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智慧观的价值意蕴

2020-09-10王艳荣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智慧

王艳荣

摘要:诚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和立业之本,是国家治理的依据。针对“实用之智”为主的智慧观盛行,以诚信危机为主要表现的社会现状中,追溯中国智慧观中的“诚”,着重强调智慧观中的“诚”的概念,以真知拷问真行,用真行引导真知,形成知行合一的“至诚”智慧观。

关键词:传统道德;诚;智慧;价值意蕴

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推崇的价值理念,是古代先哲极为重视的道德品质和规范。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国语词典》中“诚”有动词、副词和形容词三个词。作名词讲是真心实意,如“士感其诚,皆一当百”,是一种可以被感知的“诚”,只有诚心诚意才能被他人所感知,从而获得“诚”的赞誉;作形容词讲是真实无妄、忠实不欺,即至诚,是认识和把握“诚”必须遵循的态度和方法;作副词讲是的确、确实,是一种“真”或“诚”的自然状态。仁、义、礼、智、信,此谓五常。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1]就是说,诚是五常的根本,是各种行为的源泉,即诚是智的根本,诚自有智,离开诚无所谓智,无诚更无智。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首次提出的“智慧”就与“大伪”相对立,可见智慧最初是与伪诈对应而生的,最开始智中就具有诚的涵义。赵馥洁在中国古代智慧观的历史演变中论述了在道德价值主体向近代科学认知主体转变的历史逻辑之中,讨论重点转向实用之智的过程。因此,当代学者在实用之智的视阈下进行研究,就缺少了智慧观中的诚的内涵。

从社会中看,市场经济是智慧经济,社会进步是智慧的产物。现代社会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却只重视智能化建设,忽视了与之息息相关的社会氛围。只有将崇尚智慧的实用之智与倡导诚的道德之智相结合,才能打造世人心目中的“智慧城市”。

因此无论是理论意义的缺失还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再次挖掘中国传统智慧观中的诚的内涵,研究诚与智慧的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儒家文化中的智慧观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孔子论智,主要重在人文的道德的知识,以智为成德成仁的手段。[2]孔子之后,对智的内容和来源的看法,开始分化,但无论如何发展,却始终将诚放在重要的位置。

(一)智以诚为基础

首先,诚是拥有智慧的前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由此可见,孔子认为真诚的面对自己未知的事物,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是一种智慧。根据天赋和学习的态度,孔子将学习者划分为上、次、又次和下四类,坦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在72弟子,3000门徒面前承认自己并非天生就有知识,而是在勤奋敏捷地不断求索探知自己未知的领域,诚实的面對自己的“知”,表里如一,诚实不欺,真实无妄,最终成为拥有大智慧的圣人。

其次,从字意来看,诚是获得智慧的必要条件。“智可被分解为“知”和“日”,“矢”和“口”构成“知”。智即矢口日,表意为像飞矢一样,每天快速获取知识的人就是智人。古代“智即知,即无所不知的人。”这表明,智与知之间存在着内在统一性,因此许多古代文献中,“智”与“知”混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智”起初是“知”发展而来的。“智”不仅与“知”相联系,且萌发于高层次的知,高级的知即是智。“慧”为心字底,说明心系于事。两个“丰”字意味着只有丰富的学识和经验才能产生思想,用心去想,去思考,才能转识成智,拥有智慧,所以慧的产生重于心,重于思。以往人们只研究“慧”的产生,却忽略了慧产生的基础。只有不虚不枉,不弄虚作假,真真正正踏踏实实的去学习,才会得到丰富的学识和经验,即“智”。长期积累的学识经过诚心诚意的思考,不欺瞒外界,不欺瞒内心,才能转变为“慧”。由此可见,智慧的获取和升华均以“诚”为基础,用欺瞒之行、虚伪之心是不可能得到智慧的。

(二)诚是智的参考标准

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4],用是非之心作为智慧的判断价值依据,强调了智在判断和评价道德善恶中的作用。孟子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与仁、义、礼、智相对应,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他认为“四端”非外在因素强加,是本身所固有的,智就是人本身对道德是非判断的能力。

追求智慧的过程就是自身德行自我完善,自我修养提升的动态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致知”到“修身”中间经历了“诚意”和“正心”的中间环节。意诚才心正,心正才修身,意诚是前提,无诚之人是根本无法成为平天下之人。“智”是透过外在事物的表面,洞察本质或更加深层次的根源,作出明智的抉择,而诚更是判断是否有“智”的重要标准,没有“诚意”、“正心”就无所谓智慧。

智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想成为“平天下”的智者就要秉持着诚意和正心,在是非善恶之间不断做出选择,而智作为评价道德善恶的依据。诚心诚意,真实无妄的运用“智”在是非善恶之间做出判断选择,在每一次选择时以“诚”作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够经历获得智慧。由此可见,智的获得与诚的参与密不可分,儒家的智慧在一个明智之人以“诚”作为判断依据的道德成长过程中得以清晰反映。

(三)智归究为于诚

在儒家传统中,人的本质被规定为“德”而非“智”,德被看作智的根源。有德的人必然有智,有智者却不一定有德。孟子强调:“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5]古人将德高望重的人称为智者,对于虽有超高才能,却无德之人最终只能充其量被称为枭雄。可见,求德不诚者或无德者是没有智慧的。

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6]刘向在该句中指出对待智应以诚的态度,巧妙的虚伪不如守拙的真诚,可见诚也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是自我修养达到较高程度的赞誉。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7]就是说,不知道的事情以为自己知道,是各种灾难的源头,强调对待“知”必须态度诚恳、老实。由此可见,天下最大的智慧就是拙诚。

二、结语

赵馥洁在《中国古代智慧观的历史演变及其价值论意义》一文中认为:“明末清初时期,智慧观的基调是倡导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的“见闻”、“实用”之智。这种智慧观已经开始超越“德性”之智与“见闻”之智的划分和争论,开始突破古代智慧观框架,在中国智慧圈的地平线上,初步露出崇尚实证科学之智的启蒙曙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意义上天人合一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准则已经失去权威与效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选择“实用”之智,导致功利为主的智慧观风靡。面对这一现状,不少人提出“重建道德”。当然,用传统智慧观之足去适现代社会智慧观之履未免不合时宜,但是将过去一味的否定必然是盲目的。唯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发展适合当今社会的智慧观,实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才能更好的为当代人呈现智慧的诚之光。

参考文献:

[1] 《周子全书·通书·诚下》

[2] 赵馥洁.《中国古代智慧观的历史演变及其价值论意义》.人文杂志1995年第5期.

[3] 《论语·为政》

[4]《孟子·告子上》

[5] 《论语·里仁》

[6] 刘向.《说苑·谈丛》

[7] 《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智慧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读懂名师
有智慧的羊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