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实践的艺术表达

2020-09-10戴佳玲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

戴佳玲

摘要:各地社会工作实践起步和发展,形成了内涵多元的实践领域。常规的社会工作实践,关注着社会工作与制度构建、社会参与的互动,也逐渐引用更具审美意识的艺术介入手法参与实践。笔者拟通过分析艺术形手法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运用和表达,研究艺术表达在城市社区实践的运用形式,并从中分析艺术表达与社会工作实践产生内在互动联系的来源和引发的发展趋势,发现艺术表达在实践中的运用,为实现社区有效治理提供了一种具备情感温度的柔性工具。

关键词:审美实践;艺术表达;情感治理;社区治理

一、问题提出

自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起,专业的社会工作开始在全国陆陆续续得到发展。在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出现了由执政党和政府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中国现象”。经过这十多年的专业实践活动,无论是政府治理的综治维稳、还是社会建设的参与共建,社会工作渗透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行业、领域。

“艺术表达”一般指的是依托语言、声音、文字、绘画、眼神、呼吸、肢体等形式,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及其特定功能,使得其成为诸多研究领域的热门。例如在心理学范畴,很多研究关注在艺术形式的修复功能在心理治疗上的应用。文娅茜则通过沙盘、绘画、音乐艺术形式,分析了表达性艺术治疗形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可能性。在社会学领域,关注的是艺术与社会学的内在关联与互动,宋建林认为现代艺术社会学研究的是艺术生产与社会流通和消费的互动过程,蔡娇娇讨论了陶瓷作品的艺术社会学意义(蔡娇娇,2019.8)。

在社会工作领域,关于艺术表达与社会工作互动的关注和研究,与心理学研究类似,那就是关注在某个具有修复功能的艺术形式在一些行为治疗或矫正领域,比如李容丽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了绘画治疗在精神障碍人士服务中的可行性;周正凤梳理了艺术治疗模式在企业社会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邢润泽则探讨了艺术治疗模式在司法矫正社会工作的应用。但是,关于艺术表达形式在社会工作实践领域运用的研究,暂无较为成熟的系统提炼总结,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社会工作与心理学都关注个人内在心理,而艺术形式在心理治疗方面的优势,自然而然也能过渡到社会工作实践中,这类的实践比较聚焦,适用于具体案例分析,也容易形成独属的研究成果;二是因为作为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专业人士关注的是专业性的体现,尤其是在实践中所反映的专业技巧、专业功能、专业成效等,所以容易忽视能够担当独立学科的艺术学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的中观视角。

二、“艺术表达”在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运用类型

本文从艺术表达形式的功能和社工实践性质出发,将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艺术表达形式分为以下四类:

(一)心理及行为干预型

人们面对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双重需求、感性与理性的压力冲突,可能不同程度的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及行为偏差。社会工作者在面临解决这些需求和问题时,往往还要兼顾尊重、包容的价值追求,又不能似医务工作者,直接对症下药切除病灶。他们需要透过被服务者,洞悉其背后真实意图及环境因素,以相对柔和平缓的形式引导被服务者。在这时,社会工作者则会借助一些具有修复功能的艺术形式。

修复功能艺术形式的运用,常见于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心理及行为干预中。比如深圳市P区,针对其所在辖区登记在册的精神疾病类康复人员及其家庭,依托第三方进驻的社工服务(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以“园艺治疗”的艺术手段介入服务,为被服务者实现缓解压力、改善情绪、提升社交、促进康复的目标。深圳市N社区,以“戏剧体验”的艺术形式,打造一个“生涯体验人生路”的体验营,设置“我的人生路”角色扮演与体验游戏的场景和规则,通过模拟面试、工作选择的职业体验,模拟升学、高校实地的学业体验,让被服务者模拟和体验不同场景和角色,深入体会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人生面临各种选择时如何做决定并需要承担的后果。

(二)技术技能学习型

深圳市H社区,第三方进驻的社工服务团队,在2019年4月份的活动预告中,每周固定安排了太极班、合唱班、古筝班、葫芦丝班、民族舞的常规课程。社工人员并不直接负责教学,只是负责统筹课程节次、场地、物资安排,负责教学的讲师,与市场型的艺术培训班不一样的是,社区里组织的这类短时速成的课程,也还是非常受到社区内离退休长者和闲赋在家的女性同胞青睐。社区的社工团队,更是把这类型活动作为常规活动安排。

