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风家训的教育价值探寻

2020-09-10邹学

大学·社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教育价值

摘  要:优秀的家风家训,不仅是一个家庭、家族世代延续的文化基础,也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文脉所系。江南翁氏家族始终秉持耕读立家、诗书传家的家风,谨遵绵世为善、情系苍生的家训,恪守廉介自持、忠勉报国的家规。探尋翁氏家族优秀家风文化的教育价值,对构建家庭和睦、改善人际关系、淳化社会风尚,乃至对当前的官德官风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翁氏家族;家规家训;教育价值;传承与弘扬

中图分类号:G6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2-0042-03

历史上,文化世家留下的嘉言懿行及家训家规可谓不胜枚举。家风的孕育和传递,家训的积淀与传承,无不体现了一个家族独特的文化品格。而晚清世家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常熟翁氏家族当属其中之一。“父子宰相,同为帝师;叔侄联魁,状元及第;三子公卿,四世翰苑。”如此功名福泽,实属罕见。与历史上其他显赫的政治、经济家族相比,翁氏家族不以追求权势、财富为目的,而以读书立学、著书立说为矢志,透过家规家训,始终追求书香门第的文化定位,追求人文教化的精神凝聚,重视家族的品行修养与文化传承,以诗书礼义累世相传,保持了家族持久延续的发展后劲。

家风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先辈留给人们的遗泽,是家族世代延续的文化基础,更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文脉所系。在当下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公共精神式微、人际交往淡漠、伦理价值失范、功利主义泛滥等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而这一切正凸显出家风研究,特别是对一些典型文化家族家风教育价值探寻的重要性。而传承与弘扬翁氏优秀家风文化,对构建家庭和睦、改善人际关系、淳化社会风尚,以致对当前的官德官风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一、翁氏家风家训的主要内涵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作风、行为规范、生活习惯等总和,以实践理性的样态表现在日常行为中的涵养教化,凸显着家庭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

(一)秉持诗书传家的家风

翁氏家族始终秉承“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富贵不足保,惟诗书忠厚之泽可及于无穷” [1]的家训。翁同龢在母亲许氏教导下,幼年便熟读诗书。清同治十年(1871年)12月,翁同龢致函同辈翁同祐:“望诸子、侄,皆读正书,作好人,无坠门户而已。” [2]翁同龢在同治十六年(1877年)写给其五哥翁同爵长子翁曾荣的一封家书中道:“早起以全力治所急之事,饭后至书房看书,晚访友人,略谈以疏其气。” [3]告诫侄子翁曾荣,读书要勤,切勿贪睡偷懒,荒废光阴。翁同龢在写给他的兄长翁同爵的心中勉励“奎孙读书要紧,先生不必太好,只须严而有年纪者。”(《翁氏家书》第15册),规劝兄长要及早教育子侄,传授知识,砥砺品行。值得称道的是,翁氏家族读书力学,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而是为了静心修身,报国承德。翁同龢在给翁斌孙的信中勉励道:“国恩何以报?祖德何以承?立身为学,何以日进而不坠?此皆切近之事,勉之哉!”(《翁松禅家书》第2集)

(二)谨遵情系苍生的家训

翁氏家族成员熟读古训,深知“百官为治”“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的道理,他们出仕后,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尽自己之所能,努力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翁氏家族家风家训有“立国民为本,匡时政在人”“司农慎金谷,第一恤民饥”之句。翁咸封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擢海州(今连云港市)学正,为官十载,捐八年俸银倡导利民善事。常驰驱风雪中,竟日不得食,亲核户口,剔除积弊。期间海州水灾,翁咸封冲风冒浪,乘舟渡民,全活者甚众。后积劳成疾,病卒任上。翁咸封去世后,士民哭送者数千人。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夏,时常熟、昭文两县遭百年难遇的旱灾,庄稼严重歉收,灾民达3万余人。是年五月,翁同龢因参与变法被“开缺回籍”,遇家乡遭大灾,饥民遍野,翁同龢心急如焚,万分同情灾民,但自己是一个逐臣,且为官清廉无有积财,便出售一些所藏字画、古籍帮助灾民。他向地方官员了解灾荒情况,偕众乡绅赶往县衙与县令商讨解决对策。他利用门生故旧广布天下的优势发动捐款资助难民,又致函私交甚好的江苏巡抚奎俊、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设法赈济。出于对翁同龢的敬重之情,二人接信后表示遵嘱照办,并很快发放了3000石赈灾粮米,赈济灾民2900多户。

(三)恪守廉介报国的家规

清正廉洁被视为“仕者之德”,是翁氏家族尊崇的官德。翁心存的书斋,名为“知止斋”,取自其诗《二疏故里》“禄厚贵知足,位高贵知止”,表明诗人克己知足、廉洁公正的人生修养。翁氏后人也以此为戒,谨守冷官风,清介自持。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乡人刘鹗为筹办山西铁路,向时任户部尚书翁同龢行贿5万两银子和数十件字画古董以疏通关节。翁同龢不为重金所动并斥其为“邪嵩”之举。光绪二十三(1897年)四月,俄国专使乌斯托穆斯克来华访问,向清朝主要官员赠送礼品,也送给翁同龢一份。翁同龢收到后,立即如实开单陈奏。后来他又向俄国专使回赠礼品,公私分明,毫不掩瞒。

