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民族声乐的起源初探
2020-09-10王小鹿
王小鹿
【摘 要】本文对汉语言民族声乐的起源做了一个简要的考察。从音乐的起源和音乐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到中国原始音乐的产生和礼乐的教化作用,做了简要系统的探究,再研究了民族声乐体系的形成,勾勒出了一个较为清晰而简单的汉语言民族声乐的发展脉络。笔者撰写这篇论文的目的就是,通过较为简要的文字,让受众能够快速的了解中国汉语言民族声乐的起源和发展。
【关键词】汉语言民族声乐;音乐起源;民族声乐体系
一、音乐的起源
音乐的起源应该是远远早于人类的文明史的,音乐的艺术化进程却是与人类的文明史同步的。
天上的鸟儿能够发出美妙的声音,那是不是就是鸟类中的歌唱家呢?同样,我们人类的祖先在生产劳作中也会发出表达各种情绪的声音,甚至懂得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只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甚至没有语言,不太懂得如何去总结这种用声音来表现感情的手段,而更多的成为了一种内心情绪的宣泄。
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展,音乐随之成为了一种与神灵(图腾)沟通的工具,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而在中国,则随着奴隶制社会文明高度进展和儒家学说的出现,音乐又成了教化民众的重要工具,儒家学说里的“礼乐教化”更是把“礼乐”奉为治国之道。这个时期音乐家们更是与当时的文学家、诗人合作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其中儒家经典之首、中国诗歌的总源头《诗经》就是这些声乐作品歌词最优秀的代表。乃至到了汉朝的乐府诗、唐朝的古体诗和格律诗、盛行于宋元的词曲都是为“歌”而生,在唐朝还因此而产生了一段以歌伎演唱谁的诗多而论诗高低的趣事。
二、原始劳作中而产生的“号子”
古人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人类还没有文字的时候,劳动者抬木头时发出的“杭育杭育”便产生了歌。鲁迅先生把这口头说唱文学称为“杭育杭育派”。[1]
在地球上有很多能够通过发声器官发出声音的动物,根据科学研究表明而几乎每一种能够通过发声器官发声的动物,其不同的声音也会带有不同的情绪和含义。这种用声音来表现情绪的方式,可以认为就是最原始的声乐演唱。只是这种演唱形式可能不那么有规律,不那么有现代音乐人类所共通的美感。
人类在成为人类之前也和普通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通过适应环境的进化,逐渐掌握了劳动技能,而这种劳动技能也就成了区别于普通动物的一个标志。有了劳动,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情绪也就更加多变,加上那时候绝大多数的劳动需要协作,为了统一劳动的节奏,人类的祖先便发明了“号子”,通过这种呼喊来传递信息,达到动作协调的目的。
“号子”可能就是人类第一次有意识发出来的、能够复的并有一定节奏的带有音乐美感的声音,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声音的雏形。在长期的劳作中,“号子”渐渐有了各种变化,各部落的交融也使不同的“号子”得到了交融,人类也逐渐产生了对音乐的追求,从而形成了又音乐美感的“号子”。如我国至今还在流传的川江号子、湖北神农架纤夫号子等等,就带有极强的音乐性。
因此原始劳作中而产生的“号子”是民族声乐的最原始的源头。
三、对图腾的原始膜拜和对天神的祭祀
声乐的另一个源头则是出自于人类对神灵、对图腾的原始膜拜和祭祀。
图腾是原始人类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陌生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与此同时还产生了原始人类心目中最原始的天神,如日神、月神、火神。伴随着图腾和原始天神的确立,对图腾膜拜和对天神的祭祀也就产生了,从而也就产生了膜拜和祭祀的仪式,通常都会由一些能够通天通神的人来主持仪式,这类人被称之为巫师或巫婆,而巫师或巫婆表演的音乐又被认为是能与神灵沟通的“语言”。随着历史的进展,这些原本比较随意的原始“音乐语言”不断的发展,最终形成为了系统的祭祀音乐,成为了古代音乐的重要部分。
对图腾和天神的膜拜而产生的音乐,在中国最终发展成了系统的祭祀用音乐,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诗经》中的“颂”。音乐的旋律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这些歌曲的歌词却被保存了下来,这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
中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其本质身份就是巫师,他的家族世袭巫师这个行业,是楚国的贵族。屈原创作的楚辞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祭祀神灵的作品,如《九歌》、《天问》等,楚辞实际也就是那个时代声乐作品的歌词。
因此对图腾的原始膜拜和对天神的祭祀而产生的音乐,对中国的音乐的发展乃至中国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礼乐文化对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许多民族在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音乐的原理,能够演唱歌曲。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民族而言,音乐可能只是娱乐工具。而中国却将音乐作为教化的工具,而且是教化的最高形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普遍的认为系统的礼乐文化形成于周公时期。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而其起源,应该追溯到中国的三皇五帝时期,其本质也与前面说的两大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礼乐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一种美好的品德和社会愿望的体现,强调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而礼乐文化在中国真正发扬光大,则与春秋时期的孔子创立的儒家密不可分,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儒家文化里“诗书礼乐”并称,其中“礼乐”又相辅相成的共通构建了中华文化里的道德修养体系。“礼”是谓理天地阴陽之秩序,强调人与社会,强调社会因该有一个和谐的秩序,人们有礼仪廉耻之心。“乐”即取得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他提倡的是以音乐来提高品德。儒家第一经典,中国诗歌的总源头——《诗经》,三百零五篇,每一篇都是当时用来歌唱的歌词。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多为舞乐,即融诗、舞、音乐于一体,与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五、民族声乐体系的形成
中国民族声乐经过数千年的长期历史积累,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艺术创造的结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在它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了民歌、戏曲和曲艺三大类别。而本文所特指的民族声乐则是从“五四运动”以来,参考西洋声乐结合中国民间音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唱法的声乐艺术。
一九四九年冬到一九五〇年初,中国音协与中央音乐学院合办的音乐通讯部,提出了关于新中国唱法的讨论。自此开始了广泛的土洋之争,这次土洋之争对新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欧洲传统唱法的逐渐影响下,我们的民族声乐在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传统唱法的精华,不仅民族韵昧浓厚,而且发声方法更加科学、自然通畅。出现了如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郭颂,女高音歌唱家任桂珍、鞠秀芳等等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
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增多,许多世界级的声乐艺术家、教育家多次来华演出、讲学,对中国民族声乐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起到了促进作用。西洋唱法的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被民族声乐教学广为借鉴、挖掘,发展和推新了民族声乐艺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技法上和气质风貌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产生了一些代表人物,并涌现出了一批教育家和作曲家、歌唱家,诸如赵季平、徐沛东、沈湘、周小燕、林俊卿、金铁霖等人,都是推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教育发展的杰出代表,并由这些声乐教育家和歌唱家共同推动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定型。
注释:
[1]引自包以璐《诗与歌的交响》上卷,上海三联书店,正文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