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融入高校育人的逻辑研究

2020-09-10赵雨萌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1期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实现其与高校育人的有机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思路与视域。基于二者结合的正效应,研究如何引领建立健全二者融入机制的具体路径,对于科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领大学生自觉加强自我心理教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高校育人;逻辑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融入高校育人的现状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不受重视,存在失声失语现象

思政心理学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两门学科基础之上的年轻学科,已经得到了学界和教育部门的关注度。尤其是因為社会思潮多元、就业压力造势等对高校学生带来的诸多心理矛盾和困惑的现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应在高校具备一定的目标受众和市场需求,拥有极其广阔、势头良好的学科前景。但是囿于主客观因素,它虽然经历了近30多年的发展,但还在立论基础、学科定位、教材统编、研究视域等多方面存在尚待厘清之处。

(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忽视其教育教化的重要功能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直接关系到德育理论的转化效果成功与否。掌握必要的专业领域知识和扎实的业务素质功底,是每位高校教师的上岗必修课。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常识,能够扩宽教师教育视野,打穿文理教学隔阂,提高育人工作实效,掌握心理教育的技巧,更利于教书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但事实并非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密切相关的,但实际上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讲授公开课时,以为上好思政教材就完成任务了,不注意将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其中,甚至对其知之甚少,降低了思政课作为“金课”应有的深刻内涵和课程地位,达到引导大学生加强人文心理关怀这一理想教育目的就会打折扣。

(三)多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不了解,易产生无所谓的情绪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主要根据人的心理规律和教育规律,对人的心理变化进行合情合理的预判分析和计划应对。作为非相关学科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对这一新兴学科没有太多的交集,无暇在多门课业任务之间周转时间理解它的定位与功能。另外,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之下,大学生自身心理变化过程与思政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也会出现脱节现象,即没有太多共同语言可以进一步探讨,久而久之,大学生与它的距离也就越拉越远,只有相关学科的学生才可能有所关注它的动态变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融入高校育人的重要性

(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现代化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要有其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实现适应现代社会、谋求向上发展的既定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常与人打交道的应用型学科亦是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心理状况就代表了青年群体的心理倾向。所以,鉴于对象的复杂性、特点的多样性,思政心理学必须要采取非凡的研究方法、独特的研究视角、新颖的研究工具等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技术,才能适应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望,实现自身从传统型向现代化的渐进转型。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之中,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依赖资源优势、领导力量、思政团队等,积累了一系列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工作经验和传统,其中自觉不自觉地有心理学发挥的独特贡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通过对人心理现象的刻画描述,用以研究总结出一般的心理认知规律、原则和途径,较为精确地掌握不同对象心理运行轨迹和先知预判,有的放矢地采取靶向治疗的思政内容、方式、原则,避免一刀切、一勺烩的机械化做法,从而势必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实效性。

(三)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时代新人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一方面思维敏捷、活力旺盛、创造力强,具备开辟崭新领域和探求高深学问的良好要件,但另一方面,他们多数心智未开,正确价值观尚未定型,心理免疫力和承受力弱,极易受到不良思潮的荼毒侵害。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诸多新型的难题,也为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时代新人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客观上提高了教育成本和育人难度。我们要看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一场纷繁复杂的战略任务,这也是思政心理学所要承担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必将在培育心理健康的时代新人和国家英才的新时代理论和实践中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融入高校育人的路径探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与时俱进,担当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作为学科的内在生命,与时俱进亦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实现跳跃、超越之蜕变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使命,把立德树人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他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实现与时俱进的内在需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同时也点明了其在新时代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使命,即落实立德树人的总要求,这既是对其提出的硬性要求,更重要是灌注高校德育工作一体化的谆谆期望。

(二)高校教师应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提高育人科学性和实效性

高校育人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单单表现为对校园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更重要的是对受社会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化解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困惑,尤其在社会加剧转型的现今时代。而在高校中肩负这一重任的首要角色就是教师群体,他们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主要矛盾的主力军。由于这种极为重要的责任,高校教师就必须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这既是摆脱部分教师偏重学科知识而忽视心理学理论涵养这一现状的最好方法,也是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多种不良心理现象的有利法宝。

(三)大学生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小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

在“内化”这一层面,相当于皮亚杰的“同化”期,关键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协同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意志实况具有清晰的认知,并据此因材施教,选择合情合理的心理教育方法,设计兼顾不同学生的教育内容。学生要自觉消化和吸收心理学知识,增强对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采取心理暗示、情境强化、环境渲染等主客观方式,实现自我心理教育。而在“外化”这一层面,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引领大学生走出功利化、走向价值化。这一过程的最终指向就是引导大学生自觉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自我和社会,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追求正当个人价值的同时,向往社会价值的道德境界,树立为人民立学致用的胸怀,从具体、历史之中把握爱国主义的涵义,真正地把小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从而有效地抵制各种有害思潮、不良诱惑的侵袭,自觉地在心中树立标尺,占领积极健康心理环境的高地。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2]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3]李小薇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4]董杰:《再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作者简介:

赵雨萌(1996—),女,汉族,山东日照,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