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优势对比
2020-09-10徐振涛张广会郭胜付种宗雷
徐振涛 张广会 郭胜付 种宗雷
【摘要】:目的:研究前路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以2018年2月-2020年6月聊城市人民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外科接诊的8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案的不同分成两组;A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B组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比較。结果: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优良率93.02%,高于B组治疗优良率7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更优,术后恢复快。
【关键词】: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脊髓型颈椎病
近几年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脊髓型颈椎病发病与颈椎间盘的退变、椎间关节增生等因素有关,造成脊髓神经感觉、运动、反射、排便功能等障碍。目前脊髓型颈椎病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效果一般,且复发率高。手术治疗目前主要是手术入路的争议,本文主要研究前路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以2018年2月-2020年6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外科接收手术治疗的8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信息
研究时间2018年2月-2020年6月我科接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8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颈椎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中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有临床症状及脊髓受压体征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均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骨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颈椎外伤史。按照手术方案的不同分成两组,A组43例(前路),年龄34-72岁,平均(58.91±3.27)岁,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病变椎体位置:C3-C6 16例,C4-C724 例,C3-C7 3例。B组40例(后路),年龄36-73岁,平均(59.04±3.11)岁,其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病变椎体位置:C3-C6 18例,C4-C720例,C3-C7 2例。两组信息比较,P>0.05。
1.2方法
A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采用全麻,患者取仰卧位,将肩部垫起;对手术部位彻底清洁消毒;手术切口在胸锁乳突肌内侧进行横切口,长度4cm,手术入路在血管鞘和内脏鞘之间,将皮肤切开后逐层剥离,将椎前筋膜充分暴露;然后通过 C 型臂透视并再次确定患者的病变区域椎间隙,将撑开器安装在上位与下位椎体并撑开一定距离,根据病变位置不同,行部分切除或者全部切除,其中 3例行椎体次全切除;解除所有受压迫的组织后,将填充自体骨粒的合适大小的融合器置入椎间隙,并将长短合适且经过预弯处理的自锁前路钢板置于椎体前方,使用 4枚螺钉对椎体固定,锁紧钢板,再次借助 C 型臂检查融合器和内固定位置满意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颈托固定3个月。B组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采用全麻、俯卧位,头架固定头部,使颈部保持功能位。C臂下用亚甲蓝注射于手术节段颈椎棘突上进行定位。标记手术切口,彻底消毒术区。切开皮肤、筋膜,将椎旁肌沿着棘突、椎板向两侧分离,显露目标节段椎板。先在目标节段两侧侧块植入侧块螺钉并用钛棒固定。将目标节段棘突、椎板、黄韧带切除,完成椎板减压。术后C臂确认内固定满意,冲洗创腔、放置引流管后关闭切口。颈托固定3个月。
1.3指标观察
两组情况比较: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随访6个月,以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术后效果,改善率大于等于50%为优,改善率50%-40%为良,改善率25%-49%为可,改善率低于25%为差。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统计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并进行t检验;以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的差异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情况比较
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A组治疗优良率93.02%,高于B组治疗优良率7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近几年的发病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与现代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应用有一定的关系。脊髓型颈椎病通常发生在下颈段,该位置承受的负荷与活动度较大,容易出现退行性改变,继而增加脊髓型颈椎病发病风险性。临床脊髓型颈椎病治疗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主要针对病情较轻的患者,但是复发率较高。针对病情较严重的患者,仍需手术治疗。
经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解除或缓解脊髓受到的压迫 , 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脊髓压迫解除,椎间隙高度与颈椎生理曲度恢复,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大小及并发症多少、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是衡量手术效果的主要标准。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能够直接对受压椎体发挥减压作用,降低对脊髓的影响,保证脊髓所处环境的稳定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优良率93.02%,高于B组治疗优良率7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前路手术可加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升植骨融合成功率。进一步分析前路手术直接减压 , 给脊髓造成的影响小, 脊髓可在正常生理环境下逐渐恢复生理功能;颈椎椎弓根稳定性和强度皆优于后路手术的侧块螺钉。
综上所述,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更优,术后恢复快。但是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更高,需要更加丰富的临床经验。
参考文献
[1] 金成春 , 鲍广全 , 徐宏光 . 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 山东医药 , 2017, 61(16):70-72.
[2] 游景扬 , 郑勇 , 陈明 , 等 . 颈椎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 M eta分析 . 中国骨伤 , 2017, 31(1):24-25.
[3] 刘志雄 . 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 .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5:13-15.
[4] 徐远金 , 杨俊峰 .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联合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 颈腰痛杂志 , 2017, 38(6):598-599.
[5] Yoshida M1, Tamaki T, Kawakami M, et al. Does reconstruction of 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 with extensor musculature decrease axial symptoms after cervical laminoplasty Spine (Phila Pa 1976). 2002, 27(13):1414-1418.
[5] 任永安 .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 临床骨科杂志 , 2017, 20(3):67-68.