翁同龢也始终秉承祖训“为官在勤,报国唯忠”。自1850 年(道光三十年) 翁同龢以拔贡第一进入仕途到1898 年(光绪二十四年)被开缺回籍,担任繁重公务四十年如一日,从不无故缺勤。在写给侄孙翁斌孙的信中,他坦露心迹:“恐惧修省,对案不食,所虑负国负民,不使一日闲放而已。”(《翁氏家书》第17册)。为了不“负国负民”,翁同龢勤勉为官,不得“一日闲放”。翁同龢为官数十载,亲历辛酉政变、中法战争、收复新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始终为国为民,匡正时政,公忠体国。

二、翁氏家规家训的现实意义

经过数百年孕育、形塑、发展的翁氏家族,其家风家训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光芒,是立身做人的行为标杆,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土壤。

(一)弘扬传统家庭美德

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而其中的仁、爱、孝、悌则是最为精髓的部分。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翁心存奉命典試浙江乡试,放榜后请旨回籍庆祝母亲75岁寿辰。途经苏州时,恰逢道光帝生母钮祜禄氏60大寿庆典,巡抚衙门正在举行庆祝宴会,大小官员身穿彩服贺寿五日。翁心存触景生情,思念高堂老母,于是恳求江苏巡抚陈銮题写了“彩衣堂”匾额,以寓二十四孝中老莱子“彩衣娱亲”之意,返乡给母亲祝寿时即悬于厅堂上方。自此,“彩衣堂”变成了常熟翁府的代称。优良的家教、家风是家庭建设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过程中,必须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

(二)促进官德官风建设

清正廉洁,谨守冷官风是翁氏家族的为官之道,翁氏家风家训强调“福禄贵知足,位高贵知止”。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南通的张謇前往常熟看望其恩师翁同龢。途中,张謇在江边看到一堆太湖石,经打听得知这些碎石原是明代大司马顾养谦的私家园林——珠媚园中之物。珠媚园几易其主,到清末已破败不堪。原来早在光绪十九年,狼山总兵朱鸿章将园中石头运至常熟,想送给当时权倾朝野的翁同龢,意欲攀附,不料被翁同龢断然拒绝。于是这些珍贵的太湖石被丢弃在江边,与泥沙为伍。张謇当时正在营建南通博物苑,便请好友、时任狼山总兵的李湘飄将石块运回,堆叠在苑坛内。其中最大的一块称之为“美人石”,造型优美。张謇特作《博物苑美人石记》一文,将恩师翁同龢高风亮节的事迹记于文中,并镌刻在美人石上,以颂其德,警示后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庄练评价近代人物曾说道:“清末高官显贵,差不多人人有钱,除非是翁同龢这样不事苞苴的廉介之士,然而这样的人却太少了。” [4]无疑,研习翁氏家风家训对当前的廉政建设不无裨益。

(三)淳化当前社会风尚

良好的社会风尚,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近年来,社会风气总体好转,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也出现了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而对照翁氏家族的家风家训,仍可给当下以不少启发。

翁氏家族成员历来以天下为己任,事关家国安全之事,义不容辞;坚持亲力亲为,尽其所能,至今为人称道。翁同龢在给翁曾荣的信中写道:“当前漕务日坏,数年中必有健吏来整顿之,米亏银欠,必成巨案,慎之。……善举必当量力为之,但不可效愚无知之人,舍命布施,毫无条理。公禁开石,议在必行。” [5]他教导侄儿曾荣做好公益事业,还在给侄孙的家书中写道:“居家以俭为主。饮食衣服不可过适。如小点心、小吃局,积多便费。至于衣服,真用得者几何?花样颜色,近于巾帼,切不可讲究。” [6]希冀儿孙居家以俭为主,做官以俭养廉。在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上,翁氏家族崇尚见客宜勤,待客宜敬。

三、结语

注重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家风家训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后人铭刻在心、代代受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传承和弘扬翁氏家族的优秀家风家训文化,使之融入时代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无疑有着文化滋养和现实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翁心存. 海虞翁氏族谱[M]. 常熟:常熟图书馆,1874:177.

[2] 翁同龢. 松禅自订年谱[M]. 常熟:常熟图书馆,1993:62.

[3] 周文晓编. 翁同龢年谱[M].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4:89.

[4] 金梁. 近世人物志[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56.

[5] 谢俊美. 翁同龢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5:132.

[6] 翁万戈,翁以钧. 翁同龢瓶庐丛稿[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2012:43.

(荐稿人:许冠亭,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强)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苏教师[2018]12号);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思政专项“中国传统家风家训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2017SJBFDY679);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翁同龢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6122173)。

作者简介:邹学(1981-),男,硕士,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价值
挖掘课本例习题教育价值的几点体会
“绳”采飞扬 顿悟绵长
小学数学概率统计的教育价值与教学例析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在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探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好师德才能培养出好的师生关系
浅析游戏在信息课堂中的使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