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法创新变革的文化理念管窥
2020-09-10李枝有
李枝有
摘要:如今,创新发展理念在社会各领域中均在积极落实,传统书法也同样面临更大的创新变革挑战,积极继承传统艺术精髓,努力在创新中完善和发扬新文化理念,是书法界的共识。本文首先阐述了传统书法艺术创新变革的必要性,书法文字及书写特征和书法的文化因素等角度探讨了传统书法的文化特征及理念,并审视了传统书法创新变革中的书法文化理念。
关键词:书法;创新;文化理念
我国拥有历史悠久、成果璀璨的传统文化,其中书法艺术文化在历史演进中得到滋养,注重与时代背景保持内涵上的同步。书法从传统走向现代,其文化理念既对传统保持了继承,又积极在时代变革中调整艺术姿态,创新出无限活力。当代对书法文化理念的解读,要带有辩证性的眼光来审视时代创新发展理念下的艺术文化变革,从而推导出积淀在书法领域的文化内涵,才能不断满足现代人对书法的欣赏需求与审美取向。
一、传统书法艺术创新变革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艺术追求与时俱进
书法,即指以主要手写工具对不同文字进行书写,古代多用毛笔从事书法创作,随后的发展中才引入了钢笔书法等新的形式。书法的存在与发展,不仅仅是传递文字信息,而且还要成就具有高度欣赏品鉴价值的艺术。在社会巨大的变革进程中,信息从以书法作为载体的简单传递模式发展为利用现代科技产品来传递信息,书法的艺术欣赏价值被进一步放大,而传递信息的作用有所抑制。科技的进步在完成各领域活动工具改造的过程中,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传统书法艺术中的不同字体造型都可以使用电脑来设计完成,而且在缜密的电脑程序逻辑的驱动下,电脑所展现的书法会比人工创作的书法更显规范。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且无长期书寫的人,使用电脑设计功能后,都可以呈现出异常标准和规范的书法。显然,这样的书法字体成了工业化产品,而其艺术创作的内涵正在不断消失。这为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书法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理应清醒地把握时代发展背景,在艺术创作上追求与时俱进,以赢得更多受众的认可与传播,这就需要对传统书法艺术进行必要的创新变革。
信息时代固然缩短了书法艺术创作的周期,也简化了创作流程。然而与人工书法的明显不同在于,书法家们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见解、个性、情感、情绪等元素融入到书写过程,从而在书法作品中展现个人特色,而信息化手段完成的书法,则失去了对艺术创作者特色的融合,使得书法内容千篇一律,书法调性全无差异,欣赏品鉴的价值也趋于淡化。可以说,即便信息再发达,技术手段更娴熟,其生成的书法作品都无法真正取代人工书法艺术,无法还原传统书法中的特有美学。因此,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下依然是价值高、意义重。但需要注意,传统不是意味着守旧,而是要秉承内在、坚守根基去在创新中成全自有的表现价值。传统文化艺术必然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只因人们所处的时代在变,人们对新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追求在变。现代书法要把握传承要求,正确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书法流派,规范书法的结构规律、书写方式,形成必要的创新法度,才能确保传统书法文化的审美价值与本质不变。因此书法的传承应杜绝照搬照抄、固守风格、僵化思维,应站在传统文化艺术之上去发挥创造力,激发现代人的书写特色,在与时俱进中实现创新变革。
(二)当代书法的另类创新需纠正
传统书法在历史的传承中,始终重视传统性,强调文化的传承根基要实要稳,同时也十分在意对艺术的深度把握,希望在技巧上有所创新。从当代书法以及现代书法创作的实践表现看,创作者们似乎对致力于传统书法的创新十分有信心,也表现出了大刀阔斧、脱胎换骨的气势。然而,细细分析当代以来的书法创新,又存在着另类化的表现与作为,其中可找寻到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痕迹。一些书法创新者首先在艺术文化思想上出现偏激化,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现代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体系怀有敌意。如现代书法家王南溟使用浸染过墨色的纸团创作了《字球组合》[1];邱志杰的《重复书写<兰亭序>一千遍》中对《兰亭序》文字反复书写,每一字都覆盖了千遍,整个纸面漆黑一片,分不清只字片语[2]。以这些所谓“现代书法家”为代表的书法创作者们,将个人观念视为艺术,明确颠覆传统书法创作的传统型,极力摆脱传统书写法则,事实上是在大秀西方文化思想,也是在不断地模仿和重复西方理念中的创作作法,这样对传统书法文化艺术的创新,就显得意义浅薄。
