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以史载,史以文传

2020-09-10姚芳琴沈红梅

学生学习报 2020年13期
关键词:唐诗文本历史

姚芳琴 沈红梅

“昔夫子有云‘文胜质则史’故知史之为务,必藉于文。”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初中语文和历史学科内容贯通,适合跨学科教学。笔者尝试利用语文和历史教学的互通性,形成适用于文史结合学习的策略,进而优化创新教学方式。

一.“史”对“文”的积淀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文史结合法,是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和前提,是对作家、作品相关历史知识的必要补充,是知人论世的要求,也是学生鉴古知今、把握未来的良好手段。

(一)以史为眼,了解背景

任何文章都撇不开时代的烙印,都是以时与事为基本依托。时与事的有序编织便是历史。将历史知识融入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时与事有一个宏观认识,能够了解文章内容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增添文章的色彩底蕴。

(二)以史为纬,深化理解

浩如烟海的史实资料,是语文教学中的宝贵素材。历史知识的融入对接,便于学生了解文章中特定时空的社会环境、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促进学生积淀文化底蕴、开拓视野、启发思考。

(三)以史为经,培养情怀

语文课文的作者大多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富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中将作者所在的时空画卷融入展开,有益于学生理清作者落笔时的思绪,更加真切地体会作者忧民报国的情怀。

二.“文”对“史”的支撑

(一)语文教材为学习历史提供文本支撑

沈老师在《从唐诗看盛唐气象》一课中,借助诗歌《百花行》《忆昔》等让学生感受到盛唐的繁荣气象。从社会风尚、文化流行的角度说唐诗,讲出了历史味道,既减轻了史料的阅读难度,亦达到教学目的,让课堂更加灵动。

(二)语文基础为学习历史架起理解支架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体现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语文知识,才能去学习和理解其他学科。在历史学习的中,不乏大段的文言文材料,若不具备语文基础,历史再生动,也只能“对牛弹琴”。

(三)语文熏陶为学习历史注入情感支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历史素材的文本通过语文课堂情感的熏陶渲染,共情与进入情境的难度降低,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情思流畅,事半功倍。

文史结合实践探索

语文教材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从唐诗看盛唐气象》教学片段为例

1.视频导入,激發学生兴趣

视频中集合了许多学生十分熟悉的唐诗和诗人,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分析诗词,加深历史理解

师出示教材导言古诗《百花行》,这首诗是唐诗三百首之一,长安百花、风景相宜、处处酒与乐,描写的是长安城中人们赏花的盛况。让学生从唐诗内容初步感受和欣赏盛唐气象”。

紧接着,师出示诗歌《忆昔》《送和蕃公主》,让学生说一说获得了哪些关于盛唐的信息。

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理解诗意,感受盛唐的信息,南稻北粟黍,粮食丰产,农业发达。“齐纨鲁缟”说明手工业发展。“车班班”指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说明商业发达。而诵读《送和蕃公主》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公主和亲远嫁对民族之间关系的重要影响,感知唐太宗所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3.探究原因,培育家国情怀

师:为什么能有这样的盛唐气象,你能说一说吗?

生:疆域辽阔,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统治者的开明政策,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将唐诗融入盛唐气象,不但使盛唐社会显得更加丰满,又丰富了历史画面。同时,使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崇高的家国情怀。

(二)历史教材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借助历史脉络,品读诗词内涵——以‘两宋’为例的诗词微项目化学习”教学案例片段为例

驱动型问题:如何利用两宋古诗词的时代创作背景来品读诗词的内涵?

项目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名臣:文天祥、苏轼

词人:李清照

项目目的:通过品读诗词、历史背景两个环节最终判断诗词作者和所处大概历史背景,从而理解情感。

项目过程:

融史于字,趣味导入

师在黑板上书写一个篆文,请同学们根据猜想,在《过零丁洋》中找到对应的字。教师融史于字,从“叹”的字形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师继而解释“叹”字的演变。叹由口加莫组成,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难”的省略,造字的本义是因艰难困苦而发出抱怨的声音。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哪些诗句体现了“艰难困苦”的主题。从汉字的形体来探寻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体悟文本所传达的信息,进而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知人论世,深度理解

师出示统编语文教材宋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及创作背景。

背景熙宁二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由于作者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受排挤。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词为作者初到黄州时惊魂未定所作。

王开东在《深度语文》中提到:“深度语文文本解读的第一层是知人论世,即通过现实环境作者意愿来解读”。[1]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生平,才能窥见文本的真实,体会作品的深意。抓住“乌诗台案,被贬黄州”,可判断作者是苏轼。“乌诗台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对苏轼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学生通过认识这一历史背景,对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表达壮志难酬的寂寞苦闷和清高自许的人生态度会有更深的体悟。

由此可见,历史知识融入语文教学可以丰富文本阅读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内涵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历史是同语文学科联系最紧密的。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觉融入历史知识以辅助教学,以史促文,学文思史。

参考文献:

[1]王开东.深度语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220

作者简介:姚芳琴,研究方向:初中语文名著教学,单位:湖州市第五中学,

第二作者:沈红梅,研究方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单位:湖州市第五中学

湖州市第五中学  浙江湖州  313000

猜你喜欢

唐诗文本历史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唐诗赏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新历史
唐诗新学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