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中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2020-09-10杨春丽
杨春丽
摘 要:关注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教育从业者始终需要贯彻执行的工作任务之一。高中寄宿学校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压力,对于这群正处在青春期阶段的学生而言,是需要正确的心理疏导。对于高中寄宿学生而言,是极易形成各类心理方面的问题:压抑逆反、孤独厌学、攀比负重等。因此,本文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分析高中寄宿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以此来探索建立高中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模式的策略,积极应对高中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疏导问题。
关键词:高中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引言:我国城市、农村地区有着大批量的高中寄宿学校,从整体方面来看,高中寄宿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其中学习方面占主要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關注度较低。从模式上看,我国暂不具备完善的高中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模式。因此,为了给高中寄宿学校学生、乃至所有的学校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问题解决渠道,我们应当从高中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模式的构建方面出发。
1.高中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
1.1高中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第一,压抑逆反心理。一般情况下,高中寄宿学校采取的是半封闭甚至是封闭式管理模式。在相对密闭压抑一味追求教学质量的学校里,存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下,虽然在学校内部接触不到有害于学习的不好因素,但是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处于一个压抑的环境当中,不利于其创造创新能力的塑造与发挥,甚至严重的情况下,学生内心产生极为严重的压抑逆反心理。
第二,孤独厌学心理问题。高中寄宿学校,学生普遍有以下几个共性特征:家长工作忙与学生接触时间少、学生生活独立性较高,学校离家远。寄宿生缺少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和机会,父母给予的情感反馈较少、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寄宿学校高压管理的背景下,学生在长期的寄宿学习生活中,始终属于“学习、休息”的状态、学生很容易产生孤僻厌学的情绪问题,当这种心理问题没有办法及时加以排解的话,有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三,不正确的攀比、负重心理问题。在高中阶段,学生由于外在因素,如家庭环境、外貌、着装等方面的差异化,在同学之间,形成了不正确的攀比之风,学生由于自身外在因素与同学的差距而自卑、焦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一般,对于学生而言,长期承受家庭经济负担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负重问题,对于后期的个人成长和金钱观念塑造方面,是非常不利的。
1.2高中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第一,学校管理缺乏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对学生而言在校内生活期间,心理问题不能找到正确的对象去帮自己疏解、解决,长期下去,更为严重心理问题的产生概率极大地增加了。其次,高中寄宿类型的学校,在升学压力大的形势下,其不完善的教育理念造成了其管理模式的偏向性较为严重,即:一切向学习看。在学生的学习管理方面下极大的功夫,但是,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关注度较少,教师、学校方面的忽视,使得学生不易得到有效的干预,从而加剧了其孤独厌学、压抑逆反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后,高中学生在寄宿学校学习阶段内,没有较多科学的课外活动机会,使其缺乏了有效抒发情绪问题的渠道。
第二,家庭方面,缺少为学生提供正确心理健康成长的外在环境、以及心理问题抒发、排解的渠道。大部分高中寄宿学生存家长工作忙与学生交流少的问题,由此可见,寄宿类学校的学生,学校、家庭生活时间比例差距大,如“四周学校生活、两天家庭生活”的情况较为常见,甚至部分学生在这两天的家庭生活中,仍然不能见到父母,使得家长与学生之间存在情感疏远方面的问题,而且,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去了寄宿学校后,忽视了自身的教育角色,导致二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学生不能跟家长反映自身的情况,最终导致其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其次,部分家长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不重要、不严重。具体来讲,部分家长自身不具备正确的学生心理健康专业认知,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暂时性的,在学生对其反映在学校遇到各方面问题影响其情绪、心理方面时,采用不合理的方式对待学生,如不正确的疏解方式、糊弄的方式,使得学生不认可家长的处理方式,但是又无法疏解情绪、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最后,部分家长一直向学生阐述身为家长,为学生如何努力、如何辛苦的事实,加剧了一些本身心理极为脆弱的学生的心理负担,认为是自己导致家长所面临的困境,从而造成了其心理方面的困扰。
第三,高中学生心理发育还不完全,对自我、外部的认知仍然处于一个待完善的状态,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始终处于完善的阶段,在这个期间内,仅凭学生一人之力,是无法正确看待自身所面临的外部、内在问题的。尤其是寄宿类学生,本身处于一个高压管理的外部环境中,其一人管理的情况下,心理问题产生的概率极大的增加了。
2.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构建高中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
2.1引入专业的心理教师或心理医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方式。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的积极面,积极心理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寄宿生身心素质,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空间;有利于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高中寄宿学校需要完善自身的外部环境,即引入专业的心理教师、心理医生,了解高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成长问题乃至其他方面的内容,同时,针对学校管理这一方面,做出一定的调整与改变,做好科学的课时安排,让学生在校期间内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寄宿学校氛围,改变高压的管理状态,为学生提供情绪疏导的一个有效的渠道。另外,学校需要重视自身管理方面的改进创新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结合,加强在学生方面角度有关心理知识、情绪方面的问题需要及时找专业的心理教师、医生这一正确的观念,同时,以此为契机改变学生对心理问题这一方面的传统态度,为学生在校内寄宿学习生活,提供有效的心理教育专业渠道。
2.2加强对学校师资高中阶段学生心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
高中寄宿学校,教师是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对象。可以说,寄宿学校的教师,除了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也是其生活上、心理上的引导者。所以,高中寄宿类学校,需要改变其侧重学生学习的管理模式,将学生的心理管理也列入其管理工作重点内容当中。除了安排专业的心理教师、医生之外,学校也需要重視教师方面,有关高中学生、寄宿类学生心理内容的培训,如高中寄宿类学生极易产生的几类心理问题、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外在原因分析以及作为教师应当怎么做的内容培训,让寄宿学校教师在建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针对寄宿学校教师专业心理知识和能力方面,开展较为全面的培训,让寄宿类教师,能够具备初步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和引导学生排解心理问题方面的方法。除此之外,作为寄宿类高中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情绪体验,强调人要有足够的幸福感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主动创造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2.3高中寄宿学校需要创造家校合作机制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作为家长,其在学生成长阶段的角色是学校、教师乃至其他人都不能替代。高中寄宿学校,是全方位的封闭管理,这是其管理的优势,一定程度上,也是其弊端所在。因为,为了发挥其优势,解决弊端所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当创造一个家长的版块,即让家长能够参与到寄宿学校学生管理中,如探访学生等,除此之外,教师、家长之间需要有有效的沟通,针对学生在校、在家情况有高效的沟通,针对学生心理方面的管理有高效的沟通,最大程度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成长外部环境。
结语:综上所述,寄宿学校,尤其是高中,学生的压抑逆反心理、孤独厌学心理、攀比负重心理等各类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较高,也是较为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类型。因此,高中寄宿学校,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要引入专业心理教师、医生,加强对本校教师有关学生心理内容的培训以及创造家校学生心理成长合作机制,从上述三点逐一完善,为寄宿类高中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外部环境,旨在引导其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少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J].教育革新,2019(11):16.
[2]殳健.农村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9.
[3]侯思飞.寄宿制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2):94.
[4]孙福.谈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8(16):25.
[5]阳志平彭华军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04
本文系漳州市第五期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关于高中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与对策》的预期成果,课题立项号:zdy1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