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策的调查研究

2020-09-10黄婧雯

大学·社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对策措施乡村振兴大数据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该战略为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力量。乡村对人才的需求,倒逼高校改变传统应试教学,构建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努力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输出科技。本文就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对乡村振兴战略重要作用的认识,如何在以社会实践中采取具体有效对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研究发现,高校应注重实地走访、现代技术应用、传递知识、传播环保理念四方面。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作用;走访调研;大数据;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2-0140-03

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需要全面贯彻落实。高校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其中,高职院校有其独特的优势,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和经验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针对高校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为新时代高校更有效地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和经验总结。

李丽娜等学者指出了高校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王姮等学者分析显示,农村地区人均收入水平随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1]。吉林财经大学学者高悦竹则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及教育精准扶贫问题 [2]。

综上,目前国内对高校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还比较简单,多数研究者是站在高校的角度谈服务,而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缺乏前瞻性和全局性,而且很多建议与对策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同时,也很少有学者到基层进行实践。

二、高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所面临的困难

(一)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上缺乏主动性

高校更多地将职能聚焦在知识传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在社会服务上着力不够,尤其是本科类研究型高校较少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行动中;即使有,也主要是一些培训活动,形式单一,数量少 [3]。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急需注入高校的师资力量,尤其需要实践性较强的职业院校师生加大力量,组织开展针对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知识普及和各类营销、生产等實用型知识培训。

(二)高校给予乡村各类人才及帮助的力度不够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的步伐也在迅速加快,吸引了一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是农村中有文化、懂技术、有知识、高素质的一代,而农村中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农村留守人口的代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受制于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素质与年龄构成,加之农村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与城市存在差距。高校是知识和人才集中的地方,但在为农村提供人才和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等方面还较为欠缺 [4]。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团队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利用专业特点和技术优势,开展针对重庆市秀山县中平乡中寨村的实地调研,探索出高职院校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对策 [5]。

(一)利用师生资源实地走访调研,获取真实数据

村民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况是开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基础依据。学院师生团队在社会实践中,对中寨村242户村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设计《关于乡村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调查问卷》,挨家挨户进行大走访、大遍访、大回访,并生成线上调查问卷,依托互联网进行大范围调研。调研的内容涉及村民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并重点关注贫困户在“两不愁三保障”方面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村民的生活基本上实现了“吃穿不愁”,并在义务教育、住房安全、基本医疗等方面也得到了基本的保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村内留村老人妇女儿童较多且文化水平较低,劳动力欠缺且不善于抓住发展机遇;村内缺乏特色产业,村民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就业,导致村内经济发展迟缓;村内医疗设施不够完善,医疗水平较低,很难应对突发性重大疾病;村内道路建设较为完善,但因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来往车辆较少,村民出行不便,影响经济发展;村内网络信息发展不完善,村民了解时政和资讯渠道较为单一;村内群众性文化活动较少,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难度较大;村内商业服务水平较低,只有少数零散小卖部,无法完全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针对实地走访及网络问卷所搜集的数据,能更好、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当地政府开展精准帮扶。该学院联系当地各级部门寻求政策支持,同时紧握学院党员服务队研究扶贫方案,走遍大山的角角落落,与村干部一起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户一策”台账,从产业建立到基础建设,从确定扶贫项目到对接哪一家哪一户,从扶贫到扶智扶志,都进行了认真研究,让党的各项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生根。走访调研对高校学生来说是一门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学生志愿者通过躬行实践,将“小我”的努力融入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我”情怀中;同时也是一堂学以致用的实践课,志愿者们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项目分析与设计,有效地与精准资助系统对接,用科技的力量第一时间了解村庄困境和村民困难。

(二)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在开展精准扶贫工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及技术化水平 [6]。现今可利用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化技术与大数据技术,该学院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专业的优势,依托“芯屏器核网”,搭建精准扶贫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扶贫工作中的各种信息,有效提升精准扶贫的工作效率,为乡村发展规划制订方面提供大数据智能化决策服务,为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7];同时重点考察当地白茶种植基地、盆栽养殖基地、水产养殖基地,进一步了解各项扶贫措施的落地情况和扶贫一线面临的困难,亟待更多社会力量的投入和指导。

(三)利用知识力量,扶贫扶志创造美好

一是在思想促进方面,根据团队调查结果显示,有个别群众主动脱贫的意愿不够强烈,等、靠、要思想还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召集留村居民,开展理想与信念教育,积极努力改变农村农民中依然存在的落后思想观念。同时,建立校村共建创新党建基地,立足“扶贫扶志扶智”的总体思路,让院校更多的理论学习成果、科技成果、时政研究成果等辐射偏远山区,帮助贫困地区开展政治理论学习;高校广大师生到扶贫一线了解情况,通过乡村干部、驻村干部等特聘专家的指导,不断践行新发展理念。二是在教育促进方面,该团队开展“致力科技启蒙,展望美好未来”义务支教活动,向偏远山村的孩子讲解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VR技术等知识,展示智能AI音响、循迹小车、声控灯塔、无人机等科技产品,让孩子们体验科技魅力,激发其科技创新热情。此外,团队还积极开展了“励志自强、扶志扶智”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从本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志愿者分享自身成长故事,让孩子们坚守“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并向村民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帮助村民树立自力自强精神,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

(四)传播环保理念,助推绿色乡村

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加快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战略,综合治理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农村的生活设施,为农村农民打造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鄉村振兴战略的强有力支撑 [8]。学院实践团队通过集中宣传教育,尤其是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理念和知识,让村民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与村民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调动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免费分发垃圾分类垃圾桶,开设垃圾分类积分超市,唤起农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意识,以强化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四、结语

本文以高职院校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以具体村庄为例,总结出高职院校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对策。高职院校学生深入乡村,是高职院校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还是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闫政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原则与路径[J]. 乡村科技,2018(25):4-7.

[2] 李桐山.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J]. 中州学刊,2017 (12):1-6.

[3] 人民日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8-02-05(1).

[4] 文丰安. 新时代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战略协同推进的思考[J]. 新视野,2019(03):17-22.

[5] 李春仙. 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衔接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山西农经,2019(06):43.

[6] 范秉衡.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J]. 中国人大,2018(09):43.

[7]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2018,73(04):637-650.

[8] 朱宇航. 高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1):99-102.

(荐稿人:史成泽,宁夏工商职业院校财会金融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简介:黄婧雯(1989-),硕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发展。

猜你喜欢

对策措施乡村振兴大数据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预警措施探析
浅谈“社区图书馆”建设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