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评教困境 构建“双向反馈”机制

2020-09-10王娴陈冉沈阳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1期

王娴 陈冉 沈阳

摘要:学生评教制度是高校教学质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从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对学评教困境进行考察,其次基于学生意愿在学评教制度中引入 “双向评价反馈机制”,意在促进师生间双向信息沟通,使学评教制度能够真实反映学生意志与教师教学水平,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学评教;双向评价反馈机制

一、引言

学评教制度是高校学生利用一系列评价指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制度,旨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管理、保障学生学习利益。我国学评教制度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高校,至今已成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现实实施过程中其公允性和科学性仍遭质疑。目前,国内对学评教制度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制度经验的评价和对国内制度的分析建议,例如梅萍、贾月的《近十年我国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问题研究述评》,别敦荣、孟凡《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但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内容结构的定性分析和制度改进的大方向,关于学评教制度具体改进措施的研究仍然较少。本课题即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 “双向评价反馈机制”,试图通过构建新的指标体系以搭建师生双向联系,破解我国高校现行学生评教的困境,有效弥补目前高校学评教制度空缺,从而充分挖掘学评教机制的潜在价值。

二、调查对象描述性分析

(一)调查样本数目与结构

本次调查问卷总共发放问卷192份。收回192份,有效问卷数达184份,有效填写率为95.83%。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情况如下表:

(二)学评教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学生评价教学过程为核心的学评教机制,既能够阶段性地进行合理的教学监控,提升教学质量水平,又能够搭建起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桥梁,更好地保障学生群体的教育利益。然而,目前各院校学评教机制运行效用并不尽如人意,不仅暴露出系统固有的技术及指标设置不合理等客观问题,也放大出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权责不明晰、态度不端正等主观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学生群体样本中多数受访者对参与现有学生评教制度的积极主动性并不高,较不积极与非常不积极的比例占到受访学生的6.52%;表示一般性态度的受访者比例为37.5%;只有16.3%的受访者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这表明学生现有高校学生对学评教制度参与意愿度较低,且对评教质量存疑,机制运行过程中尚存漏洞与不足。

为提高学生参评意愿,弥补学评教漏洞,发挥学评教制度的实际作用,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学质量,达到优化高校教学发展工作的目标,要科学分析学评教体系现状,归纳机制运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破解学评教现有困境,提出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措施提供现实基础。

现将存在各类问题进行归类,从机制参与者和机制设计者两大层面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1参与者层面

(1)自我认知度和重视度低

在目前学评教机制中,无论是作为课程和教师的评价主体的在校学生,还是受到评价机制监督的任课教师,均在认知度层面表现出认知和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学校缺少有效的教育宣传,二者本身对该机制的了解程度较低,不清楚学评教机制的价值和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对学评教结果不透明、不严格的处理方式也易导致学生对学评教方式的认知产生较大的偏差。

(2)效益感知度和积极性低

在目前学评教机制中,最关键的反馈体系极为欠缺。学生群体作为学评教的评价主体,却无法得到及时、客观的教师反馈,学生效益感知度低,从而产生“参与学评教与否对自身学习没有什么作用”的消极心态;而教师群体作为评价客体,

个人绩效评估与学评教结果挂钩,却存在无法从学生处获取有效评价信息以改进教学的问题。因此,学评教制度改善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大打折扣。

2 设计者层面

(1)评教次数设置不合理

现有学评教制度多数采取一学期两次的评教频率,在课程期中和期末各设置一次,或是仅仅设置一次。这样的评教次数设置难以快速反映阶段性产生的教学方面的问题,不具有时效性,无法及时地反映真实情况。

(2)评教时間安排不合理

目前学评教时间通常安排在在课程期中和期末,与考试冲突易导致评价群体产生完成任务的心态,评分仓促,难以准确反映课程情况。

(3)评教内容缺乏针对性、指标设置不合理

目前学评教指标设置较为空泛,问题描述单一刻板、繁复冗杂,易导致评价主体产生厌烦情绪;同时未有效区分不同课程的课程性质,易导致评价不到位、不客观。

(4)评教结果不够透明公开

反馈机制的缺陷导致学生群体无法收到教师在授课层面的有效回馈,无法观察到学校在对待评教结果上的端正态度,容易打击评价主体的评价积极性。

三、破解对策

在改革学评教体系意愿度的调查中,分别有19.57%和48.91%受访者表示完全支持或基本支持现有学评教方式的改革;表示一般性态度的受访占比30.98%;只有0.54%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支持现有学评教方式的改革。因此,为破解学评教现有困境,真正发挥学评教机制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改进作用,本课题组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建立“双向反馈”机制,打通师生交流渠道

