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经验对审美体验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0-09-10樊凡
樊凡
摘 要:绘画是基于二维空间的造型艺术,是绘画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通过绘美表现的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下创造一定艺术形象的过程。作为众多艺术体裁中变化最丰富、跨界最广阔的一种艺术形式,绘画能够更加灵活地体现艺术的本质和价值,甚至成为人们在思考造型艺术(美术)的第一反应。
关键词:绘画经验;审美体验;实证研究
一、意义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技术至上的追求体现在摹仿说和再现主义美学思想上,前者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对社会、世界和人生的真切描摹,“真”的程度如何与“美”的等级有着直接的关联;后者虽然强调在描画现实事物的特性和能力时展现出其自身的美学特质,但仍然把逼真地描绘客观世界作为艺术表达的主要意图,“逼真”的达成需要客观之域的技术或者技艺,甚至科学的态度来完成。
19世纪中后期以来,印象派、新印象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抽象艺术、达达主义乃至波普艺术纷纷登上绘画艺术舞台。纷繁复杂的绘画变革表明,“科学性”已经随着新古典主义的没落而不再成为绘画创作的关键特征,技术与写实在世界上早已成为明日黄花,而对生命和精神世界乃至美本身的关注是世界绘画艺术的主要潮流所在。
事实上,任何以创造美为目标的行动,其内在的心理过程无不体现为对美的识别、把握和传达,审美不可避免地贯穿于整个绘画过程之中并成为其精神过程的实质。本文意图从绘画教学的审美取向出发,分析其审美历程,探究其审美场域,并用实证数据分析其美感效应,在此基础上探索绘画教学审美场域的构建[1]。
二、绘画的审美场域及其作用机制
场在物理学上是指某种力量所覆盖的范围,勒温将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以探讨引起人心理反应的生活空间,他认为心理场是“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内的行为所由决定的全部事实”。在美学领域,格式塔心理美学理论更好地探讨了“场”的美学价值。作为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更是从视觉艺术角度阐释了审美“场”的性质,以及审美场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引用“场”这一概念意味着在审美历程中,审美对象给予审美者一种审美牵引或者诱导并由此构成一种美学场。在阿恩海姆看来这种牵引或者诱导的前提在于物理-生理-心理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型的对应关系,即物理上的力的式样会在生理上引起类似的感觉,并在心理上引起某种相应的反应。
这种心理反应并不是消极的,相反,大脑会积极地对所接受到的刺激做出反应,甚至会对之做出补充,使之更简单、更平衡以及更规范。
尽管在审美过程中,绘画者受到美学场的势力或者隐喻趋向的牵引或者诱导,然而其并非无所作为的被抛掷者或者被动接受者。物理-生理-心理的“异质同型”意味着,审美对象自身的形式特性和隐喻趋向只是本然存在的一种可能性,处于未完成状态,唯有唤起审美者内在的力的式样或者过往的经验图式,在心灵与世界的共振中,自然的可能性才能够转化为审美的现实性。花的颜色鲜艳与明亮与否,并不在于花是否本然如此,而在于观察者是否具有一双体察美的眼睛,更在于他/她的心灵中是否存在着鲜艳与明亮的愉悦性图式。
三、绘画经验对审美体验影响的实证研究
就力的式样而言,绘画教学用房主要是以其抽象的形式元素给师生带来力的感觉。一方面是建筑的总体体积和形状所带来的力学感知;另一方面是建筑的形态的构成元素。就隐喻趋向而言,绘画教学用房主要通过具象联想和艺术联想而获得的。具象联想属于有形隐喻,主要通过具体的建筑形象所引发的隐喻性联想,如朗香教堂让人联想到上帝用来倾听人间的大耳朵,而悉尼歌剧院让人联想到扬帆远航的巨轮。艺术联想是运用类比的手法所产生的类似其他艺术门类的隐喻性联想。
(一)场所感
在日常观念中,场所就是一个地方、一个空间,然而当把人放置到这个空间并从人的存在出发来理解场所之时,空间、人、行为和意义就会交融成为一个整体,场所因而就有了一种特定的感受和意义,从而产生“场所感”。场所不仅为生存于其中的人提供了生活和工作的背景,也给予他/她以空间的安全感和身份感。作为绘画教学的场所———教室或者专业教室、练习室,必须充满邀请性和激励性,邀请每一个学生进入现场,进入到一种审美的氛围中,激励他们用各种艺术形式和美的意象来表现自我内在的冲动。因此,绘画教学现场必须让学生形成如下心理感受:
归属。在绘画教学的现场,学生需要感受到自己属于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这里是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栖息的“家园”,自己就该在这里与老师、同学畅谈艺术、欣赏世界,用自己的画笔进行创造。
认同。一个好的绘画教学现场并不仅仅是一个富有审美趣味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天然地认为人就该过这种艺术的生活,就该在这里与周围的这群人以这种方式一起走向艺术的创作。一個好的绘画现场也是每一个学生的美学好奇心得以保存和壮大的地方,稀奇古怪的美学探索在这里会得到毫不迟疑的鼓励。
便利。人对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环境的“可供性”(affording),而绘画教学现场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这里可以如此便利地运用平面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不仅意味着他们会获得物质上的充足供应和随时获取,也意味着文化和精神的供应与满足。
冲动。几乎所有的绘画艺术行为都是表现冲动的产物,绘画教学现场必须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审美情绪和表现冲动,利用现场环境和人际互动让他们产生不可遏制的绘画欲望。
(二)力度感
力度感是主要的美学感知,融合了前述实证研究中的认知与形式感。“力的式样”就是具有美学意味和情感意味的形式符号的本质,是视觉艺术的表现性所在。绘画教学必须营造一个美学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具有美感的力的存在,让学生从力的式样把握中理解绘画世界以及绘画创作。
参考文献:
[1]布洛克,(1987).美学新解:现代艺术哲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