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记叙文的选材问题
2020-09-10李晓美
李晓美
每年高考,部分考生会选择写记叙文,但由于选材陈旧、立意不新,往往分数较低。高中生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一般不会遇见惊天动地的大事。因此,写作文时多写普通寻常的小事情。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用旧瓶装新酒”,帮助他们解决记叙文的选材问题呢?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关注社会热点,“旧材新用”
中国已进入老年社会,时下,“尊老敬老”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将生活中发生的小事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引起读者或阅卷老师的注意。
习作片段:
“爷爷,到我家去吃饭。”我停好自行车,走到爷爷跟前。
“不了,爷爷今天在我家吃,”伯母说,“你也留下一块吃吧。”伯母看着我,目光中充满真诚与慈爱。爷爷望着我们,乐呵呵的。
“爸,去我家吃吧!平常我工作忙,来不及做饭,今天好不容易有了空儿……”不知什么时候,妈妈也来了。
“对呀对呀,爷爷总在伯母家吃饭,我们也不好意思,今天,就到我家吃吧。”我迫不及待地说。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法律上不是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吗?再说,我家是老大,应该带头才是!”什么?伯母还搬出法律条文来,我有些哑口无言了,却发现爷爷的脸上绽放出幸福之花。
“好了,”爷爷和蔼地说,“大媳妇,今天我就去老二家吧。”
以上所叙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观察到的。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一家人积极付出,不互相推诿,值得称赞。该生从正面立意,将文章题目拟为《我把爷爷“抢”回家》,写伯父与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奶奶去世后,孤单寂寞的爷爷被伯母接回了家。周末,妈妈休息,她烧好爷爷爱吃的饭菜,嘱咐“我”接回爷爷。哪知伯母不让,还搬出法律条文。后来妈妈也过来了,跟“我”一道将爷爷“抢”回了“我”家。这篇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非常抢眼,读者与阅卷老师不禁被小作者一家孝敬老人的行为所打动,为他们和谐的家庭氛围所感染。整篇文章充满正能量,有榜样和引导作用。可见,将旧题材与新话题结合起来,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二、重视细节描写,展现真实生活
黄厚江老师说:“很多学生缺少生活意识,对生活抱有一种无关痛痒的态度。所以,再鲜活、再丰富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也是无意义的。”确实如此,很多学生过着同样单调的生活,但他们却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原因在于他们时时刻刻在观察,时时刻刻在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掘其中的细节,以在作文中展现真实的生活。
在校园生活中,师生关系是非常受人关注的,也是学生会选择的素材之一。
请看下面的文段:
老师走近我,问道:“这次考试的成绩,你满意吗?”
我没有回答,抬头望了她一眼。她个头不高,脸上有些灰褐色斑点,那张脸就像一面刷了白漆的墙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侵蚀,生出了斑驳的“霉点”。
壮着胆子将头抬高些,我看到了老师的眼睛,澄澈、透明,没有时光留下的混沌之感。她的眼波如秋水般流转,无论世界怎样变化,也不会起一丝涟漪。她的目光像是有温度似的,我与她对视时,看不见责备、怨怒,只有如水一般的平静和温柔,以及对我的鼓励和期待。
就在这个瞬间,我从她的眼里看到了我自己——一个戴着黑框眼镜、黑瘦的、弱弱的男生。
那种喜悦从心底溢出,就像冬眠过后的蚂蚁感受到了第一缕春风。
我绝不会辜负了这样的一双眼睛。
以上文段出自我學生的考场作文《寻找》。这篇作文最大的亮点是描写细腻,写了老师的语言、外貌以及“我”在听到老师问话后的心理活动。老师“不以分数论英雄”,她在乎学生、理解学生,用温柔的目光温暖学生,打造了细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展现了一名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这样的细节描写使文章有了温度,非常打动人。
当然,生活总是变化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暑假期间与朋友、家人去旅游,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感受不一样的生活,进而扩充自己的素材库,拥有更多、更新颖的素材。
总之,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选出最能展现文章主题的材料,细心剪裁,或将其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或仔细描写事件的细节,写出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特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