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
2020-09-10张扬萍
张扬萍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对现代音乐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新型教学模式下,音乐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以说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是感性与理性的互补。它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渠道,促进了音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为传统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变革音乐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支撑的高效课堂改革,其本质特点在于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信息化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的实施,促进师生关系的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个性化;高效的音乐课堂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无法抗拒地推到了我们面前,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以及常用的媒体设备的课堂教学相比,今天的e课堂聚焦适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工具小软件”的运用展开。同时,个性化学习是新时期的新发现,是新教育的新尝试,更是新成果的新呈现。我们应该在思想、意识上更新自己的传统观念。同时,课程改革使音乐课堂焕发着活力。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领悟到: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应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侗家儿童多快乐》是我在参加2014年全国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现场调教课时的内容。《侗家儿童多快乐》是花城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的歌曲。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曲调活泼跳跃,节奏明快,表现出侗家儿童在党的关怀下,生活得无比幸福,全曲由一個扩充性乐段组成民族五声调式。如何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侗族儿歌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的情绪,在较为准确演唱二声部歌曲的基础上进行侗族歌舞的表演是本节课的重点。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同时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生是我这节课的关键。
1 注重音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围绕主体,紧扣主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能学习课,在音乐课中把认识乐谱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并且把会不会识谱作为学生懂不懂音乐的标准,不但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心理学家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既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那就是让他在音乐课中感受到快乐。
在设计《侗家儿童多快乐》这节课时,我运用了平板电脑的技术支持。课的开始,我就直接进入主题,与学生一起随着侗族的音乐进行律动,一下子使课堂气氛活了起来,并在无形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体验侗族音乐风格,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整节课下来,我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讲,让他们多表演、多参与、多评价,在节奏中和在歌词中进行编创活动,让学生互评。将知识渗透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动力,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要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创新,容许学生有许多不同的答案,课堂气氛自然活跃。用拦路歌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表演侗族的舞蹈,来感受各民族的文化及风土人情。一节课下来,他们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对音乐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信息技术支撑的自主学习,促进高效的课堂教学
由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多样化的,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显示发展水平。联系学生的客观实际,根据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的音乐审美、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目标,提高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度,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性,真正起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作用,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而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对现代音乐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新型教学模式下,音乐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以说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是感性与理性的互补。它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渠道,促进了音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为传统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变革音乐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支撑的高效课堂改革,其本质特点在于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信息化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的实施,促进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设计《侗家儿童多快乐》这节课上,了解介绍侗族风情的这个解学环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平板电脑,自主选择了解侗族的建筑、服饰、风俗习惯的图片、视频。通过视频欣赏和问题的回答,学生了解了侗族代表性建筑、服饰、风俗等。让学生对美丽的侗族有大体的印象和主观感受,激发学生喜爱侗族之情。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改变传统的单向讲授式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由传统的文本阅读到现在的超文本阅读;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学习;由单一学习方式到多样的学习方式;由依赖教师解决问题到独立解决问题。把信息技术作为帮助学习者理解和重组知识的工具,有助于学习者的有效学习。
二声部合唱是歌曲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以往的二声部合唱教学中,我都是先教唱第二声部。因为学生对于曲调的印象,常有先入为主的情形。第一声部本身易给他们以较深的印象,我在教学之初暂且把第一声部搁在一旁,先教第二声部。在合唱中,许多学生怕受其它声部的干扰和牵制,让他们捂着耳朵来唱或是隔离开来学,都不是好办法,合唱的根本价值和意义正在于“合”,要让学生学会互相倾听、互相配合,做到默契合作我将歌曲学唱中的二声部节奏和旋律提炼出来。在设计《侗家儿童多快乐》这首歌的二声部合唱学习中,我巧妙设计成侗族的“拦路歌对节奏”的游戏,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引导,分散了本课歌曲学唱中的难点。同时,我在设计这个环节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把平板电脑转换成钢琴的键盘,学生自由创编旋律,与侗族人民对歌进入侗寨。也激发了学生在感受侗族风情中学习新知的兴趣,并将歌曲中的二声部节奏学扎实了。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让学生个性化学习有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努力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大胆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收集处理信息,有效内化形成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教学的难点。
休止符的掌握也是本课的重点,如果单纯的说唱,死板的讲述乐理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我反思了(下转页)
(上接页)以往的教学,并根据“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木头人”这样的小游戏,让学生自由发挥,为休止符创编动作。在学生演唱的同时,还不他们为休止符设计的动作拍下来,马上通过平板电脑展现出来让学生观看,充分地展现学生的个人表演能力和对休止符的了解程度。
3 学生自主的协同学习,促进生生间的深度交互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传授一接受”教学模式经过几代人的总结、提高,已日臻完善化、系统化。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获取知识,确有简捷、快速的优势。但它的明显缺陷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减少,逐渐产生依赖教师的习惯,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低水平。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来看,从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来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為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我认同“自主学习能力是以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为核心的,多种较优的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本领”,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支配自己活动获得自身发展所应有的自主权”,“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指导下培养的一种心理品质”。如果学生缺乏自主意识缺乏主体性,认识过程就不可能发生。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根据上述的理解,在《侗家儿童多快乐》这节课最后的拓展环节,我设计成通过角色的转换,老师是客人,学生是侗族小朋友,问学生会怎样欢迎远方的客人的呢?让四人小组讨论,用怎样的仪式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最后分角色扮演,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4 教学评价,注重反馈和反思的过程
在学生小组展示讨论结束后,我做一个课堂只是掌握的小调查,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实时调整下一步的课程方向。传统的调查都是教师发一张问卷调查表下去让学生填写,等到下课后教师再收回进行统计。这节课,我利用了信息技术的调查统计,学生可以马上在课堂上进行作答,教师马上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可以立刻对没有掌握的知识进行讲解。
其实,课堂的一切决策,都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纵观这节课,我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了原有课堂的模式,建构了一种全新的师生互动体验。为其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我探索,小组合作。电子化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搭建了完善的知识通道,在教育教学的公平公正上探索着、思考着。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努力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大胆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平板电脑进行自主活动,收集处理信息,有效内化形成自我认知。从一开始学生观看侗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到学生自由创编旋律,对歌;学生创作休止符的动作;最后是学生摄影作品的展示和师生角色的转变互动环节,信息科技的运用恰到好处,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学习。
5 结语
实现高效课堂是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信息技术是催化其改革的手段,信息技术使用的好坏,还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密不可分,将信息技术融合到音乐课的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整合,从实践中去摸索和反思高效课堂的规律,可以有效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大龙.音乐教学法[J].中国教育学刊,1989(05).
[3] 李良慧,王爱红.浅析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文史博览(理论),2008(03).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第十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