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功能提升可行性探究

2020-09-10朱晨曦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资源整合生态

摘要:听涛景区作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的一个核心景区,景区内的资源较其他子景区丰富。在实地调研后针对景区存在的问题,从交通优化、植物景观、自然与人文资源融合发展、室内外建筑空间营建等方面入手,提出可行性建设方案。达到促进听涛景区的功能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功能提升;景观配置;资源整合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是我国城市自然湖泊面积最大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将其规划并建设好可以有效发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可以为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的湖泊改造,提供实例参考。因此,如何优化提升城市湖泊功能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一、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陆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文件精神,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针对城市绿地空间发展思路,结合城市特点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①突出滨江滨湖特点保护武汉历史文化,提升人居品质,展示城市鮮明个性文化魅力。②“两轴两环,六楔入城”生态框架,突出东湖这一最大城中湖的绿心作用。③加快城区园林绿地建设和绿地的合理分布,继续推进“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1为东湖风景区都规划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

二、听涛景区目前的不足

(一)景点不成系统、分布不均

听涛景区的旅游景点主要分为三大块:以湖北省博物馆、省美术馆为主的文教旅游产品(如图2-1,蓝色),以行吟阁、沙滩浴场、九女墩为代表的湖光自然景点(如图2-1,紫色)以及以东湖海洋世界、武汉欢乐谷为代表的现代娱乐旅游产品(如图2-1,黄色)。如图所示,这些景点主要分布在湖区西侧,由于景点性质的不同,造成这些产品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各个区域内的游客无法有效穿梭。而在面积更广的湖区和东部区域景点所见不多,仅依靠长达20余公里的绿道进行衔接,造成游玩项目的“断层”。

(二)绿道建设形式单一,交通组织不清

风景区内的绿道主要为景区内的观光车而服务,并未划分出明确的慢行交通系统,观光车与游人争路的情况时有发生。经调查:每逢周末先休息日与节假日,风景区内游玩人数激增,达到30万人次。对绿道通行能力造成巨大压力。如图可发现:绿线为听涛景区的主要道路,路宽7.5米,蓝线为主要慢行交通网络,路宽1.5-5米不等。而衔接东湖生态区内外的交通节点处,东湖南路武汉大学段、落雁路鹅咀段(如图2-2,红线)存在社会车辆与景区内部车辆共用路段,路权责任不清,交通组织混乱,无法有效承担短时间内的巨大人流量的通行能力,弱化景区形象。同时,在现有的东湖绿道中,道路平面形式与湖岸接驳处理方式,与周边绿化结合形式上大同小异,并没有将滨湖、近山等环境进行美化设计,导致绿道沿线路段景观趣味性不强。

(三)室内,半室内休憩场所不足

东湖生态区内的建筑多为管理人员用房、公厕以及便利店等建筑,但也较为匮乏。专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公共性景观建筑所见不多。如图,东部景区中,在长达20余公里的景观绿道里,管理人员用房2处(如图2-3,红色)、景区便利店及公厕合计7处(如图2-3,黄色)、室内、半室内公共空间2处(如图2-3,蓝色)。服务于游人的公厕及便利店之间最短直线距离约为874米,而最长直线距离长达1.5公里。景区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缺乏室内、半室内空间来柔化宏大的室外景观,游客不得不长时间处于运动的状态中,缺少人文关怀。公共建筑也承担着起、承、转、合的作用,景区缺乏这类建筑的点缀导致景区能够提供的功能有限,制约景区的发展。

三、优化东湖生态旅游区功能的策略

(一)优化交通组织,引导交通需求

对该区域内外交通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优化区域内外之间的交通组织,合理安排社会车辆与景区内部交通的关系。“基于拓扑数学和网络理论而形成的空间句法理论模型,适用于处理巨大的空间和人们活动的数据。”2空间句法采用的是一系列变量去度量空间形态及其组构特征,整合度与穿行度是其两个最重要概念。整合度:即区域任意一点到所有点的距离之和。3往往被认为可度量到达性交通潜力。4穿行度:即区域任意一点作为“桥”出现在最短路径中的次数。5往往被视为可度量穿越性交通潜力。6根据这一理论,在分析湖区周边的交通人流方向,运动路径以及目的地的数据基础上。以湖北省博物馆、梨园广场、东湖东路与东湖南路交界处作为听涛景区内外交通的节点,规划一定面积的停车场供社会车辆停放,优化现有停车场平面组织形式(如图3-1),同等面积条件下,采用斜方停车比直方停车的容纳数量提高了20%,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公共自行车投放数量按20人/车计算,做好“最后一公里”交通的工作,并建设完整的景区游玩指示系统,方便游人自行出游。促进快慢交通的有效衔接。1、发挥东湖这一大水域的交通属性与水上旅游产品相结合,分担部分人流。2、交通规划需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现有通行不畅路段需要进行必要的道路扩建,提高通过能力。并进行必要的人车分行,避免游人随意穿行造成交通不畅。3、通过科学的交通流线布置来引导人流方向避免某些路段出现交通量不足的现象。例如通过建设辅道与匝道将整个区域内的快速交通串联起来,平衡整个区域的交通流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修建完善的自行车与步行的慢行交通系统,将景点串联起来,把风景还给游人,充分尊重游人游玩的自主性。依赖九女墩、行吟阁等湖岸景点进行必要的栏杆、休息小品、亭廊、眺台的搭配设计,沿东湖东路、东湖南路等湖岸线较长路段做局部的岸线改造,丰富流线趣味性的同时,将亲水平台与湖体相结合,在武汉大学凌波门、磨山梅园等主要节点建造湖区对景。在丰富视觉景观感受的同时,做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游玩过程中对景点造成破坏。