如今,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命,积极保持多样性观念进行现代创作,本应是值得提倡的事,也应是值得支持和推动的工作。然而就现今一些书法创新的表现看,这样的作品其本质并不是传统书法,也不是传统书法之延续和发展。而是在另辟蹊径中,套用了传统书法的主题词,而又在不断否定和颠覆传统书法的审美价值。书法艺术的传承历史悠久,书法创作也是一个需要新鲜血液的古老命题。书法并非具有既视感的造型艺术,也非过度追求技艺创新的造型方式,同样也不是单一使用文字符号进行堆叠的文字艺术,创作者不能以推陈出新来否定传统,另类创新,以西方视觉艺术要素来定义书法内涵。因此,要推动我国的传统书法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应首先把握传统观念,坚守民族化,积极对另类创新进行纠正,持续进行科学理性的创新变革,才能描绘出书法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轨迹。
(三)现代书法文化应重塑精气神
书法不是简单以文字为内容的艺术,而是以文化为内容的艺术,与其他的艺术相比,书法艺术所蕴藏的文化元素更为丰富。其中的原因在于,书法创作者往往不是单纯为了写字而练习或创作书法,而是具有典型的文化阶层性,从书法的发展史看,书法家一般又是皇亲贵族、仕途官员、僧道隐士等等,这些不同阶层的群体拥有的文化心态迥异,他们在文字中所反映的文化思想与艺术品位也存在差异。恰恰因为融入了不同的文化,使得书法拥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书法作品中的精气神俱佳,才能堪称优秀。这种精气神,首先就是表现在人们对书法作品的品鉴评价中,会赞叹字里行间充满文人气、充满侠客风、充满豪情义。如果一份书法作品能在接受艺术评价中被人品读到充满文化性的精气神,就算得上是对作品的成功的肯定。
现代书法与传统书法相比,总是要强调创新的问题,然而创新之谈并非是谈书法作品的新旧,而是要谈存在于创作中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趣的变革。现代社会的一些书法作品,创作者常常习惯于讲要突破传统、重塑结构、追求个性、否定法度,使得书法作品成为更显艺术色彩的视觉作品,而突出不了人文精神与文化色彩,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书法创新上的倒退。人们应该知道,创新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也不是要全面破坏或全盘倾覆,而要寻求到不变的点,并围绕此点进行开放性的思考和有依据的探索。这一点就是书法艺术的文化性,也是书法作品所应保留的精气神。而今,在书法作品精气神出现消散的关键时期,书法艺术应该追求朝着正确的方向创新变革,去重新塑造符合现代时代背景又不偏离传统书法文化艺术的精气神。
二、传统书法的文化特征及理念
(一)书法的文字与书写特征
在领略传统书法风采时,第一个进入视野的自然就是书法中所呈现的文字,可以将,书法的成型主要就是围绕汉字进行线条化的改变,要基于文字的笔划来体现造型的丰富多样,在笔划顺序、笔划结构、笔划形态的变化中展现书写艺术。虽然,不同国家也会基于本国文字进行美术化、装饰性的创造,但所形成的文字艺术还难以达到与本国其他艺术同样的高度,但在中国确实真实存在的,而且是更多的存在于汉文字艺术创作方面,中国的汉字书法可与戏曲、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体相提并论。
提到中国书法的文字与书写特征,首先应提到的就是书法的美,同时也应是文字的美,美在拥有流畅的线条,美在具备可与文字线条相得益彰的可读性。随着文字线条如水般款款流淌,走出字形字位,书法艺术也就随之展现,而同时书法中的情感也愈发积累。书法家的书法创作,必然是有所讲究的,关注落笔书写后的笔划轻重、曲直、向背、粗细、奇正、刚柔、方圆,同时也积极探触书写处的干、淡、湿、浓、焦,通过把握笔劲与力道。最终让文字拥有了无限变幻的线条结构,于空间中散发出富有旋律与韵味的美感。
书法中的文字除了用外显的线条结构美感展示其艺术性外,还在文字的思想内涵方面展现出了更多的魅力,从而让书法的文字与书写有了更鲜明的特征,可以在传递情感、表达思想方面发挥更强的作用。一方面,书法文字书写过程中的力度变化、点画过渡与衔接、字间距变化等都会反映出一定的情感波动。几乎所有的书法作品都以文字来体现特殊情感,创作者们需要借助文字的涵义来牵引自身的情绪找到合适的释放点,从而让书法创作展现更强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书法文字的书写过程,本就是要追求书法创作者与书法欣赏者之间的审美共振与情感共鸣,使得整个欣赏品鉴过程变得更加平稳和富有美感。
单纯讨论书法中的书写技巧,是难以脱离文字去谈的,无论书法中习惯用“写”还是“画”来表达书法的书写实践,都在积极展现书法中的文字书写的艺术文化美感,当然,两种手法却有本质不同。对传统书法艺术而言,书写更强调意象手法,注重创作者的个性的流露,而以画的手法完成的造型,则缺少书写而成的写意神采,。书法中的汉字书写也从这点看出其另一个特征魅力,即书法创作的过程应该是自由挥洒、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以求尽情尽兴,意象美丛生。因此,始终保持书写的状态来从事书法创作,以“写”之审美精神来构建中国书法,才能更加真实地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孕育的审美精神,才能成就书法艺术获得独特的文字与书写特征。
(二)书法的文化因素
1、艺术化的精神品质
