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和药物安全性分析

2020-09-10王小玲刘玲玲鲍梦馨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心源性溶栓神经功能

王小玲 刘玲玲 鲍梦馨

【摘要】旨在观察和分析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疗法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使用安全性,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選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间来我院就诊治疗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60例,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给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综合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溶栓疗法,对比两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临床效果、神经功能缺失水平(NIHS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早期临床治疗效果和NIHSS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都较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技术治疗后其临床应用效果明显好于低分子肝素钠溶栓,且安全性好,有效地帮助改善患者中枢神经功能,提高血管再通率。

在我国临床心脑血管性疾病中,脑栓塞患者占比大约1/5,其中以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为主,发病急,梗死面积大,导致患者中枢神经功能严重受损,危险程度较高。严重的患者可能会进展为出血转化,威胁到患者的生命[1]。心源性脑栓塞的栓子源于心脏,形成栓子的时间较长,一旦在脑部栓塞就不宜溶解,容易引起脑出血。为降低病人神经功能的损伤,及时采取溶栓疗法是临床上的首选治疗。因此,本研究以患者的发病状况为基础,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来治疗心源性脑栓塞,分析研究其临床作用和药物安全性。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研究选择于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2010年版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对照组男17名、女13人、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0.12±6.31)岁,NIHSS评分接受治疗前平均为(47.23±12.98);观察组男15名,女15名,44~78岁,平均年龄(59.38±5.97)岁,NIHSS评分接受治疗前平均为(48.31±11.74)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基本信息,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分析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医学检查确定患者为心源性脑栓塞;②患者或者其家人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③第一次确诊发病,并在4.5个小时内立即进入医院治疗。

排除标准:①经脑部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内动脉粥样硬化者;②经心脏检查后发现患有房颤、心瓣膜病、心内膜感染等;③既往有出血倾向,血小板低于10×109/ L者[3];④患有治疗药物禁忌症者;⑤患有恶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等。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立即予以脑保护,营养神经,控制血压和清除氧自由基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疗法,剂量为 4100u /次,1次 /12小时。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替普酶溶栓疗法,按0.9 mg / kg 计算治疗药物量,最大剂量不超过90毫克,采用静脉推注给药,1分钟内给予用药量的10%,剩余90%则采用静脉滴注方法,在1小时后完成药物滴注。为了降低出血的危险,两组患者于治疗24小时后,均进行脑部CT检查,观察是否发生脑出血迹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恢复的进展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得分越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愈低、恢复越好。

临床治疗效果基本评估标准:①显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神经功能恢复基本正常;②有效:患者症状显著改善,神经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恢复;③无效:患者既无症状改善,神经功能也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的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分析

采用s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x±s)取值表示,组间比较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总比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疗法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后 NIHSS的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较治疗前NIHSS评分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同期出现的概率均低,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根据诱因不同,脑栓塞可以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疾病两类,其中心源性脑栓塞是临床神经内科患者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发病急、预后差的特点,临床表现进展迅速,可在数分钟内达到高峰期,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并因心源性血栓在心脏部位形成,形成时间长,栓子不易溶解,血管再通率低。现有研究表明,阿替普酶对心源性脑梗死的治疗有较好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神经功能受损[4]。阿替普酶主要用途是用于溶解血栓,主要由糖蛋白构成,其赖氨酸残基和位于血栓中的纤维酶原蛋白残基结合,可以选择性地有效促进患者纤溶酶原的激活,提高患者的血栓的有效溶解率。

该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观察组从临床治疗效果及NIHSS评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临床患者的不良反应临床发生率都相对较低,差异不大,且不具有任何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使用阿替普酶溶栓疗法的临床安全性,符合既往研究。综上所述,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比低分子肝素钠溶栓药物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有效地帮助改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提高大脑血管再通率,具有临床研究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詹丽霞,陆青.听觉统合训练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康复疗效评估[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5):195-196.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146-153.

[3]李水仙,郑维红,庄晓荣,等.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对比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10):843-847.

[4]李洪君.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比照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7(4):25-26.

聊城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山东聊城252000

猜你喜欢

心源性溶栓神经功能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糖尿病是猝死“黑手”
怎样远离心源性猝死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阿替普酶在50例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