(二)注重视觉设计,推动景观提升

《群芳谱》言,“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3不同品种的植物搭配所形成的小环境,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根据武汉的气候环境选择合适的物种,听涛景区周边拥有武汉大学、湖北省博物馆等资源,人文氛围较为浓厚,选择能够衬托楚文化的植物,例如:荷、桑、薇等。并配置必要的语音解说或文字介绍,注重与游人的互动。东湖东路、沿湖大道等湖滨路段通过栽种较为高大的树种如水杉、香樟等,来缓和宽阔的湖区视线,形成远景。新增的植被要能合理的融合到原有系统中去,在不破坏原有景观肌理的前提下,通过人为的设计、合理的物种搭配以及不同品种间植物的高低,远近,大小,颜色,群落等处理手法,同周边山体,绿道,湖岸接驳处理方式来营造不同效果、意境的植物景观,丰富视觉景观。并充分与慢行系统相衔接,移步易景,丰富交通系统的景观面貌,推动景观提升。

(三)推动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融合

听涛景区内外周边拥有众多的自然资源,但区内的人文资源较为欠缺。依托磨山,梅园,武汉植物园的山水自然区推出“楚韵东湖”品牌活动,结合该区块内的景观面貌,从建筑、景观、慢行交通系统、文化宣传入手,将楚文化元素融合其中,营造主题氛围。充分展现武汉的山水人文之美。以武汉大学,东湖宾馆,湖北省博物馆为主的楚文化人文旅游区,周边拥有较多的文化景点,人群流动性强且富年轻化。依托湖北省博物馆丰富的楚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活动、营建文化景观,设计统一风格的楚文化景观小品,将楚文化融入自然景观当中,为东湖风景区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深度。依托武汉欢乐谷,玛雅水上乐园为主的娱乐旅游区提升游玩趣味性与品质。同时,建立以湖北省博物馆、欢乐谷、东湖绿道为主的三者运营的长效发展机制,通过建立更高层级的管委会,统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经济利益问题,建立大东湖文化旅游风景区,避免应人为因素而限制景区的发展。形成山水、人文、现代娱乐三大子系统以东湖水域为核心,相辅相成,挖掘各区域内的资源优势,推出不同类型、不同受众人群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资源,在开发旅游的同时,适时将生态文明理念赋予其中,注重对来访游客保护自然资源,珍惜优美环境的教育。促进东湖风景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四)完善景区服务系统,推动功能提升

针对便利店、公厕相对不足的问题,结合环境进行必要的补充:如图3-4,沿东湖东路、沿湖大道、东湖绿道郊野道新建7处公厕,保证游人在8分钟内到达最近地点,完善景区的公厕系统。新建的室内、半室内空间等公共服务设施要满足占总用地1.1%-1.5%的设计标准。对新建建筑进行专门的建筑设计,提倡功能的复合,在满足服务能力的前提下,减少多绿地的占用。建筑外观与材料主要采用了浅色系的石材,满足景观美观要求,做到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保证听涛景区内有较为丰富的业态分布与驻足点。形成错落有致、起承转合的室内外空间景观。拥有完善的服务功能,促进功能提升。

四、结语

依据景区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区块的资源优势,首先应该解决制约景区发展矛盾的问题,打通风景区内的交通系统后,结合各区块的资源优势,从植物搭配、小品景观系统建造、室内外环境空间的营造以及文化元素的融合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后天的设计手段促进景观环境的融合,达到景观面貌的改善、生态区的功能提升的目的。

以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为代表的湖泊生态改造,实现及完善生态区的功能提升,打造城市名片,对其他城市的引领及示范作用,顺利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2]杨滔.基于大数据的北京空间构成与功能区位研究[J],2018-8-31,城市规划.

[3]SABIDUSSI G. The Centrality Index of a Graph[J]. Psychometrika,1966:31,581-603.

[4]FREEMAN L C.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J]. Social Networks,1979,1(3):215-239.

[5]HILLIER B,IIDA S. Network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in Urban Movement[C]//COHN A G,MARK D M. COSIT,LNCS 3693,2005: 475-490.

[6]HILLIER B,TURNER A,YANG T,et al. Metric and Topo-Geometric Properties of Urban Street Networks: Some Convergences,Divergencies and New Results[J]. The Journal of Space Syntax,2010,V(1) 2,258-279.

[7]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明代.

[8]刘坤.水文化与城市生态旅游的融合与发展 ——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对策与建议[J],2018-06,華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作者简介:

朱晨曦(1996-08),男,黄石人,汉族,就读于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资源整合生态
国有企业发展养老产业的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MDX数据库的译者参考资源整合对翻译工具能力培养的意义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物流资源整合模式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河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