“技术技能学习型”的艺术形式实践类型,在社区中热度不低,这是因为它与市场型艺术培训相比,它的公益性质非常拉分,参与者几乎是无成本;再次,社区的这类活动,因为就在社区内部场地开设,对于常参加者来说就近非常便利。

(三)文艺娱乐享受型

与“技术技能学习型”相通,这个类型的活动在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中也属于热门。“文艺娱乐享受型”的一般特征是,它常常以节日、庆典为契机,再结合一些具有娱乐性质和艺术气息的形式开展。而作为社区文化基地的社区,在节庆时也不免如此。

在深圳市J社区2019年7月的活动预告中,设置了8场专项活动中有3场活動都是结合“七一建党节”所组织的,包括以“茶文化”来搭线的党群活动、以“庆七一”为主题的社区文艺晚会以及红色电影观看活动。可以看出的是,当月活动的一个主题就是围绕“七一建党节”,这类型的活动,常以一种特定主题,并会伴有综合性的庆祝活动,它们热闹,容易渲染出热烈气氛和社会效益,重点是与节庆的时代主题意义挂钩。

(四)参与社区治理型

在国家倡导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向基层下移的大前提下,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社区治理中新型治理方式的介入和运用,也成为社会基层治理形式创新、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模式的新型探索,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功能与社区治理的服务过程也在产生联结,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更能发挥“共治”作用。南昌市F小区的一次家园微景观改造大赛,成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一次缩影,而其中艺术手法的运用,成为一大亮点。

这次家园微景观大赛的成果,是绘画、手工、娱乐等多元艺术手法的呈现,也呈现出各自需要表达的效果。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改造大赛,为小区提供了一个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契机,而大家在参与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与擅长,与此同时,小区内业主、组织的联合行动,更是体现了社区共建的多元主体特征,他们从创意、行动到最终呈现的结果,也能反映出小区居民在塑造家园主人翁意识、构建社区文化、打造社区生活共同体上的努力。

三、艺术表达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内在联系原因分析

艺术表达形式在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运用类型,表明两者之家已然产生了内在的互动联系,而这种内在动力来源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理论上可互动:理念与目标相通

艺术创作是一个依托语言、声音、文字、绘画、眼神、呼吸、肢体等表达形式的实践过程,这一点,与社会工作概念可谓异曲同工。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被称作具有柔性的艺术工作,其常规的三大工作手法与众多专业技巧,保障社会工作独立成一个学科和一门职业。

在艺术学范畴,艺术的运用的目的概括为自娱与娱人,它让创作者在创造过程中表达自己和赋予作品特定的涵义,让艺术作品获得了交换使用价值。消费者在使用艺术作品过程中体会创作者意图,并让自己获取到艺术作品所表达出的美与善的审美价值。而社会工作带着它的专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秉承和践行助人自助的理念,最终的目的是为通过为被服务者提供的专业服务,帮助被服务者获取或改善能力来解决其问题。

(二)实践上可操作:实用与好用共存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中,常用艺术形式介入其服务,表明艺术形式运用到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但是从两者功能和效用结合程度上,其操作性特征可以分为:

1.功能的有效性—实用

社会工作实践的目的,就是帮助被服务者解决其问题,在对社会工作实践中艺术表达形式运用的分类类型中,“心理与行为干预型”和“参与区域共建型”,都表明了艺术形式对于社会工作实践中目的的实现和达成,是有其实用功能的。社会工作的综合与包容性,让其在实践中,会选择利于目标实现、带有使用功能的艺术形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具备艺术技能的人员也会被吸纳成为社会工作实践者。

2.方便的使用性—好用

初期的社区社会工作者,带着忐忑与不安开展社区实践时,如何汇集人气、积攒服务对象成为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些兼具趣味性和有偿奖励性的方法如园艺栽培(参与者可在活动后带走园艺作品)、趣味运动会(一般设置有额度不大的奖励)等形式成为他们常用的办法,这样的形式,社会工作者上手快、容易操作、难度不大,甚至有些艺术形式操作起来比社工专业技巧来的简单。

四、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中艺术表达运用的发展趋势

艺术表达形式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运用及类型、以及对其内在互动联系来源的分析,可以对城市社区艺术社会工作实践中艺术表达运用的发展趋势做如下预测:

