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119年没发完”的启示
2020-09-10熊丙奇
熊丙奇
本年度的诺贝尔奖接连颁发。在全球经济形势不太确定的情况下,诺贝尔奖金由去年的900万瑞典克朗上涨到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763.8万元人民币),令人对诺贝尔基金会的理财能力刮目相看。“诺贝尔奖发了119年还没发完”成为伴随颁奖的热议话题,而这一话题,也已成为每年诺奖颁奖季的固定话题,不同的只是年数的增长。
其实,诺贝尔奖奖金上涨到1000万瑞典克朗,只是回到了2011年的水平。2012年,由于投资回报严重不足,诺贝尔基金会各委员会主管將2012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的奖金额设定为800万瑞典克朗。当时,舆论感慨:诺贝尔奖越滚越难,奖金何时才能重回1000万?
今年,基金会公报称,从2012年开始诺奖基金会的投资资本不断提升,从约不到30亿瑞典克朗增值到46亿瑞典克朗,年化收益率近9%。对于诺贝尔奖基金会投资资本提升、投资回报增加,我国有舆论又赞其神奇。
我国社会对诺贝尔奖金为什么发不完一直感兴趣,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对基金会模式并不了解。有些人简单地认为,捐赠的奖金,为了安全就存(放)起来,而没有想到要投资。而投资是扩大基金会的基金池、发挥基金会作用的重要方式。我国发展公益事业,包括举办高等学校,应该大力倡导基金会模式。
根据我国基金会中心网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大学基金会共有488家。根据2016年末基金会财务数据,大学基金会总资产规模超过330亿元,大学基金会2016年平均捐赠收入占总收入的整体比例为86.83%,投资收益占总收入的整体比例为7.90%。
而美国高校经营管理协会发布的美国及加拿大地区高校2019年捐赠基金规模排名结果显示,前10名高校都拥有高达100亿美元以上规模的“捐赠基金池”,美国大学基金会管理的资产规模约4750亿美元。其中,哈佛大学2019年资产总规模达到409.3亿美元;而据哈佛大学发布的2018–2019财报显示,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为哈佛大学的办学资源贡献了超过40%的经费支持。也就是说,我国所有大学基金会的资金,还不如一个哈佛大学。我国社会捐赠收入最多的清华大学基金会资产(123亿元),只是哈佛大学基金会的零头。而基金会的收入无非来源于捐赠收入、投资收益、政府支持等。我国大学基金会之所以规模小,一是因为捐赠收入少,公办大学办学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民办大学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学生学费;二是因为投资收益也不多,我国重视基金会经营的高校并不多。要扩大学校办学资金来源,使学校获得更多办学资金,拥有更强的财政独立性,我国高校应该重视建立并发展基金会,让基金会投资收益为学校办学源源不断提供资金。
西湖大学是我国率先采取基金会模式办学的高校。据报道,截至2018年12月31日,西湖教育基金会共获得协议捐赠总额超过43亿元。如果西湖基金会达到300亿元规模,那么,按照年收益率5%计算,每年的基金会投资收入将达到15亿元。这就可以支撑学校良性发展,并让基金会的资金越滚越大。
对于大学基金会进行投资“赚钱”,社会也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基金会投资进行商业活动,就是学校不务正业、“掉进钱眼”里。搞公益事业也需要经费。大学基金会的投资是交给专业机构、人员进行,并非学校教授去经营;基金会的投资收益全部进入基金会用于办学,这也确保了办学的公益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