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椎病影像技术诊断及应用价值研究

2020-09-10胡鹏程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螺旋CT颈椎病

胡鹏程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病影像诊断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及研究分析。方法:将2016年1月到2020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将该时段内我院中录入的颈椎病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CT诊断和DR诊断,对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度进行分析,同时记录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医学指标,探究组间差异。结果:在本次实验结果中,CT中30例颈椎病患者的总检出率为27(90.00%),其中误诊率为1(3.33%),出现2例漏诊状况,其诊断准确度高于DR诊断的21(70.00%),数据差异显著(P<0.05)。而在检查结果中显示,DR檢查方式的检查时间、检查费用均低于CT检查,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开展颈椎病患者的诊断时,应用16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诊断,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诊断效果,而DR虽然诊断准确率低于CT检查,但经济学价值较好,能够缩短检查时间,临床上可酌情应用。

关键词:螺旋CT;DR诊断;诊断方案;颈椎病;影像学诊断

颈椎病在目前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发生这种病情的主要原因,与患者颈椎软骨退行性病变,有较为密切的关联临床上的颈椎病发病率大约为3.8%~17.6%左右,并且随着近年来现代人群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转变,而这种病症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病情早期做好颈椎病的诊断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极为重要[2]。就目前来说,CT以及DR检查对于颈椎病的诊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产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本次研究中,探究将DR和CT应用于颈椎病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运用价值并将结果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到2020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将该时段内我院中录入的颈椎病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CT诊断和DR诊断。研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介于26-56岁之间,平均年龄(39.1±1.2)岁。

本次研究中由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录入EXcel表格确认其临床可比性,患者资料具有良好可参考性,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CT:本次研究中CT检查选择西门子Sensation 16排螺旋CT建议对患者进行检查,患者在进行检查时保持仰卧位,采用横断片进行摄片,患者层厚以及层距均设置为3mm。自颈部1椎体上缘开始向患者的胸1椎体进行水平持续扫查,在扫查过程中摄取骨窗以及软组织窗,图像在扫描完成后,选择C2~C7椎间隙进行重建,重建层厚以及层距分别设置为1mm。

DR:在对患者进行DR检查时,选择西门子DR数字化X光机进行检查,患者在接受检查时保持站立位,对患者的颈椎正侧位进行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照过伸过屈位或双斜位。

1.3 评价标准

进入所有患者的诊断准确例数后,计算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实验数据由医务人员应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中产生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标准差)形式记录,应用T值检验,产生的计量数据采用(%)形式进行记录,应用X2检验,最终结果与P值对比,确认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对比

在本次实验结果中,CT中30例颈椎病患者的总检出率为27(90.00%),其中误诊率为1(3.33%),出现2例漏诊状况,其诊断准确度高于DR诊断的21(70.00%),数据差异显著(P<0.05)。

2.2 两种诊断方式的医学临床指标对比

而在检查结果中显示,DR检查方式的检查时间、检查费用均低于CT检查,组间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椎间盘变性或者椎体骨质病理性改变而导致的一种退行性疾病,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和节奏的逐渐转变[3],颈椎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发现 DR以及CT对于颈椎病均有一定的诊断优势,两种诊断方式互为补充,而CT检查中的三维重建技术,还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诊断准确率[4]。除此之外,DR诊断颈椎病的早期征象为颈椎的生理曲度改变,但这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相较于CT诊断来说明显更低,CT诊断对于椎体后缘增生以及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均有一定的效果,所以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DR以及CT诊断的诊断准确率均可在临床上作为参考,在临床上建议将DR以及CT联合应用于颈椎病的检查中。这样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的病情得到进一步的改善[5]。

综上所述,在对颈椎病患者进行诊断时,将螺旋CT应用于患者的诊断中,能够获得良好的诊断效果,而DR检查虽然存在一定的误诊可能性,但这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也可达到60%以上,并且相较于螺旋CT来说DR的经济价值较为良好,能够缩短患者的检查时间,所以在临床上医务人员可酌情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捷. DR、CT、MRI三种影像技术早期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8):16-17.

[2]周浩. DR、CT、MRI三种影像技术早期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1):135.

[3]欧阳林, 脊柱退变相关血管病发病机理、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 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2017-06-17.

[4]余忠艳. 颈椎病影像技术的诊断标准及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09):149+157.

[5]董福龙. CT及MR影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及术后脊髓功能评估中的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

合肥市滨湖医院CT室  (安徽合肥 230000)

猜你喜欢

螺旋CT颈椎病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四式一运”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脑垂体瘤中的应用探究
螺旋CT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作用探讨
肾损伤严重程度的螺旋CT诊断分级方法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螺旋CT与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阑尾粪石征象对儿童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钛项圈治颈椎病有科学依据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