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建设研究
2020-09-10徐绘冯宏伟冯宏图
徐绘 冯宏伟 冯宏图
摘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和谐社会背景下,青年参与社会建设的主要形式,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梦实现的需要,对于青年的个人成长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近些年来,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其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但在志愿服务中,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为此必须要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的问题出发,探索更加全面、完善的激励机制,更好的吸引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
一、前言
激励作用能够为一件事情的完成提供动力支持,激励机制的运行是为了使激励措施更好的执行,并获得想要得到的结果。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就是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树立信心,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这些支持不仅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而要使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顺利建设,并体现出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就需要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科学化的措施完善激励机制的建立。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
在志愿者队伍中,高校大学生可以说是主力,同时也是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持。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有助于全社会积极响应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是相符合的。
(二)符合服务型政府建立的需求
如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全面推进,注重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并提高社会的公共服务以及管理职能,与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与我国服务型政府建立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1],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效果。
(三)有助于青年志愿者活动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發展
当前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还处于发展的初级,对于青年志愿者的服务行为缺少完善统一的约束制度,使得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在进行服务活动时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要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使志愿活动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保证青年志愿者活动能够长久的开展下去。
(四)有助于青年志愿者自我价值的顺利实现
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人的需求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2]。对于低级需求,一般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但是其满足后就无法很好的激励人的行为。而高级需求的满足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人的行为具有持久激励的作用。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浅,社会认知不足,对于世界是充满好奇的,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的建立则是其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求,能够为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活动更具活力。
(五)能够有效的维护志愿者组织
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中,队伍人员的构成比较单一、并且服务水平和参与情况也不理想,主要是缺少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机制。所以要维护志愿组织,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十分重要方法,能够满足志愿者服务的要求,并尊重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行为,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进一步扩大青年志愿者队伍,并逐步提升其整体素质。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问题
(一)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一些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是有目的的
一些大学生并不是完全的奉献自我和服务社会,其更加注重志愿者活动之后能够获得荣誉,比如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后获得优秀毕业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奖学金的评选等[3],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比较普遍的。
(二)有些高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强制性的
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形象,强制要求和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使得学生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积极性不足,缺乏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样一来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质量也必然受到影响,形式化情况严重,影响大学生在社会服务中的激情,并且还会降低大学生在服务奉献社会中的主动性。
(三)一些大学生志愿者过分注重服务的补助
志愿服务活动中一旦出现服务补助不符合其心意的情况,就会表现出不满的情绪[4]。不同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补助标准是有差异的,对于补助比较高的服务活动,参与人数多,积极性高,而对于补助低的服务活动鲜少有人过问。这些都需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并且要对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行思考。
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建设策略
(一)提供保障性的政策支持
在招募志愿者时,组织部门需要对志愿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进行满足。志愿者组织要科学合理规划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休息、进食时间,使志愿者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同时维护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对于路途比较远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需要有带队老师,并为志愿者购买统一的保险。
与此同时,大学生志愿者的机构、项目多,在招募渠道和信息共享上存在不足,影响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效果以及主动性。为此高校中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建立学校的志愿服务公众号,对于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并组织志愿者的培训、发放补助等[5],使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问题得到妥善的处理。
(二)完善志愿者服务的法律依据
为保证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合法权利,更好的激励志愿者的行为,要建立完善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法律法规。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的合法性是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很多大学生在志愿者服务中受到权益的侵害,还有些恶意套取志愿者服务的情况,严重影响大学生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财产以及人身安全。所以必须要完善关于志愿者合法权利的法律法规,通过严格的法律手段约束和处理不正当服务对象的行为[6],为志愿者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服务环境,并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志愿者服务活动中。
(三)制定满足志愿者心理需要的激励方法
为了解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真实想法,志愿者组织负责人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网上征询、实地访问等方法进行调查,了解志愿者的心理需求,并制定多样化的激励方法,使大学生志愿者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需要注意,激励机制要客观、公平、公正,适应不同志愿者的心理需要,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的信心。也就是说,高校要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机会与空间,可以为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学生提供在岗培训,为其颁发荣誉证书,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志愿者等,通过多样化的激励与奖励,提高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此外也需要注意志愿者组织负责人的精力、时间等。
(四)积极引导明确志愿者服务定位
在大学生核心价值理念的形成中,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重要的组织机构,大学生志愿者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上进心,有承担社会责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意识。作为高校要积极正面的引导,对志愿者的服务形象和精神进行宣传,可以进行组织宣讲,开展表彰大会或者在校园中张贴海报等方式进行宣传,也可以邀请优秀的志愿者分享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经验,或者由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将优秀的志愿者服务事迹上传到大学生使用比较多的平台上[7],如微信、微博、论坛等,更好的引导大学生对志愿者的角色进行定位,使其认识到志愿者对于社会发展建设起到的关键作用。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成功人士、团体组织的公益活动营造志愿者服务氛围,让志愿服务扎根于學生心中,让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志愿服务组织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
(五)做好大学生志愿者的教育培训
如今大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比较良好,而且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是在关爱和宠爱下长大的,即使有一定的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些大学生不会扫地、擦玻璃、帮助老人换洗衣物等。所以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前,要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免费的服务培训(如图1),为他们传授专业化的学习内容与工作经验,对于考核中表现优异的大学生志愿者可以优先录用。通过专业化的教育培训,使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更好的在今后的志愿服务中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六)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评估体系
志愿者服务评估体系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效果检查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评估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据志愿服务的意图、目的、内容与方式等进行[8],从而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建立数据库,将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数据录入其中,实现服务活动数据化管理,并运用数据对在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以此作为学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评选的重要依据,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激情。
五、结束语
综上,现如今,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人数增多、规模扩大,服务社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服务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这就要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措施与方法,更好的调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发挥其能力作用,为志愿服务增添活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罗马亚.浅谈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建设[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11):295-296.
[2]杜雨萱,梁超,金黎明,瞿李瑶,吴小博.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活动激励机制现状调查及改善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 2019(30):18-20+22.
[3]董作峰,宋言,袁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9(09):210.
[4]王春霞.大学生国防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1(04):135-138.
[5]杨恩正,王彬.大学生党员“社工+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18(03):240-241.
[6]褚乃媚.浅谈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J].西部皮革, 2018,40(08):153-155.
[7]韦丽娃,谷昭阳,张雪.如何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自主创新意识——辽宁高校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机制探究[J].大学教育, 2015(08):86-87.
[8]胡媛,徐蔚玲,朱俊宏.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