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R电影

2020-09-10叶臻屹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10期

叶臻屹

摘 要:随着技术发展,VR电影有了新的可能。本文将会从VR电影本身的自身特点与其现在存在的技术局限说起,结合巴赞的木乃伊情结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时光理论,试着论述VR电影技术与塔氏“诗意”电影观的契合性。

关键词:VR电影;塔可夫斯基;诗意电影

一、传统电影手法的失效

谈及VR电影,无法绕开的就是其对于传统拍摄手法的颠覆。其原因在于VR电影,消除了景框的存在,因此也就没有了“镜头”这一概念。在银幕电影的拍摄中,“镜头”被视为了最重要的组成元素,它划定了创作者想让观众看见的事物范围,实际上,大部分镜头甚至让观众聚焦于个别具体事物。多数电影手法都是在镜头的基础进行发展和探索的,例如苏联蒙太奇学派,其学派的观点中,基本单位就是镜头。他们认为,电影通过镜头间的剪切以实现表意的功能。但VR的特性决定了,它是由观众自己从全景中自主选取单一画面切片构成当前镜头本身。这一选择直接导致了无法确定观众所看见的画面内容是什么。也就丧失了创造者通过镜头间蒙太奇准确表意的可能。

在场景上,“场面调度”也会因为VR的特性而难以发挥。在传统电影里面,镜头里推拉摇移全是由创作者所决定的。但在VR中,视线运动,焦点位置,全是由观众自己决定的。可以说有多少个观众,就有多少种“调度”。在VR电影中,空间的延续性不再由镜头的运动体现,而是由VR全景直接展示。

不难看出传统电影的拍摄手法,无法适应VR电影的自身特点。

二、塔氏“詩意”电影观下的VR电影

如果说,单从VR增强沉浸感的角度,笔者并不反对,以叙事,剧情为主的VR电影发展。但如果从VR自由性和交互性的角度来说,当一部VR电影是为了讲好一个故事时,将意味着其需要引导观众注意,让观众聚焦于有利于故事发展的事物。不论创作者是使用什么方法引导观众视线,其结果都是剥夺了观众选择可视的自由,只不过是手法变了,从之前的焦点,景框到之后的声音引导,色彩引导或者其他。我认为这样的VR电影完全是画蛇添足,不如银幕电影,甚至适得其反,丧失银幕电影在画面上的张力。

笔者在这里表明结论,VR电影为塔可夫斯基(以下简称为塔氏)“诗意”电影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塔氏电影也为VR电影提供了可能发展的方向的可能。

巴赞曾在《摄像摄影的本体论》中对写实主义电影的美学提供了心理因素上的依据。人们与生俱来的有着一种“心理基本要求”,那就是“与时间抗衡”。他认为,电影并不是由技术发展而驱使发明的,早在技术发展完善前,人们就有了关于存储时光的“神话”。电影的发明是为了完成这个“神话”。巴赞的理论,直接为塔氏电影提供了现实意义。

塔可夫斯基将自己的电影称作“记录下来的时间”,其中潜藏的诗意源于三点,第一是生活中的观察,即“时间的记录”。第二是,还原时光的真实感,即“时光的质感”。第三是“雕刻时光”,即保证时空完整性的诗意剪辑。

笔者认为,以上三个点,分别对应VR的三个特点,第一点,生活的观察,塔可夫斯基认为“贯穿于电影直至它的每一个最小细胞的构成元素,就是观察”。这个观察即诗意的来源。而VR有别于银幕的就是具有自由探索性。人们从观看银幕,转变为在VR中“观察”周遭,观察有别于观看,它有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对观察对象的个性化选择,对观察物产生一定的思考或者思绪。可也以说VR的自选当前画面的特性提供了观察的可能。而这种观察的可能,促使了一部影片具有多义性的可能。

第二点,真实感,需要提一下,这里的真实已经不再是巴赞所说的“过程真实”的绝对权威性。由于数字虚拟影像合成技术的出现,人们可以合理怀疑影像内的事物是否是真实的了。也就意味了,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真实”,“这种真实应该摆脱巴赞那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桎梏而回到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当中去,这种真实是人的感觉的真实,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人为了扩展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范围,而孜孜以求的对不可亲历时空的亲历欲望”。这种亲历感不就是VR最为乐道的吗?

第三点,时空完整性的诗意剪辑,VR在空间完整性上,对空间概念的直观呈现,是银幕无法比拟的。而在构造意境方面,也更能体现意境本身的一体性。电影同诗歌的诗意有共通之处,两者之中的意境都是由意象组合而成,一个拥有画框的镜头,很难包含所有意象,当通过运镜展现意象时,其实在时间上已经割裂了意象之间的关系。例如古诗所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枯藤和夕阳应该是同时存在的,而不是先有枯藤,再看见夕阳。在VR中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不再是层层递进的,不再有意象的主次之分,而是浑然一体的,这种整体诗意的构造,也是VR得天独厚之处。

综上,塔氏的诗意电影观,与VR的特色是相契合的。笔者认为与其逆其道而行,把叙事为主的电影手法嫁接过来,不如发展其本来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吕布.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诗意美学研究[D].贵州大学,2019.

[2]余纪.电影影像的本体论——从电影到后电影的美学发生学问题研究[J].当代电影,2001(02):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