我国的书法艺术在悠久的传承历史中,不断在作品内彰显人之精神品质。而观之别类艺术中,并未对作品水准与内涵表达出强烈的要求,要联系于人的精神品质。不同时期的书法名家,有很大部分都将书法水准与创作者人品进行着深度交叉和联系。在他们的解释中认为,书法的构成要素仅仅是变幻的线条组合,而没有丰富的色彩以及其他人物的直观形象,因此只有在书法作品中融入人的个性,才能让书法获得灵性与生机。故而,书法就确立了作品与人品之间的联系,作为十分奇妙的艺术文化现象,以作品来分析人品,颇有哲学意味。而且,从古时起,以先观人品来判定作品水平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一旦创作者的德行操守无法获得世人认可,那么即便其创作出的书法作品精美绝伦、水平极高,也会在无人问津中变得无法流传。历史上,宋代朝野权贵蔡京事实上练就了一手好行书,然而他作为奸佞官员的代表,臭名昭著下,其书法作品难以现世。而在民国时期卖国求荣、甘当亡国奴的汪精卫,即便是书法有鲜明的北魏遗风,字体大气雄健,运笔刚健有力,只因其汉奸走狗的品质让时人唾骂,其书法也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与传承[]。他们固然是对中国的书法文化进行了深研精学,书法造诣也可圈可点,但他们没有将书法风格与自己的人品划上等号,书法中无法挖掘艺术化的精神品质,也就让书法变得一文不值了。古往今来,从王羲之到颜真卿再到黄、米、苏等书法大家,其书法作品在传世中被不断临摹传承,正是其书法中的艺术化的精神品质与本人的德行操守高度统一、相得益彰,才有了万众膜拜临摹与发扬的辉煌成就。
2、修身养性的文化追求
探究书法的文化因素,不能忽视围绕书法而推动的修身养性的文化现象。多少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在书法创作过程中,都看中书法可陶养性情、陶养情操的功用,在笔墨中沉浸,在无声的文字书写中开辟和抬升个人思想境界。早在古时代,就有很多人倾向于通过书法艺术改变自身的气质修养,来不断改善和提升自身品行境界。古语中常述的“礼、乐、御、射、书、数”六艺通常是古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选择,其中的“书”虽然并非是如今我们所谈论的书法,但其从“书写文字”这一层面看,也与书法有着较为接近的内涵。从古至今,已有不少投身书法的人感受到了,在书法创作时,会全身心的思考字的造型线条,变得无我忘我,心无旁骛,相对宁静的范围中,人心也将褪去浮躁、摒弃妄念,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修养的提升。
一些人将书法视为纯粹的艺术表现,这与将书法视为修身养性之法、陶养性情之径是不同的,两种理念之间出现了界限分明的审美格挡。纯粹的艺术要求书法的创作要倾向于艺术性,要有视觉冲击力,要能成为一个寄托情感的载体,不断向外宣泄復杂而强烈的情绪,这样对书法艺术文化的追求也就增加了功利性。而真正的书法创作,本就是随心而动、随性而为,以静制动,不求功利,但求获得其中的片刻安宁,以及享受书写中的愉悦感,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修身养性。可以说,书法的文化元素中,修身养性的文化追求才是永恒的,时刻将书法与人的修养联系在一起,既能够拓展书法的艺术内涵与外延,又能展现书法在自得其乐中的文化多样性创新,并体现书法审美的多样性创新,推动了创作者的内外兼修。
3、书法与诗意的融合
长期以来,艺术家们在不同艺术作品中,都会追求诗意的融合与表达。书法创作中体现诗意,同样是书法的文化元素之一,亦是典型的文化审美现象。所谓书法创作中的诗意,其实就是描述情景事物时有心境的表达与传递。书法失去了诗意,也会如同一首失去灵魂的打油诗一样,食之无味,了无乐趣。一些书法学习者或临摹书法真迹者,虽然在线条造型上无限接近书法名家,但整个作品却无法激起人们长时间的鉴赏,往往在受众挑剔的目光下失去光辉,这正是因为作品中仅仅存在视觉上可见的线条堆积与组合,而忘了将书法与诗意进行融合,无法铺设意境,无法在字里行间去捕捉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中国的书画艺术都在追求诗意的融合,然而书法又非画作中可借助不同的景象以及变幻的色彩来生情生意,若书法创作者在书写时没有内心对美好诗境的向往,没有将文字与情感进行融合,也就无法生产诗意,无法让书法的线条造型等变成活物,这样就不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书法的文化内涵也会消失殆尽。
三、创新变革中的书法文化理念
(一)从传统中再生,延续传统血脉
漫长时间以来,书法艺术文化无论是书体还是风格都在不同流派传承中随时代变革而创新。传统书法的创新变革,必要要求当代或现代书法要有正确的继承精神。继承的核心内容就在于面对传统,要能持续学习、理性借鉴。因此,这样的继承就需要正视传统,摸准规律,奠定基调,突破再生,应坚持树立文化面与审美面从而综合性的审读传统书法所呈现的艺术表达张力。传统书法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因此前者的文化传承与血脉延续总是受前者的影响。传统书法以美化内容来表现艺术,这样就容易忽视通过美化形式来表现艺术的作用。所以要从传统文化中创新再生,就要兼顾内容与形式。内容上应融入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等内容从而散发出强烈的人文气息。而形式上则应不断加载东方色彩,杂糅点、线,打造形象、意象、情感的多元结合体。
书法从传统中再生后,艺术家们都要谨记坚守传统的重要性。书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集成了审美表现力,并让文字拥有了更灵活的存在形式,同时出现在书法中的特有情感,也在文化的渲染中变得更有意味。创新中的书法应该积极延续优秀传统,客观摒弃传统书法中的抽象概念,以透彻的反思去洞悉文化背后的历史观,同时归纳时代背景下的创新观,在延续传统的过程中完成创新再生。
