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研究①

2020-09-10陈思杭丁佳俊

商展经济·上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帮扶就业互联网+

陈思杭 丁佳俊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受新冠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毕业生群体正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岗位减少、就业竞争加剧、就业观念转变、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帮需求上升等问题。当前,稳就业特别是稳毕业生就业是首要工作。“互联网+”背景下就业帮扶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精准化导向,从大学生人才培养、政策宣传普及、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精准施策,切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互联网+”;就业;帮扶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0.09.27

毕业生就业与就业难一直伴随着高等教育整个发展进程,目前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大学生规模最大的国家,毕业生就业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帮扶事业也在逐步的推进。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对包括大学生就业在内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就业”成为就业帮扶的新趋势。特别是新冠疫情下,线上招聘、在线面试、网络指导等大为普及,为“互联网+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现状

1.1 就业帮扶多样化

“互联网+就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1]。一是就业信息来源更加丰富。有别于传统的以高校就业信息发布为主的方式,互联网成为就业信息发布、获取的信息高地,海量的就业信息充斥网络,且信息分类清楚、更新较快。二是就业方式更加多元。以往学生就业更多的是线下宣讲、投递简历、面试。“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宣讲、收取简历、面试等在线上均可完成,且较为灵活。三是就业指导更加多样。“互联网+就业”可以实现线上学生职业测评、简历制作、面试指导等,且可以实现网络就业指导资源共建、共享。同时,也搭建了企业、高校、学生等多位一体的就业交流平台。

1.2 就业帮扶便捷化

互联网短、平、快的特点使得“互联网+”背景下就业帮扶工作更加便捷化[2]。一是提高了就业帮扶工作的时效性。面对众多的毕业生,互联网为高校构建了统一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提供了大量就业指导素材,搭建了与毕业生即时通讯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毕业生求职管理服务体系。二是提供了就业帮扶工作的便利性。通过引进或建立网络职业测评系统,互联网极大地方便了毕业生职业规划、求职准备等;通过搭建虚拟求职渠道,互联网实现了学生足不出户即可求职应聘;通过构建网络跟踪管理体系,高校可实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

1.3 就业帮扶系统化

传统的就业工作往往各自为阵,相互割裂,系统性不强。如职业规划是任课老师负责,求职指导则集中于年级辅导员或就业专干,相互之间交流沟通不多,工作衔接不够[3]。互联网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是通过网络构建了从职业规划、求职指导到就业的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4]。互联网可为学生提供线上职业规划辅助、求职指导培训、就业模拟面试等全方位服务,并可建立学生就业个人网络档案,确保工作的衔接和一致性。二是通过网络构建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校友、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等全员就业帮扶机制。三是通过网络实现学生职业测评、投递简历、面试、签约等全过程就业帮扶。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模式

2.1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重点搭建“互联网+就业”规划模式

职业规划是就业的起点和基础,更是大学生就业帮扶的重要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现已广泛运用于毕业生就业帮扶中。“互联网+就业”规划帮扶模式就是将互联网切入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通过引入专业化网络测评系统来辅助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等,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及步骤,如MBTI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同时,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在线解答与指导,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明确职业目标,为后续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2.2 以信息发布为重点构建“互联网+就业”推介模式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精准推送就业信息是就业精准帮扶的第一步。当前,“互联网+就业”推介模式主要是以就业信息发布、推介为主。各高校均建立了各自的就业信息网,定期或不定期发布和推送就业信息,辅之于QQ、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信息发布方式;政府部门通过公共就业网、人才中心等发布和推介就业信息,形成了公共就业信息网络推介模式;人力资源企业、中介等则建立了专业化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一些招聘企业也通过各自的官网定期发布和推送本企业招聘信息等。这些都形成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就业”推荐帮扶模式。

2.3 以求职培训为重点构建“互联网+就业”指导模式

近年来,网络就业求职培训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求职培训为重点的“互联网+就业”指导帮扶模式,特别是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了这种模式的形成与普及。“互联网+就业”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网络就业指导课。各高校通过在线开设就业指导课或引入慕课等,来开展职业、就业等课程教育。二是网络技能培训。通过在线形式实施简历制作、面试指导、演讲、计算機等就业技能培训,促进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三是网络模拟求职。通过网络开展模拟求职活动,虚拟简历投递、面试等环节,仿真演示求职就业全过程,使学生获得求职的情境化体验。

2.4 以动态管理为重点构建“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

互联网的即时性、灵活性、快速性等优点也较好地应用于就业服务中,形成了以毕业生就业动态管理为重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帮扶模式。一是毕业生就业全程网络跟踪管理。从毕业生就业意愿、求职应聘过程到就业反馈实现网络全程跟踪,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动态,做好跟踪管理。二是毕业生就业实时服务。通过网络实时为毕业生线上办理求职咨询、签约指导、派遣等毕业就业事务,实现实时在线服务。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建议