实践经验证明淘宝购物评价模式能有效解决消费者和生产者沟通问题。在针对教师反馈情况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影响调查中,23.37%表示有积极影响,32.61%表示有较多影响,36.96%表示影响一般,而只有1.63%表示不影响,可见教师反馈对学生学习的提升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参考淘宝购物评价模式建立以师生为主体的“双向评价反馈机制”。在此机制中,学生是教学服务的“消费者”,教师是“生产者”,教务处发挥着“监督管理”的作用。同时评教内容向学校师生公开,其结果可以为未来选择该课程该老师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

作为“消费者”,学生需在体验过教学课程后按照给定的评价指标在评教平台上对任课教师做出评价,并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实名或匿名的方式进行及时反馈,使任课教师了解自己目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以便后续改进。

作为知识“生产者”,教师不可单向输出,还需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反馈。教师可以根据该机制的教师端口得到的学生评价时了解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学生意见和建议做出适当调整、给出反馈。这有利于促进师生双向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形成“以学促教、以教促学”的良性循环。

作为第三方监督管理者,教务处应为师生构建有效的“双向反馈”平台,引导师生积极参与评教工作,并对评测结果进行管理。

(二)构建多元化的评教指标

建立合科学、规范、有效的评教指标也是关键。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期末评教形式依据上课形式不同分为理论评价和实验评价,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教(赋分制),但是学评教的指标体系依旧缺乏区别性,难以反映不同课程的特点,不能准确地反映所有老师的教学水平[1]。因此,制定评教指标时,应当根据课程特点,在包含通用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不同类型课程的特色指标[2]。可以适当赋予教师增添自己感兴趣、关心的指标的权利,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核心为导向,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评教指标,有效地发挥出评教机制的真正作用。

(三)推动学生评教常态化

鼓励学生提交有效的评教信息,使评教过程常态化,形成“评价—反馈—再评价—再反馈”的良性循环。从本次学评教频率偏好调查结果来看,37.5%的受访者只能接受期末一次的学评教频率,44.57%的受访者能接受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的评教,占比10.33%的受访者偏好进行阶段性的评价。

目前,浙江财经大学学生评教的时间安排在期中和期末。为提高学评教的效率的同时保证学评教的质量,本文建议除这两次评教外,利用技术手段增加评教次数,学生可以在评教平台上随堂反映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针对性改善教学效果的意见,例如教师对某一知识点的讲解未能让学生完全理解,需要更深入细化的讲解。随堂评教并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对该课堂有意见和建议的学生进行评教即可。教师挑选其中有价值、针对性的信息进行回复,增加师生课后有效互动。教务处可以通过后台监测对累计多次提交有价值的评教信息给予积分,定期对评教积分高的学生给予奖励[3],从而提高学生评教的主动性,提升评教的有效性。

(四)注重维护学生隐私,保证评教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在对关于教务处的责任要求的调查中,受访者希望其能做到:(1)积极引导师生参与学评教工作;(2)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及各指标的权重;(3)保护学生隐私及账户信息;(4)及时公示披露学评教结果;(5)构建客观有效的奖惩机制等内容。其中“保护学生隐私及账户信息”的诉求,占比达89.13%。

学生隐私及账户信息的有效保护正向影响学生参与的学评教积极性和评教结果的客观真实性。现有评教平台中,学生评教的账户都是实名化注册,为了保证评测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无后顾之忧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教务处应承诺并保证对评教者的信息绝对保密,教师仅能了解自己的评教结果及学生留言这些信息[4],避免其他因素对评教结果的干扰。

参考文献:

[1]俞禄生,简祖平,周兴元.职教集团——职业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09):19-20.

[2]高艳利.试论发展性学生評教体系的构建[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1):204,206. DOI:10.3969/j.issn.0476-031X(z).2019.01.135.

[3]姜峰,郭燕锋,杨玉浩,郭燕纯.破解学生评教困境的理性选择——构建学校、教师与学生“利益共享”评教机制[J].当代教育论坛,2018(06):66-73

[4]陈小军.采用网上“全天候”评教的可行性构想[J].教学与管理,2005(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