(二)于再生中创新,放大视觉美感
时代的飞快进步,让人们必须带着创新的眼光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对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而言,也同样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不仅仅要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再生,而且要在再生中把创新看作是未来较长时间的重要工作。毫无疑问,世间所有事物都处于动态运动中,他们的发展都会经历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要准确把握两者中的特殊关系,不仅增强联系,而且还应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与强效渗透。回望历史,书法亦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继承、再生与创新过程,甲骨文让人们对字的造型变化所传递的信息有了好奇和兴趣,而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等各书体的创新变革都是先在继承中完成再生后才能不断创新完善。
现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遭遇信息大爆炸,信息技术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而信息从产生到应用处理的过程也大大缩短。书法艺术在这样的时代下,其创作以及后期的处理与发展也应更有效率。虽然使用创新点子搞出的另類书法并不值得推崇,但书法创作者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已经意识到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传统书法的创新变革,既要守住文化的根,又要传递艺术的美,坚持在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再生中创新,为了合理增进书法中结构、形式、线条空间的视觉美感而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书法艺术家们可以持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书法名家的作品真迹,并可以使用现代科技来调整书法布局,优化书法结构,揣摩书法技艺。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流派的书法作品都可以在同一时期快速呈现,在对比和智能分析中提取到书写风格,并为创作者提供更有效的书法写作指导意见,从而真正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艺术交融中写出极具美感的书法。
(三)在创新后实践,镌刻民族烙印
在书法评论家眼中,我国的传统书法早在隋唐时期已在艺术创作上走入鼎盛,而在隋唐时代之后的书法家们,在积极思考书法艺术应何去何从的问题时,不仅仅认为可以不断将巅峰时期的书法技艺在临摹中继承,而且认为可以保持辩证质疑的态度去思考前人书法创作技艺以及表现力方面的不足,从而在探索创新中不断实践,在验证书法创作无止境的同时形成新的个体风格。随着历史朝代的更迭,书法创作的理论体系中也不断积累着各种各样的流派理论与实践经验,这些智慧无一不成为构建如今中华书法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今,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化交流的频率加快,民族文化打开了传播的大门,成为了全球化的文化。这样的全球化依然否定文化的高度趋同,而是应该求同存异,各显风采。我国的传统书法文化在再生创新和实践探索中,也逐步找到了与世界文化交叉融合的轨道。在经受全球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书法家们应该持续保持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让书法文化始终镌刻民族烙印,才能永葆书法在世界文化激流中成为一朵大而绚丽的浪花。
结束语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和瑰宝,是文化性与艺术性高度集合的产品。传统文化在千年传承中保留了自己的特性,也会与时俱进要通过创新变革来焕发更大的生机与活力。传统书法无论在继承、再生、创新、实践中经历怎样的变革,其文化理论都会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也会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融合时代精神,在全球化的文化艺术宝库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王南溟. 批评性艺术与挪用社会事件——我的作品《太湖水》与《手机号码》[J]. 画刊, 2008(2):45-45.
[2]张敏, 邱志杰. 一些事物具有不易的本性[J]. 艺术品鉴, 2018(5):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