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工科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路径

2020-09-10郭典新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素质提升人才培养

郭典新

摘 要: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大力培养能够符合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工科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议题。本文从个人需要、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三个方面分析工科大学生素质提升的必要性;通过对当代工科大学生提升素质能力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探索出几种培养工科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路径,为其他工科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1-0211-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的迫切需要。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提升的关键议题。本文以苏州科技大学机械专业为例,提出几点推进工科大学生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工科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1.个人需要

通常来说,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他在非专业领域的特长。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素质能力可以理解为工科大学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学习或者与团队合作共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或设计开发产品的创新型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对于指导工科大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2.行业要求

在现代化的工程作业中,对于精确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书本知识和学习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对于大学生专业的需求。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文化素養等都是适应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工科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工科类学科建设的客观需要,更是提高培养工科人才的现实需要,对于整个工科类的学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社会需求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不断改革,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不断提升,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敦促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因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当今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当前工科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

1.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为素质培养带来挑战

随着“0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等是时代赋予新时代大学生的标签,他们生活在快节奏、多元化的环境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出现观念异化、行为失范等问题,给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带来考验。例如,新时代大学生入学前大多生活在多个长辈的照顾之下,他们的活动范围和生活方式往往受到长辈的约束;步入大学之后,面对较为宽松的环境他们往往会过分强调自由。随着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开始出现了偏差,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喜欢别人过多干涉和打扰,大学生这种观念的萌生往往会给高校教师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影响了大学生的素质能力的提升。

2.互联网环境限制大学生活动区域

互联网环境指的是依托各种网络设施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娱乐功能的媒介环境,它具有内容丰富、吸引力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带来的便利扩充交际范围和学习内容,但是过度的和较长时间的使用网络,网络中充斥的各种没有过滤的信息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互联网技术限制了他们的活动区域。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网络成瘾,过度沉迷游戏,虚拟世界的例子比比皆是,过分地依托外卖、网购等方式也让大学宿舍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阵地,生活方式由原先的“线下”转化为“线上”,限制了大学生认识现实社会的步伐。

3.教育环境的缺失限制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提升

根据社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综合素养提升成为我国工科生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就目前高校工科专业的知识培养体系来说,过分的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成为普遍现象,长时间的专业技术学习,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不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工科生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忽视专业教师对于学生素质培养的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传道授业,缺乏将大学生素质培养融入科学知识教授的方法和技巧。

三、工科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路径

1.借助互联网技术助推工科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充分把握网络活动阵地对于工科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十分重要。

第一,高校教师要能够充分了解互联网技术发展特点,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善于用“网络思维”来引导学生,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牢牢把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不发生偏差的底线。

第二,高校教师要善于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来引导学生。对于工科大学生而言,他们大多对新兴的科技产品与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合理地利用网络构建科研学习、宣传和交流平台,丰富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这对于高校的教育质量的提升也非常有益。

2.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实现高校全程育人功能

在“新工科”背景下,随着社会对工科人才新的需求,单一的第一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完成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使命,只有不断的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实现两个课堂的育人互补,才能实现高校育人环境的零死角。因此,工科院校应充分认识培养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发展人才的重要性,要善于突破原有实践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优势,让课堂教学与素质培养相向而行,构建和创新高校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才能够全面提升工科大学生的素质能力。

以苏州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该学院积极探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创新模式,将大学生专业学习与课外科研、竞赛以及团学活动相互融合,形成“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的第二课堂培养体系。专业教师将自己科研项目与大学生科技竞赛相结合,把课堂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当中,积极引导大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不断解决问题和科研竞赛过程中得到锻炼;在个人能力发展的同时,学院辅导员也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新生入学前,辅导员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新生加入“创新实验班”,该班级在课余时间对接各个科研老师,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老师分配的科研任务。

3.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增强工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人才,他们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社会责任感作为大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养成为大学生的素质提升的关键要素。作为高校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求和服务社会需要,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一,从思想上,高校辅导员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要立足以服务社会的素质教育为主线,将社会服务作為学生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履行一名高等院校学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二,在行动上,专业教师要善于结合工科专业特点,多渠道、全方位挖掘以志愿服务为特点的科研项目,融合大学生社会志愿活动,培育孵化科技志愿团队,在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发挥大学生专业特长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科技成果,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4.构建“新工科”校园文化氛围,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具有较深的影响。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具有关键作用。工科院校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应充分结合大学生培养方案与学科特点,应注重营造符合工科大学生育人环境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一,高校应依托专业建设,以大学生素质提升作为主线,善于将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相互融合,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工科院校应致力于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在培养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挖掘“新工科”建设中所需要的专业精神,通过构建“新工科”校园文化氛围来增强工科教育导向功能、培养大学生爱校热情,从而提升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增强了高校育人质量。

四、结语

为了适应新工科、新时代的建设需要,工科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深入了解工科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和社会需求,不断探索当代新工科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路径,为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兴发.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设计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1).

[2]杜静,杨根.论“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2).

[3]王富强,宋珊珊.“00后”大学生的学习观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以天津市部分大学为例[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4).

[4]李佳洋,范立南.新工科驱动下转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

[5]黄运平,胡琳琳,张文凯.知识、能力、品格与素质的关系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2).

[6]曾开富,王孙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美国欧林工学院的广义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7]阎国华.大学创新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创新——以中国矿业大学《创造学》课程教育实践为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素质提升人才培养
全面建设素质提升工程 打造高素质党群干部队伍
浅谈高校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提升研究
新时期舞蹈编导素质的提升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探索与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