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
2020-09-10车延年
车延年
摘 要: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内涵建设中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高、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国际合作交流广度和深度不够、信息化建设水平低等诸多问题。为解决当前问题,本文结合国家“双高计划”的建设要求,尝试从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国际合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以期推动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3-0020-03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立足于现代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不断强化高职学校发展水平,加快推动高职院校品牌化、特色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同时,双高计划不仅是一项质量工程项目,更重要的是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的指导。而内涵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也是促进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内涵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内部因素为动力和资源的一种发展模式 [1]。关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有研究认为是通过优化内在属性、内在要素,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发展模式;也有研究指出内涵式发展属于一种精神力量,可具化为高职院校的软实力 [2]。虽然学界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内涵式发展是高职院校内在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同。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逐步从注重办学规模扩张向注重办学品质提升转型,即由外延式转向内涵式发展。尤其是自“双高计划”实施以来,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将“特色化”与“高水平”作为办学要旨,在稳定现有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服务能力建设、国际化办学、信息化建设等内涵式发展要素,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内在机理与联动机制,不断强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高职院校的高水平发展。
二、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
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对接相对滞后是阻碍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一项关键因素。以建筑类高职院校为例,在大数据、智能化及建筑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业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升级。其主体专业主要聚集在建筑大类,虽逐步向高端产业布局,但仍无法与智慧城市、智能小区、智能建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相匹配。此外,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旨归,以服务学生、成就学生为理念 [3],但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普遍呈现出生源多样化的特点,现有顶层设计则缺乏对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中长期规划、专项计划,这也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重要难题之一。
(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近年来,师资队伍水平与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不匹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与持有的行业资格证书有差距,大部分教师往往理论水平高但实践经验少。同时,现有的师资培训体系有一定的局限性,缺少有针对性的专业系统训练,工程实践缺少全面、具体的考核机制,实践效果不明显。此外,师资队伍里高层次人才引入总量虽有提升,但人才流失现象也普遍存在。
(三)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总量有限且相对分散,高层次人才不足,使得实质性的科研团队少,现有科研团队创新能力亟须强化,较少有围绕某一方向展开集中、持续研究和技术推广的科研团队。同时,科学研究特色有待进一步凸显,如在建筑类高职院校中,围绕大数据、智能建造、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
(四)国际交流广度和深度不够
部分院校对国际化交流的重要性缺乏认知,造成相关的教学部门、专业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动力不足,现有国际交流合作管理团队难以有效推进相关工作。例如,大部分高职院校双语课程仍处于建设初期,难以吸引境外优质合作资源和优质师资。
(五)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在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大部分院校开发了适用于日常办公的工作系统,但由于各系统之间相对独立、数据难以实现共享,导致业务流程缺乏横向融通。尤其是在移动端建设方面,能提供的服务覆盖场景不够丰富,部分已有功能的使用频次不高。此外,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信息化建设分工不当、信息化建设效率低和动力不足等问题 [4]。因此,高职院校亟须打破数据孤岛,构建数据共享、相互融通共进的信息化平台,提升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加快教育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一是要开展专业布局调整,坚持“市场导向、适度超前、地方特色、相对稳定、校企合作”的原则,建立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以专业对接产业,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二是要引导教师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和内涵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积极构建涵盖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精神、人文素养,且比重协调、融合适度的课程体系,稳步推进课程改革。三是要探索校企共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以课程实践、专业实训、毕业实习为主线,以专业竞赛、项目研发、创新创业训练为手段,构建“学赛训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要继续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继续探索定向培養、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教师发展为关键,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优质的教师资源是助力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是要以教师职称评聘改革为契机,建立科学合理的校内职称评聘体系,进一步优化职称结构。二是建立严格的选拔和考核机制,完善专业群带头人选聘办法、专业群带头人培育意见,从高水平双师骨干教师和专业方向带头人中选聘专业群负责人。三是制定新一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健全人才引进与管理实施办法,建立分层次人才引进标准。四是实施 “匠师工程”,打通“校级-市级-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职业成长通道。五是探索构建“荣誉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荣誉岗位体系及聘用标准,从校企合作单位选聘产业教授,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
(三)以科研服务为载体,推进科研制度建设和智库建设
科研是高职院校的生存之本、强校之路,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完善“二级院(系)部-学校”两级科研管理體制,发挥二级院(系)部科研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完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各项制度,完善教师承接重大科研技术攻关的激励政策。同时,还要打造研究智库,依托学校优势专业(群)师资和产学研合作优势,强化与区域内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学会、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使之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和高端智囊组织。
(四)以国际合作为突破,实现优质资源双向流动
国际合作是凸显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一是要培养教师国际化视野。组织各类教师赴境外进行高端职业教育培训,参加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并争取政府项目支持,拓宽教师到境外研修的学习渠道。二是探索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学校的本土化对接。按照学校国际化战略目标,对标相关院校,借鉴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国际化教育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理念、人才培养标准等,结合办学实际,以专业(群)为切入点,完成课程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教学标准、学生学习标准等环节的本土化对接。三是要提高标准、流程、规范的国际化水平。大力引进国际生产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嵌入教学内容,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四是要增强参与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能力。借助优势专业和资源,推进招收外国留学生工作和选派学生赴国外学习的双向培养工作。
(五)以智慧校园为平台,提升教育教学改革成效
智慧校园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平台保障。一是要加快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做好提升教师网络教学能力的服务工作,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二是要探索基于网络的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改革,完善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功能,将学生专业实践、日常管理、就业服务等方面有机结合。三是要加快管理手段信息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数据中心,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步伐,探索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空间平台,提高职能部门和院(系)部运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四是要强化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记录、更新、采集、分析,以及诊断和改进学校管理的能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既是“双高计划”的应然要求,也是推进其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内涵式发展的政策制度,全方位、系统化地推进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栾永斌. “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探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9-23.
[2] 周霞霞,王资.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关键要素及其特征分析[J]. 职教论坛,2016(16):74-80.
[3] 武智,孙兴洋,赵明亮.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对策研究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04):127-130.
[3] 兰海涛,张进,王琼.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J]. 教育与职业,2020(18):104-107.
(荐稿人:雷晓燕,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思政部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