(一)社会工作实践的综合化,专业包容性进一步拓展

前文有提到,社会工作的综合普惠作用被注重,这也让社会工作实践的领域和方向朝着综合化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形成,本身就是吸取兼容了多个学科,而且运用的诸多技巧也与很多其他学科的方法可以共通公用。艺术表达形式的运用,也就进一步丰富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形式,拓展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包容性。

(二)社会工作专业性受到挑战,界限不清

虽然艺术表达形式运用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丰富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式,但是也不免产生这样的担忧:艺术表达形式在专业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泛用,可能会造成“反客为主”的结果,让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得不到真实体现。

比如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一些具备艺术技能的人员被吸纳为社会工作实践者,相对于接受过专业教育与培训的专业人员,这类人员的产生,挤占了专业社工人员的从业空间,进而削弱了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同时,他们从策划组织的艺术型活动,能够脱离社工专业指引独立成型和运作,这又削弱了社会工作实践活动的专业性。而专业社工人员在提供社区服务时,充当资源链接者角色,将艺术型活动引入到实践中,长此以往,这会让本来承担多种专业角色的专业社工聚集到“资源链接者”的一个角色中,而实际需要依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解决问题的专业社工,与非专业的一般性社区工作从业者,显得区别不大,因为“资源链接者”不是专业社工独有的角色,社区中的一些本地干部和居民,甚至比专业社工更能链接到资源。

(三)一种具备情感温度的社区治理手段:艺术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运用,形成了内涵多元、领域多样的实践类型,催生了按地域划分的城市与农村社会工作,按服务对象划分的妇女、儿童、青少年、长者、残障等社会工作,按领域划分的禁毒、医务、民政、企業、学校等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各个实践类型之间本身就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可以相对独立,又可以相互糅合。在如今文化多元又糅合的社会,使得社会工作实践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专业技能,更是运用了更多元化的介入手段、方法、技巧,甚至衍生出新的实践研究类型。而艺术表达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运用研究,这是否就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工作实践类型的研究视角:艺术社会工作。

第一,它是一种具有柔性的治理技术。

早在2012年,郑杭生等人就认为,面对我国社区治理转型期的巨大挑战,刚柔并济和兼顾情理法的社区治理手段是势在必行。何雪松则指出情感治理在中国治理传统中的重要性。卫小将等人更加提出,作为一种充满灵活性和精细化艺术特征的专业,社会工作专长的“人心治理”“关系治理”“柔性治理”,可将社会治理操作化,与政府治理结合形成“刚柔相济”的社会治理实效。

第二,它是一个社会治理工具。在专业社会工作实践中引入艺术手法,常常见诸与各类社区活动中,但给予关注的研究仍然不多。朱眉华等人在他们的外来务工家庭的母亲形象项目中,探讨了运用“影像发声法”的运用,他们以拍摄照片的形式来呈现需求和问题,并组织起个人和社区的改变。武玉宝等人从督导的角度描述了借助新媒体工具和方法开展的影像实践,通过拍摄纪录片实现了服务对象和环境的改变。这些研究发现,通过艺术的方式,可以评估社区的需求,促进社区的交流和沟通,最终实现个人的增能和社区的改变。

五、小结

艺术表达形式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运用是专业社工实践的一种现象,本文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关注的是艺术表达形式的运用类型分析、两者内在互动联系来源分析,以及对这类现象可能带来和引发的结果做了初步探究,与此同时从一个新的视角设想了“艺术社会工作”的研究可能。

目前学术界对于艺术与社会工作的互动研究尚未系统,因此对于“艺术社会工作”的研究视角仍有空间探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学术界在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主体大势方向基本趋于稳定,现在从一个略显偏门冷门的“艺术”角度研究是有一定难度和风险的,还要避免为求“与众不同”而加盟了社会工作实践类型研究的“斯科特连锁店”。“艺术社会工作”概念的提出及后续深入研究,如果“艺术社会工作”定义有了学术合法性后,需要平衡“艺术”与“社会工作”两者间的平衡,总而言之,“艺术社会工作”的概念,“艺术”只是嵌入到其中的一个角度或现象,落脚点一定是“社会工作”及其专业权威的体现。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
“村改居”社区治理体制的变革与重构
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研究
小城镇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优化“三社联动”机制问题探讨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社区组织治理能力提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