3.1 注重顶层设计,构建“互联网+就业”帮扶机制

完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首先要建章立制,把制度建设放在首位。一是要健全组织机构。高校要成立涵盖学工、教务、招就、院系等部门的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机构,统筹毕业就业精准帮扶事务,并注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二是要明确职责任务。要将毕业生就业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大事、要事,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协作。三是要制定帮扶方案。要制定毕业就业精准帮扶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并细化完善“互联网+就业”精准帮扶实施细则,确保就业帮扶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3.2 优化内容设计,完善“互联网+就业”帮扶体系

“互联网+就业”精准帮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部门多,牵涉学生多,需要整体推进和协同合作。特别是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处于由粗放型帮扶向精准帮扶转变的过程中,就业帮扶的内容体系亟待优化。一是要完善“互联网+就业”帮扶内容。要形成生涯规划、职业测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的全方位内容体系,提供全程就业教育。二是要优化“互联网+就业”帮扶功能。有别于传统的就业帮扶,“互联网+就业”帮扶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供开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要突出精准导向,在就业信息精准推介、就业精准指导、就业能力精准培训、校企精准对接等方面更加具备优势。

3.3 创新方式方法,提升“互联网+就业”帮扶效果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方兴未艾,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尤其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互联网同样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带来了改变与创新的契机。一是要创新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要建立依托互联网的涵盖职业规划到就业指导的全程网络服务体系,实现零距离、全天候、全方位在线服务。二是要创新毕业生就业帮扶方式。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网站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测评、信息发布、就业推荐、线上招聘等功能,打造就业帮扶网络阵地;充分运用慕课、微课、短视频等教学方式,突出案例教学和课堂互动,深化就业指导课程效果;创新运用微信、微博、QQ、APP等新媒体手段,有效推送就业信息,精准匹配就业岗位,搭建高校、企业、毕业生交流机制;大力推进就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批就业网络金课,开展线上模拟求职、虚拟招聘等活动,培育学生就业能力。

3.4 强化实践指导,促进“互联网+就业”帮扶实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贵在实践,要落到实处。一是要丰富网络就业帮扶活动。建立网络就业帮扶一站式活动体系,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网络大赛、优秀简历评选、就业之星评选等,引导广大毕业生参与网络就业帮扶实践活动,提前感知就业各环节。要创建“互联网+就业”精准帮扶品牌。最大程度地激发毕业生及院系“互联网+就业”帮扶积极性,打造一批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品牌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的毕业生要摸清毕业生就业状况,因人而异,一生一策,尤其是要精准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一对一帮扶,建档立卡,建立持续跟踪与服务网络体系[5]。三是要健全就业帮扶评价体系。从毕业生、高校、企业、社会等多角度衡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实施效果,多听取用人单位评价,及时反馈和改进就业精准帮扶工作。

4 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一是“互联网+”高校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是就业帮扶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互联网在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且符合青年一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高校应主动识网、用网,树立“互联网+”意识,实现“互联网+就业”的深度融合,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改造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

二是“互联网+”高校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要突出精准化导向。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漫无目标式的就业帮扶工作,要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精准确定帮扶方式,精准开展帮扶活动,精准评价帮扶效果。要建立就业精准协同体系,明确学工、教务、招生、就业、院系等部门职责,明确任务分工,确保任务精准落实;要细分专业教师、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等的就业帮扶职责与任务,各司其职,协同推进。要实施就业精准帮扶活动,精准了解毕业就业意愿,精准推送就业信息,精准开展就业指导,建立全覆盖、精准到人的就业帮扶体系。

三是“互联网+”高校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要多措并举。首先,要做好“互联网+就业”融合工作,从制度建设、体系构建、实施方案、效果评价等方面深度融合,打造“互联网+就业”帮扶模式。其次,要优化“互联网+就业”体系,构建从生涯规划、求职指导、就业的全过程帮扶体系,切实切入毕业生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注重就业导向,服务于学生求职就业。最后,要形成“互联网+就业”的协同模式,统筹全校各职能部门,发挥教师、行政、后勤等全体教职工力量,从就业指导教学、就业指导实践、实习实训、求职应聘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形成课程、科研、网络、管理、服务、资助、心理、实践、组织、文化等协同就业帮扶模式,切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獻

何攀.“互联网+”模式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讨[J].中外企业家,2020(12):181.

张佳.“互联网+”助力高校就业服务转型升级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3):247.

马云超.“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07):99-100.

何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意识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20(04):17.

高志远.“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工作的机遇及挑战[J].就业与保障,2020(04):41-42.

猜你喜欢

帮扶就业互联网+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索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