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几种常见错误的分析
2020-09-10吉珍华
吉珍华
摘 要:错题作为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的直接反馈,是教师教学的宝贵资源,对教师的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高中物理的几种常见错误入手分析了错题形成的几种原因,尝试找出应对策略,应用错题促进教师教学。
关键词:错题;思路;错误分析
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习题作为巩固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能够将学生掌握情况的好坏直观的呈现出来。错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常态,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只有在学生不断的犯错、教师不断的纠错过程中,才能达到对知识、规律的正确认知。教师要运用好错题,挖掘错题背后的“故事”,调整教学节奏,改良教学设计,让错题变“废”为宝。
1.死记结论,张冠李戴
例1.小娟、小明两人共提一桶水匀速前行,如图3所示,已知两人手臂上的拉力大小相等且为F,两人手臂间的夹角为θ,水和水桶的总重力为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θ为120°时,F=G
B.不管θ为何值,均有F=G2
C.当θ=0时,F=G2
D.θ越大时,F越小
学生思路:学生在研究D选项时,很明显这是一道力的合成的题目,老师在讲力的合成时总结过夹角θ越大,F合越小,故D正确
错误分析:夹角θ越大,F合越小,这个结论适用于两个分力的大小不变时。本题是一道三力平衡的题目,两个拉力的合力始终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两个拉力的合力始终不变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将一些结论拿过来就用,却不知题目中的定量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解题是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的变量与定量,切不可“拿来主义”。在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动态问题时,我让学生养成“三问”习惯:1.谁不变2.谁在变3.怎么变。
2.概念理解不透彻,感性思维难过渡
例2.画出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学生思路:因为物块所受拉力向左,故物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右。
错误分析: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阻碍的是物体直接之间的相对运动,与其他因素无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感性认识:一个物体受到某方向的拉力,就要向那个方向运动,从而收到与之相反的摩擦力,这是很多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固化思维,而本题恰恰不是,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理解不透,用生活中的感性认识轻易的替代了摩擦力方向判断的理性准则。
3.解题思路不严密,思维过程过于简单
例3.一辆货车以8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由于调度失误,在后面600m处有一辆客车以20m/s的速度向它靠近.客车司机发觉后立即合上制动器,客车滑行的加速度大小a=0.1m/s2,通过计算分析两车是否会相撞.
错误分析:追及相遇问题的临界条件是两车速度相等,而不能简单的判断后车停下时是否相撞。学生对运动问题缺乏必要的思维判断,没有运用临界条件的解题思路。
4.物理规律一知半解,解题习惯过于随意
例4.“蹦极”是一项非常刺激的体育运动,某人身系弹性绳自高空中P点由静止开始下落,如图所示,a点是弹性绳的原长位置,c点是人所能到达的最低位置,b点是人静止悬挂时的平衡位置,则在ab段和bc段速度、加速度如何变化?
学生思路:人到达a点时,绳开始拉升产生拉力,根据F=ma,绳拉升量不断变大,拉力不断变大,所以加速度不断变大;由于拉力方向一直向上,同样根据F=ma可以知道加速度方向一直向上,而速度一直向下,所以速度一直减小。
错误分析:公式F=ma中F应为合外力,物体的加速度取决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某一个力,不少同学在解题中加速度认为只由绳的拉力决定,忽略了重力的存在。本题错误的出现同时也是由于学生在处理力学问题时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受力分析,如果在遇到力学问题时首先意识到要进行受力分析,那么的这样的问题也就会大大减少。
在我们发现问题,找出“病因”同时应积极调整教学设计,将错题充分呈现在课堂中,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剖析,进行充分的讨论。当然教师还要有相应的变式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这样的纠错才会更加深入人心。学生犯错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应对这些错误,并找出相应的策略,让“錯题”成为物理课堂中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 郑志湖.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 刘晓艳. 高中物理易错概念的辨析与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09.
[3] 张茜雯, 孟令英. 高中物理易错题例析及相关对策[J]. 都市家教月刊, 2016(11):250-251.
[4] 黄君明. 错误资源在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利用策略 [J]. 中学物理,2014(03).
[5] 叶才琦. 高中物理错题的归因及纠正[J].教学与管理,2019.
[6] 俞有兵. 高中物理习题常见易错题解浅析[J]. 物理之友,2014(9):22-25.
[7] 陆艳芳.物理习题教学中错误的教学价值[J].物理教学,2015(11).
本文系昆山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