身心感应,促进学生的认知触角的灵活发展延伸。
1.2 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授、与学生被动的收之间的教与学的模式,通过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生动的生活化的情境体验的创设、生产等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建立与学习对象相适应的知识建构、能力发展、情感体验、意义生成等,为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创设活泼生动的学习体验。让学习过程在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对生命的责任和义务,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和发展性特征、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照和关爱生命,能够产生积极乐观的价值观、能够形成对生命、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的思想感情等。体验式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认识事物的量的变化,更多的是在学生们对学习过程的生动体验的过程中,彰显和扩展生命的意义。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现状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开展的过程中,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渗透,忽视了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对象的感性理解和体验的过程,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学习过程的单调性,使学生长期处在对学习内容的低气压状态,他们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不断降低,学习的效果也在学生的低参与程度的前提下,难以得到有效地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被动学习的过程,往往被教师局限在教师自身对学习过程的分析和理解的层次的基础上,很难引发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的情感上的共鸣,因为没有内心与之相契合的心理感应的产生,他们面对学习内容的时候,内心总是感觉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看似很近,但就是不能更深地理解和看透;同时,因为学习过程的单调性和教学过程的枯燥性等综合因素导致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度不高,参与程度低,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常态。
3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为学生提供活泼生动、富有特点的教学情境和过程,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身处其中、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地获取知识和经验,更加活泼生动地体验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施开展的过程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可采取:
3.1 巧设生活情境,在生活化刺激中,引发学生体验
生活是与学生们的关系最密切、最直观的知识和经验的获取方式。在生活化的学习实践中,学生们没有了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师高压对学生的学习行动和心理等的干扰作用,学生能够处在相对轻松、活泼、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展开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探索和求知,他们在生活化的学习体验中,能够主动地建构起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天然联系,能够自发地感受到生活和学习的共鸣,并在这种共鸣感的驱动下,主动地打破自身的认知结构中与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之间的矛盾,并通过建立新的知识体系间的平衡,在知识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学习《生活需要法律》的实践中,教师利用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内容,引发学生的期待视野,让学生在期待视野的支持和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探究等的具体过程中去,在形象生动的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体验,随着同学们的家庭生活条件的提升,出门旅游已经成了一种常态,中国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是要让孩子们见多识广,但是,在一些景区却出现了强制购物德新闻屡见不鲜,有很多同学表示自己和家人也曾被坑过;在超市购物的时候,买回家发现自己购买了一盒过期奶;自己新买的手机,还没用两天就出现了死机、反应慢等问题......,出现了这一系列的问题时,应当怎样去应对呢,是否可以有能够有效地改善这种对老百姓不公平的现象的一种东西的出现呢?——法律,确切地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代表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利益,法律规定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人们有各自的权利,法律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们的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也会越来越强,人们越来越懂得能够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对生活化的问题的思考和交流中,学生们逐渐清晰和明朗法律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对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保护社会的长治久安的重要性,从多角度、全视角的认识体验中,體验法律和人们的生活的密切关系,真正体验到生活和法律的密切关系,从而有效地培养起学生的法律意识。
3.2 创设媒体情境,在视觉刺激中,促进学生体验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教师利用直观性强、立竿见影的视觉体验,为学生制造出仿若置身其中的逼真体验,正是这种体验,能够有效地打开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探知的触角,让学生在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对学习内容的探索和求知等的过程中去,在他们对学习过程的深入理解和探究等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学习效果的有效呈现。
例如在学习《维护祖国统一》的实践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在电视剧《精武门》中,日本人殴打中国人,并给中国武馆送上“东亚病夫”的牌匾的片段。八年级的学生,对近代史中的这一段中国不太光彩的历史已经有所耳闻,包括他们其实在过去的一些学习材料中,也知道中国有这样的一段历史,但是,他们生活在新时代,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他们很难想象当时艰难的年代里,国人的处境,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当教师把历史上的这一页翻开的时候,学生的内心充斥着对这些内容的难以置信,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如果不想让历史重演,就必须在当下努力,就必须积极地加入懂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国家分裂的行动中去,用自己(下转页)
(上接页)的实际行动去维护祖国的团结和统一。在媒体情境体验的驱动下,学生们对那段自己不曾经历的历史有了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因而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他们必然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实践中,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3.3 创设活动情境,在活动参与者,促进学生体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利用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让学生在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实践等的过程中,感受活动带给自身的丰富而强烈的感性体验,一定主题的活动内容,能够让学生在相应的活动内容驱动下,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取向,在同学们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经历的过程中,在相应的学习氛围的驱动下,他们的学习能动性能够在环境氛围的驱动下,有效地被带动起来,因而学习的效果也能够在学生们对学习活动的有效参与的过程中,得到积极的呈现。
例如在学习《延续文化血脉》的学习实践中,学生们以小组活动为形式,展开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探寻和追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只要同学们打开智慧的双眼,用智慧的眼睛去搜索,去探寻,就一定能够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在活动中,同学们各个小组分别组成了不同主题的文化探索小组,他们分别是传统节日组、传统服饰文化组、传统戏曲文化组、中国功夫文化组、红色文化组.....,在他们的资料搜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学生们真真切切地通过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中,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整理和理解深入的过程中,他们对不同形式的主题的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够被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内敛深沉,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每一个主题的探索都能够有丰厚的收获,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等,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等也能够在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追寻等的过程中,在对传统文化的丰富体验和感受等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地发展延伸。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交流中,不同小组的同学们将自己的收获以汇报演出或论文、剪贴画、墙报等形式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在对不同类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不同文化类型的体验和感受等。在丰富而活泼的活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等,都能够在对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探索和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地发展和延伸。
总之,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开展过程中去,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感性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等,在对学习对象的生动活泼的参与、经历、感受等的过程中,实现其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把握。
参考文献:
[1] 王忠安.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
[2] 卢丽娥.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J].当代教研论丛,2019(10).
[3] 顧勇鹏.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J].文理导航(上旬),2018(03).
[4] 陆熠.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微课设计研究——以微课教学应用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02).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