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研究
2020-09-10周晓晶韩李珂邱光琦
周晓晶 韩李珂 邱光琦
摘 要:高校开展法治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是全民普法的终极目标。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关乎其科研诚信和学术公正,也对行业法治化起到助推作用。高校应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将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相融合,让法治精神凝心聚力,使法治育人深入人心。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素养;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3-0096-03
高等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也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广大高校师生对民主法治的呼声在近些年越发高涨,面对新形势新变化,高校应将依法治校贯穿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以法治的思维和理念推动各项工作改革、创新和发展,助力法治校园建设。
一、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首先,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将公民的法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崇法、尚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全民普法。高校重视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提升其法治素养,不仅是高校建设平安校园、法治校园的关键一环,也是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和服务区域社会功能的重要保障。
其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是强化职业道德的关键手段。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个人金钱观、名利观、价值观带来冲击,尤其在工程领域,时常发生行业内腐败、职业道德沦丧等现象。有些人盲目逐利,违背职业道德,甚至触犯法律,这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加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法治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最后,理工科专业大學生法治素养提升是个人切身利益的有效保障。加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引导其在必要时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所参与的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较为频繁,科技成果积累颇丰,尤其在专利、著作权等科研创作领域,侵权现象时有发生,需要法律作为其坚实的后盾保障。与此同时,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权利保护意识,这些都符合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是现实所需 [1]。
二、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
(一)法律基础知识匮乏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学科背景差异,对于法律知识的储备稍显不足。其仅仅依靠思修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授课才能接触到少量的法律知识,抑或是对法律产生浓烈兴趣的同学会主动学习法律,因此理工科专业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并且,理工科院校对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体现在多个方面,如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开设的法律类相关课程极少,法学教师师资力量投入不足,校园法治文化氛围不够浓郁等。
(二)法治意识淡薄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学习不够深入,仅仅只是课堂上单纯的法条灌输,对法律精神的实质与内涵理解不细致,法治观念不强,不善于使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利。理工科专业的鲜明特点,导致学生思维受限,对人文社科领域关注有限,不注重对自身法治思维的培育,法治情感淡薄 [2]。
(三)法治实践缺位
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缺少法治实践机会,导致科研活动和法治实践融合程度不高。法治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授课,缺乏必要的实地调研,只有少部分教师深入当地调研法治的实际情况,获取第一手极具研究价值的新鲜资源,以致高校法治教育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法治行动力不足,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仅存在较刻板的初步印象,法治实践能力欠佳。
(四)校园法治环境欠缺
依法治校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与高校的管理制度息息相关,目前而言,不少学生漠视高校相关学生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时有发生,规章制度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强,久而久之,学生的规则意识逐渐淡化,法治意识薄弱。此外,高校法治环境育人的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校园内法治文化宣传力度不佳,这也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塑造带来不利影响。
三、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影响因素
首先,现有的法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立法具有滞后性,现有法律亟须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修订与完善。依法治校大背景下,高校更多的还是依照校内规章制度对进行学生管理,学生的情况千变万化,往往缺乏具体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依据,学校很多事务也未纳入法治的秩序中,依法治校效果不明显,这与培养学生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的育人目标相违背。
其次,高校的重视程度尚不足够。高校确立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多的是对学生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培养,缺乏对大学生法治思维和职业道德的开发与引导,法治教育也不作为学校各类考核的评价标准,导致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较低。而理工科专业应用技术型教师队伍庞大,相比之下,法律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绝大多数都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承担法律教学任务,非专业的任课老师开展法学教学活动,则一定程度上弱化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专门性、实效性 [3]。
再者,社会和家庭环境的潜在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形态包罗万象,网络技术成熟应用的同时也会无限放大社会百态,一些负面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都会给大学生们造成错误的指引,侵蚀青年大学生尚不成熟的价值观,瓦解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们对法律的认可、对公平正义的敬畏,以及对法律素养的向往。此外,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们的行为养成起到关键的作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文明养成与所处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良好的家庭氛围、亲密的父母子女关系、完整的家庭结构和优良的家风可以塑造坚韧成熟的性格、乐观自信的人生观,促使大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相反,紧张的亲子关系和缺失的家庭结构则导致家庭教育的缺位,在此环境下成长的人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陪伴、关心与爱护,性格往往较为孤僻、冷漠、自私、懒惰和散漫,可见,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模式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最后,大学生个人心智尚不成熟。大学生长期以来都处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中,社会阅历不足,经验不丰富,心理、智力都还处于形成阶段,尚未成熟。具体表现为对事物感知能力不强,好奇心重但缺乏甄别能力,情感热烈但情绪不稳定,随机应变能力弱。大学生面对社会不良风气,抵制不住诱惑的现象时常发生,这为诱发违法犯罪行为埋下恶果。
四、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路径
(一)创新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模式
高校要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优势,拓展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播面和影响力,要让尊法普法守法成为习惯。课堂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必经途径,也是初步养成法律思维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要偏向对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引导,而不单单是照本宣科式解读法条,要深度挖掘法律案例背后的实质问题,指引学生在全面了解事情经过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理性思考和分析。高校可针对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开设专门的法律基础课程,在学分设置方面,可以增设法律基础课为必修课程,将法律知识分门别类,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增强高校大学生法治实践
高校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要实现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统一,一方面持续推动法学社、法律援助中心等社团组织的建设和发展,组织更加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如开展与法律相关的舞台剧演出、模拟法庭等。对于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来说,其在科研领域成果丰富,因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亟待加强,高校可引进法院知识产权庭法官现身校园讲坛,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传授学生正确的权利救济途径,以合理表达正当诉求 [4]。另一方面倡导学生走出去,组织大学生普法小分队进行社区普法宣传,增强基层法律服务力量。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高校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以学生手册作为依据,以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目标。在招生录取、评优评先、奖惩管理等方面通过章程的方式明确权利义务,将法治的公平正义价值观融入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当中,以实现大学生对平等、民主的追求 [5]。学生的权利义务观、规则意识、契约精神,是青年学生法治价值观的萌芽。因此,高校要顺势而为,因时而异,不断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体系和内容。
五、结语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建设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提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加强高校法治教育需要全社会持续的共同努力,因此高校要认清当前法治教育工作开展存在的不足,探寻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全面贯彻法治育人,实现依法治校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龙奉. 工科大学生法治教育初探[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2):15-17.
[2] 刘海婷.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策略[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9(10):22-25.
[3] 蔡琼茹.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策略——基于依法治校视角[J]. 黑河学院学报,2019,10(12):50-51.
[4] 范禹.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培塑路径[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0):127-132.
[5] 张峰.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目的探析[J]. 高教论坛,2019(05):16-21.
(责任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