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研究
2020-09-10刘璐孙俊华
刘璐 孙俊华
摘 要: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贫困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资助育人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仍然存在认定程序、帮扶目的、追踪引导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依托资助平台,通过完善贫困生评选程序、培育形式多样的资助文化不断拓展资助育人的实践路径,探索建立帮扶目的、完善资助育人管理与追踪功能、建立多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完善勤工助学体系、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教育等针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形成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体系,强化资助育人的功效,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社会人才。
关键词:贫困生;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社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1-0081-02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及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贫困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党和政府对贫困生的上学问题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多项资助政策,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有力促进教育公平,又能有效提高社会民生质量。因此,高校资助工作近年来不但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而且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为此,党和政府逐步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随着资助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国家奖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各类资助资金的落实到位,不同程度地解决了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但随之在资助过程中以及资助后出现的育人问题,应引起各级资助部门的高度重视。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正逐渐由外延式向内涵式方向发展,即从加大投入经费、扩张资助规模向强调资助育人成效、提升资助质量转变。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形成了以生源地办理国家银行贷款为主的,包括国家(省政府)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爱心慈善超市、社会资助在内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其中,生源地国家银行贷款,是为高校贫困生提供“先上学、后交费”的资助体系,旨在帮助贫困生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和宿舍费等基本经济需求问题;国家助学金,是国家为高校贫困生提供的一种经济关怀,旨在帮助贫困生解决部分生活开支需求,缓解一定家庭经济压力;国家(省)政府奖学金,是国家为了激励高校贫困生勤奋学习,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的一种奖励。但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尤其是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会由于一些大学生思想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原因,存在以下问题。
1.认定程序不严谨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后,除了生源地贷款以外,各高校形成了以国家(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学校)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社会资助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但是这些资助平台的第一步都需要进行贫困生申请和认定工作。再加上部分学生递交的申请材料中家庭经济收入数据不准确,无法考证,也对贫困生认定的初始工作产生了一定阻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及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贫困生的数量逐年增加,不同农村家庭人口较多,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作物收成,经济收入很不稳定,无法界定家庭经济水平。所以一成不变的评选标准和规定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是最适合新形势下资助平台的规章制度了。
2.帮扶目的不长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不断努力健全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断加大经济资助力度。然而,高校的各项资助政策体系,虽解决了绝大多数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却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经济资助与育人功效相脱节。目前,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大多都是教室保洁、图书馆摆放书籍等机械性工作,远远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这些工作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性也较差,不能将勤工俭学融入学习生活中,很难实现资助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结合。
3.后期追踪引导、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
由于高校辅导员人数、时间、精力有限等原因,对资助对象后期动态追踪、引导的关注力不够,同学之间又缺乏必要的监督、举报意识,导致部分受资助同学存有侥幸和虚荣心理,错误地认为自己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助长了不劳而获的思想,违背了资助金本来的意义,而应该获得资助的同学却失去了受资助权利,造成个别“贫而未帮,帮而不贫”现象的发生;更有极少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自立求学”的观念,对获得资助产生強烈的依赖心理,不注意生活上的勤俭节约,盲目把资金用在不必要的消费上。
三、探索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指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体体现为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导向功能、精神激励功能、心理疏导功能、情感激发功能和品格塑造功能等。因此,高校要要紧紧围绕着“育人”这一主题,不断探索运用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确保大学生健康向上、成长成才,进而达到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
1.建立长远的帮扶目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精准扶贫是一项长久细致的“绣花”工作,精准扶贫除了要有决心外,还要有“绣花”那样的耐心。高校资助也是细致、负责、耐心的“绣花”工作,我们要保持资助工作的“长态化”,将资助工作作为一个契机,来进行长久的“扶贫”教育。资助只能取得昙花一现的美丽,只可以保证他们渡过暂时的经济难关,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对学生进行感恩、诚信、励志、心理健康等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艰苦奋斗的品质,实现资助育人的最大功效。因此,通过建立长远的帮扶目的,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保障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更科学、持续、深入、长远、有效地开展。
2.应用网络科技,完善资助育人体系的管理与追踪功能
以网络科技为依托,运用微媒体等手段,建立一个全面的贫困生信息数据库,切实完善资助育人体系的管理与追踪功能。加大资助育人工作宣传力度,通过微博、QQ群、微信公众号、学院网站等方式,宣传国家、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和励志成才优秀大学生的事迹材料,分享资助育人工作成功经验,使他们学会感恩,奋发拼搏,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为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还要明确相应的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确保各项资助金能真正帮助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证他们在校期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3.建立多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模式
资助育人应为全方位育人,资助工作不仅仅是辅导员老师的工作,更是每个老师的责任,将资助育人工作渗透到课堂上。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同时,我们也该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增强资助育人的可信度、感染力。形成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专业课教师协助,家长远程监督,学生班主任真实建议的“五位一体”联动教育模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形成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体系,强化资助育人的功效,进而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社会人才,这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心,也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项长期、系统、重要的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黄燕等.参与式资助: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新阶段[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2]韩丽.需要与增权:贫困大学生帮扶机制的创新——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4(4).
[3]洪流.资助育人: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1).
(责任编辑: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