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关三叠》作品赏析与演唱技巧分析

2020-09-10刘璐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演唱技巧古诗词

刘璐

摘 要: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但是目前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技术技巧上还不够完善,要想把古诗词艺术歌曲掌握得恰到好处并且还原它本身的味道,还需要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只有用音乐美学作为依托,才能更好地指导演唱中的实践和运用,要想呈现好古诗词声乐作品,不仅需要演唱者的扎实演唱技巧,更需要演唱者对作品曲式结构的分析和作品的时代和风格的了解,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声乐表演者要在遵循时代背景和作品题材风格的理解下进行“二度创作”, 本文将从音乐表演美学的三大原则出发对《阳关三叠》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和表演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音乐美学思想;演唱技巧;古诗词

当面对每一首艺术作品时,首先要了解其背景和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什么内容?怎么样表达的?演唱者要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但是不能脱离音乐本身的内涵,需要参照历史进行高度总结和概括,从时间和空间进行分析,音乐表演者应该进入特定情景理解作者的想法和心境,对于中国艺术歌曲而言,大部分都是以古诗词为题材谱曲而成的,在对文本分析的过程中还需对其进行翻译,歌曲段落之间的情绪转换,音乐表演者的艺术技巧、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等也对歌曲的表达起了决定性作用,我国最早的音乐著作《乐记》中就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说明音乐表演者演唱时的心境也十分重要,能够直接决定歌曲呈现出来的情感和效果。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

《阳关三叠》是一首古琴曲,该曲内容来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晚年所写的《送元二使安西》,因诗中有“渭城”和“阳关”等地名,所以又称《渭城曲》和《阳关曲》,最初是以古琴为伴奏的琴歌,经过后人配曲,形成一首完整的琴曲,唐代开始盛行,最早记载于明初的《浙音释字琴谱》。王维的晚年正值唐玄宗执政的中后期,国家动荡不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很多戍守边关的士兵到了服役年限仍然不能归乡,直至客死异乡。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维的朋友元二被朝廷任命去安西,此诗是王维晚年所作,是诗人对这一别可能再也不能相见的预想,于是王维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挚友的不舍,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诗中并没有直接提及,而是通过对送别时眼前景色的精心描绘,营造出一个感人至深的境界。

二、乐曲的分析

《阳关三叠》原诗是一首四句七言诗,原是一叠的结构,经后人谱曲时定为三叠。其结构包括三叠和一个尾声,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为了强调三次送别的情感抒发,故称“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性质。第一叠用“宜自珍”渲染了惜别之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及“历苦辛,历苦辛”等处的反复呈述,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无限关怀及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第二叠在第一叠的基础上变化反復,增加了一个乐句“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使情绪得到了递进,用“泪沾巾”表达忧伤情感,第三叠的情绪是最为强烈的,“载驰因,载驰因,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这里速度突然加快,力度记号由强到弱,作者不断在问自己当下这样的场景何时才能再现,现在还能与友人斟酌几杯?可以看出作者的无奈和忧伤,在后面又用“尺素申”书写期待情绪,望日后能与友人常有书信来往,如此就好像没有分别一般,最后的尾声,送走了友人,用“噫!”字感叹从今以后只能寄托于梦中,整首歌曲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基本曲调重复三次,音调不卑不亢纯朴而富激情,层层输出情感,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最后一个字用了“ppp”来强调了一种感叹无奈的情绪。

三、演唱的技术技巧

(一)演唱的情绪

《阳关三叠》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是一首以四拍子为基础的抒情歌曲,这首歌曲中含有八分附点音符、十六分附点音符和三十二分附点音符等音符,不同的拍子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态和音乐意义,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之前必须要吟诵这首诗,将自己代入特定情境之中,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本人,通过吟诵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每一句要思考要用哪种情绪演唱,每个字要怎么准确地咬,这首歌曲既表现了离别和不舍的情感基调,又使人欣赏到丰富的律动和节奏。

主题一叠开头两句描绘的场景清新明净,“清晨渭城的一场细雨使渭城空气格外清新,旅舍那么干净,柳枝也像梳洗了一番”。这是利用时空的描写来为后面的情绪作铺垫,景色是美好的,但是心情是沉重的。在演唱时要做到连贯自然,可以在这每句的句尾做弱化处理,有一种声断气不断的效果。后两句是作者的担忧和嘱托,利用八度跳跃加强情绪,并且乐谱在好几个字音上使用了重音记号来强调,更沉稳更坚定,长路漫漫,将出现很多困难,希望友人自己多多保重,这时演唱语气需要加强。二叠前两句和一叠前两句的词一样,它在前面四句加入了装饰音,有一种语重心长的感觉,担心挚友从军之后的前途与命运,抱怨不合理的征戍制度以及同情被压迫的人民,“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这句凄凉忧伤。三叠是全曲的高潮,此时节奏变得更加密集,速度和力度也变得紧张坚定,其中“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每个八分音符唱得铿锵有力。后面“无穷的伤感!”节奏又拉长了,将情绪铺开,这时的情绪得到了最饱满的宣泄。尾声在感伤中带有希望,“噫!”是最后的感叹,友人已经离去,声音渐行渐远。这首歌曲整体来说是由“弱—中强—强—弱(尾声)”的变化。

(二)演唱的气息和音色

声乐演唱者的气息运用是歌曲表演的关键和动力,有良好的气息支撑才能将声音和音色相融合,这首歌曲的速度是缓慢的,情绪是低沉的,在演唱缓慢的抒情歌曲时,气息要保持流动和均匀,不能过快吸气,要均匀呼吸。通过调整气息把握好歌曲演唱时的力度,在情绪激动高亢时,气息要深而沉,声音才能坚实有力,在歌曲弱部分时也不能失去力度,要用小而结实的声音演唱。演唱时,音色是作品情感的基调。这首作品要求音色凄凉忧伤,全曲有三处八度跳进,“遄行、感怀、旨酒”,这时音高变高,但音色不能刺耳,第三叠中“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轔,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将乐曲推向了高潮,由强到弱,由快到慢,这就需要足够的气息来支撑音色的变化,声音不能过于外放,而是应该在原有的音色上增加声音的力度,保持全曲的情感基调。

结语

中国的古诗词独特的结构,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使音乐作品具有唯美的音乐思想,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讲究吐字归韵,古诗词在增加了旋律的基础上更要做到艺术的修饰,音乐表演者本身也是一个“创作者”,音乐表演者的艺术修养、文化内涵和自身对美学的理解在作品表现之中会得以体现,一首歌曲有其本身的共性所在,用符合其规律性的表演方式,科学的演唱技巧,个性的体现是由演唱者在共性的范围之内加以创造,古诗词艺术歌曲是百年千年的文化积淀,后人为它们谱上曲调,使它们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将古老的民族美学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在旋律与诗词中我们看到了自由与规范之间的对话,作为音乐表演者需要在尊重历史的条件下在表演上去找寻新的突破,古人的思想需要反复体会与研究,这样才能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日久弥新。

参考文献:

[1]杨易禾.音乐表演美学[M].江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1997.

[2]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尹静静.超越时空的艺术—《阳关三叠》的音乐美学思想探究[J],No.2,2012.

猜你喜欢

演唱技巧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猜诗词
陆在易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演唱分析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基于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的演唱技巧鉴赏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论情感控制在流行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