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翻译课程的设置及教学设计的可行性改革
2020-09-10王淼焦燕许洹宁
王淼 焦燕 许洹宁
摘 要:日前,我国高校的外语学科教学中,基础翻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重要性日益显现,由于其偏重对学生英语的输出能力——即“写与译”的考查,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要求相对较高。本篇论文将从英语翻译课程的课程内容设置与设计的特色改革入手,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基础翻译课程——“英汉互译”为例,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进行探索与总结;指出有效翻译教学应起到与能力需求相匹配的导向衔接作用。
关键词:翻译教学;课程设置;设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1-0111-02
目前,黑龙江省对学科教学研究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语言类的专业认证与“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是我省高校的改革重点。在与专业并轨的特色翻译人才的培养既是学科教学的重点领域,也是打造具备高素质的合格英语专业学生的目标之一。因此,英语专业的基础翻译教学,不能仅仅简单局限在传统亦步亦趋地完成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比如对常见句型的处理、翻译方法的选择等,而要放下书本,着眼于外面的世界、着眼于时事,与时俱进;因此,教学的改革应该让翻译课堂更有特色、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更见实效。
一、必要补充翻译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
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英语系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义为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的涉外英语应用型人才。(2017版)其中强调了“熟练的语言技能”、“涉外”、“应用型人才”等内容。如何能够在有限的学时设置中凸显“熟练”与“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在此通过英语专业二年级与平行翻译专业开课计划作对比分析。(见表1)
从表1两个专业的开课计划的表格对比可见,英语专业二年级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即课程设置已逐步从基础课过渡到对语言技能有一定要求的注重培养专业能力的限选课程。与翻译专业相比,作为基础课程,基础英语1&2、英语视听说1&2、英汉互译1&2等均为高校语言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中的一部分。但同时,翻译专业另外设置了“商务英语翻译”与“新闻翻译”两门限选课。而平行的英语专业仅有一门“英语写作”。由于教育部对高校教学指导大纲的要求,和翻译专业相比,英语专业的翻译相关课时比例较小,从翻译能力训练的角度,必然出现占比方面的劣势。鉴于目前学生就业岗位,无论是英语或翻译专业,都隶属英语类就业方向,二者在教学岗位的能力需求方面具有相互覆盖性,翻译课程的学时和课程设置越丰富,翻译学习和实践的时间越长,其就业所需的翻译能力,其实更占优势。
1.避开书本中机械的段句重复
传统的翻译类基础课程,以翻译理论和翻译的基本技巧为主要授课内容,多是机械的段句重复、句型翻译,很少涉及较长字符的篇章翻译训练。因此,如何让英语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基础翻译课程中,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切实提高其综合的应用英语翻译素养,需要在英汉互译教学中适度补充主题模块的翻译内容,尽量夯实较为全面的翻译素材驾驭能力。如,在课程中,从BBC、China Daily 等国内外报纸官网或新闻报道中,摘选优质新闻题材内容,整合归纳,设置4-6学时的新闻翻译的主题教学内容,凝练新闻标题、新闻主体的写作特点,将新闻标题翻译、评述和编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涉及日常时政新闻的解读和翻译中,这类翻译的体裁特点不再为空白,翻译技能更上一层楼。
2.从海淘中寻找翻译训练的补充素材
由于网络的发达,很多学生热衷于欧美国家“海淘产品”。基础翻译课的素材摘选,也不妨利用国外产品的官网作为鲜活的翻译素材,补充到翻译基础课堂缺失的“商务翻译模块”。如,笔者曾将查阅对比英國的“网红”营养保健品牌Holland& Barrett 的中国和英国官方网站作为翻译课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浏览网页、节选翻译,并在课堂上作为案例分析,进行小组形式的翻译训练。学生对产品的中英双语说明书、海报、商务营销广告等通过翻译素材的实战练习后,其翻译语言的精炼程度和商务特色表述,都有了明显进步。
二、翻译基础课程中的实训必不可少
翻译是一门实践学科,实战训练不可或缺。在国内高校走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阶期,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必将依托地方发展特色和岗位需求。
借力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龙外英语系的人才培养也更注重强调地区性的经济文化特色领域的英语专长训练。“哈尔滨时装周”已是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师生翻译团队连续参与承担的第四次全程翻译任务。任课教师利用学生寒假实践的契机,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调研、社会实践等翻译活动。同时,作为翻译助理参与翻译岗位实训,以此将课堂外的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方向为方向,将课堂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
三、从系列“微课”中铸造翻译课程的价值
利用录制微课,切分教学内容,完成高质量的小专题教学,是近几年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新尝试。尤其对于语言文化类课程,可以依据课程内容,有效地把小而精的题材做成专题微课,将翻译技巧训练灵活地展示、并融入翻译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英汉互译的微课课堂中,尝试将各个证书、学位证、毕业证、成绩单的翻译案例搬进课堂,仿写、仿译,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微课教学内容,自然让翻译学习的动力更足、翻译实训的 “含金量”更高。
另外,笔者在英汉互译课程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我院涉外会议接待的志愿者工作中,常常接触到旅游接待等内容——其中菜品的翻译,是让学生小试牛刀的翻译挑战。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中式菜品的翻译、如英文菜单等常常不够规范,易造成误解。教师可以利用10~15分钟的微课教学,以典型中式菜品为例,分析归纳日常中国菜肴英译的技巧和基本规范。如采用音译法、意译法、同化法等,尽量将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味型等有效组合并译出,让译文流畅、一目了然。通过微课的授课与分享,达到在把中式菜肴有效译成英语的同时,也间接平添了英汉互译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四、结语
基础翻译课程的设置是夯实学生良好的英语基本功的重要一环。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改革是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酵剂。基础翻译教学中,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翻译能力,重视“特色与专长”,具备较高的职业与专业并轨的特色翻译人才,才是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宏远目标。尤其在当前,CATTI等翻译专业资格认证证书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让学生打好翻译基本功,在CATTI等权威考试中才能顺利通过,获得更多的专业认可和力争上游的职业素养。尤其是针对二年级普遍开设的英汉互译等翻译基础类课程,应力求满足应用型翻译的人才需求的新挑战,更新教学资源,打破教学常规,着力实务翻译与教学改革的持续性、有效性。
(责任编辑: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